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临沧春节风俗有哪些

求汕头春节的风俗除夕真是热闹非凡!男人们下午去祠堂祭祖;女人们为做团圆饭忙碌着;小孩子们早早洗完澡,穿上漂亮的新衣裳 。门外贴上一队金灿灿的对联,里屋贴着一个倒福,其含义是:运用了“倒”与“到”的谐音,“福到”就念成了“福到” 。傍晚,家家户户吃团年 。在街上,到处都可以闻到年饭的香味儿 。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临沧春节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有什么风俗春节?春节,北京有什么风俗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
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哪些?详细一点“拉木鼓”是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 。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 。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 。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 。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 。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 。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 。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 。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 。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 。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翁丁佤族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西部,翁丁佤寨有近400年的历史,全村总面积为8.81平方公里,村寨内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人,居住民全为佤族 。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风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风情 。翁丁佤族住的是传统栏杆式结构的茅草竹木房,用的制品也是竹木器居多,村内共有特色民居103间(翁丁大寨),民居建筑特点为佤族干栏式茅草房(共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目前,村内没有开发建设游客住宿设施,游客要在该村住宿可以自带帐篷 。翁丁村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的4、5、9、10、11月份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儿,是佤族独创和独有的打击乐器,是佤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佤族的标志 。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 。历史上,凡是发生火灾、水灾、受到外族入侵或组织大规模社会活动时,佤人都会敲响木鼓召集族人 。木鼓平时不准乱敲,而是在传统节日、喜庆、娱乐时使用,也是作为民族纷争械斗时的报警器及民间宗教祭祀的讯号工具,被佤族视为“通天神器”而崇拜 。翁丁村每年的5、10月举行“拉木鼓”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其中 。
佤族崇尚黑色,服装也多以黑色为主色调,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制而成 。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绒 。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栗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 。
翁丁村座落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之间,区域内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520米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土丰美、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每年平均有147天雾日,形成极为壮观和朦胧的佤山云海、日出等奇美气候景观 。佤族的传统节日“摸你黑”狂欢节在每年5月举行,别具民族特色 。“新米节”、“崩南尼”没了解过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临沧春节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探寻弥渡花灯弥渡,曾名迷渡 。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 。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 。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 。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 。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 。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
弥渡是“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之乡” 。《小河淌水》源于密祉 。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 。他回忆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 。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密祉不仅山歌调子优美动听,而且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的龙灯盛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18个村的群众汇集密祉大寺,狮、龙、凤乘兴起舞,男女老幼同场赛唱,昼夜狂欢,气氛热烈,实属罕见,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
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 。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250多个 。《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大风刮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
弥渡县的历届领导十分重视继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口号 。1999年,从400多首弥渡民歌中精选出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13首名曲,摄制了名为《弥渡行》的60分钟VCD音乐艺术片,向国内外发行 。几年来,弥渡县年年举行春节大型灯展,大规模开展花灯演唱骨干培训和花灯集体舞大赛,1个专业花灯团、130多支民间业余花灯队常年活跃于城乡 。
“到了红岩坡,处处闻歌声”、“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小河淌水的地方——弥渡,正以充满地方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活动十分盛行 。
“城乡无处不灯”,是弥渡自古以来就有的旖旎风情 。弥渡人把花灯演唱与龙狮组合表演,称之为“玩灯”、“闹花灯” 。玩灯的古规十分考究,县内多数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二、十三结束 。玩灯的准备阶段称为“团灯”,各村一般由当年生育男孩的家长担任“灯头”组织灯班,负责筹集资金和召集人员扎裱龙狮,聘请德高望重、擅长表演的民间艺人到灯班主持玩灯的全过程 。玩灯前,举行“接灯”仪式,结束时“谢灯”,祭祀“龙王”、“水神”,祈求一年平安 。灯班边舞边行叫“过街灯”,在固定地点表演叫“团场灯” 。
玩灯除了在大街小巷、广场、村头等公共场所表演外,还挨家挨户表演“门户灯” 。出灯前预先向主人送“灯贴”,龙腾狮舞中,由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人根据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现场编作恭贺之词,祈祝合家吉祥,财旺家兴,主人燃放鞭炮,馈赠红包 。所得红包收入,用于灯班支出 。
“大鼓响,庄稼长”,人们春节玩灯,是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因此,耍龙舞狮唱灯也称“太平灯” 。
然而,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艺术活动,就不仅限于在春节了 。花灯文化几乎融入了弥渡人一年四季的一切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 。民间的祭祀活动唱祭祀花灯,盖新房“垫土”(奠基)表演花灯折子戏,洞经音乐也有用花灯唱经的 。规模较大的洞经音乐会,最后的仪式以唱“簸箕灯”结束,表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年年有个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弥渡人看灯有《看灯调》,五月栽秧唱《大舜耕田》,“我五月栽秧水又深,栽秧打失绣花针……”;喝酒唱起《一杯酒》,“一杯酒,满满升,妹陪小郎把酒斟,金杯歇在银盘上,郎一杯来妹一杯……”
喜庆花灯表演就更盛行 。全县有1个专业花灯剧团,130多支民间业余花灯队,县委、县政府命名的“花灯世家”有100户 。每逢遇上节日或庆典,搭台演花灯便是民间的好时尚 。
弥渡历史悠久,是云南花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东接昆明,南往临沧、思茅,西赴瑞丽畹町,北至丽江,古称“六诏咽喉” 。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纵横交错、铃声不断的古驿道和喧嚣的茶马驿栈,至今依稀可见的白崖(今红岩)、隆庆关、密祉等古驿道,留下了兵家征战的刀光剑影,也留滞了马帮驮来的中原文化 。
据云南省博物馆对弥渡县青石湾村石墓的发掘调查和对苴力出土的战国青铜鼓的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弥渡就进入了农耕时代 。现存的南诏铁柱和传承久远的每年正月十五“祭柱”仪式,以及农历二月初八、二月十九、火把节打歌和阿尼山歌会等民间活动证明,居住在弥渡的主要是彝族先民 。隋唐以来的长年征战和元、明以后的军民屯垦,大量的中原汉族落籍于弥渡 。明万历《赵州志》记载,当时的弥渡(今弥城镇)已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 。
花灯随汉族何时传入弥渡?有道“灯从唐王记,戏从唐王来”,至今保留的灯神牌位仍然直书“大唐老郎神君”便是佐证 。民间老艺人说,是老祖公当兵到云南带来的;或曰起于元明,花灯中的大脚婆直饰的就是明太祖的马皇后 。清乾隆年间著名文人师范(弥渡县武邑村人)所辑的《滇系?杂载》中记叙:“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歌舞在旦 。”
花灯传入弥渡,与本地彝族先民的古老文化以及毗连大理地区的白族文化兼容并蓄,濡染出弥渡风雅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 。《滇系》中收录了《山歌九章》,师范注释道:“右山歌九章”,皆田间所唱,不知始自何人,其音调较子夜歌为古 。“子夜歌”即“吴歌小曲”,明代流传于江南;“不知始于何人”,说明早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就在弥渡民间广为流传 。汉族民间艺术和“吴歌小曲”传入后,在弥渡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和彝族、白族的山歌小调、文化语言相融合,形成了弥渡花灯曲调和花灯歌舞 。弥渡流传的《孟姜女寻夫》、《新十杯酒》与上海的《春调》基本是同一支曲调;《叠断桥》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也有一些曲调相似;《一杯酒》、《虞美人》等曲调则和全国许多地区的曲调大致相同;花灯调《一压三》的曲式结构、调式色彩和白族《一字腔》、《白族调》相同,具有白族《吹吹腔》的特点 。而《十大姐》、《绣罗裙》等曲调则富有浓郁的彝族山歌小调的韵味 。
现代交通发展改道,致使古驿道随之废弃 。原来由古驿道连缀的密祉等一些地区被封闭起来,花灯这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以它的自娱性、娱人性和祈神求福的功能被保留了下来;而公路贯通的弥渡坝子则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快,加之民间艺人对民间文化的二度创作,又使得弥渡花灯成为大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盼望着,盼望着,元宵节终于到了!几天前,我就看见市府东路两边有工人叔叔在做花灯呢!晚上,吃过元宵,我和妈妈一起快快乐乐地去看花灯 。刚到市府东路,我就惊呆了:真是人流如潮、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呀!愉快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一阵阵的欢笑声似乎赶走了早春的寒冷 。
看,农发行制作的花灯前聚集了很多人,只见上面是一朵雪白的大棉花,中间是一个红红的大灯笼,两边是堆满了粮食的粮仓 。一位老爷爷看着花灯乐呵呵地说:“这个花灯可真有意义呀!”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临沧春节风俗有哪些】前面的花灯更有趣了,它是一朵大莲花,花瓣里装满了水果,有圆圆的大西瓜、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黄的菠萝……我看着都要流口水了!莲花下面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我围着它把龙身看了个遍,它的两只眼睛像两盏小灯笼,显得炯炯有神!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两个金鱼灯,跟活的金鱼一样,各自回首对望着,瞧它们那神气的样子,好像在说:“咱俩谁美呀?”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手拉手在灯前又蹦又跳,还有的孩子在灯前拍照呢!
看着看着,忽然发现前面黑压压一大片人,是什么灯把他们吸引过去了呢?我和妈妈挤过去一看,嗬!是两个娃娃抱着一棵摇钱树,在不停地摇呢,我仿佛看见树下落了一大堆的钱币,在闪闪发光,我又仿佛看见这些钱一下子都变成了崭新的书本,被汽车拖往贫困的山区……“艺艺,快看多少猴子呦!”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联想,我一看,好家伙,旁边还有一棵结满桃子的大桃树,树上树下全是猴子 。一只大猴子已经摘到了桃子,正大口大口地吃呢!一只懒猴坐在地上就摘到了桃子,还有几只干脆趴在树上一边摘一边吃 。人们都在看着猴子,它们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们随着人流往前走,又看见了孔雀开屏灯、凤凰灯、飞船灯、地球灯……真是应有尽有,形状各异 。
街边还有许多卖花灯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可有趣了,两只小猴围着中间的玉米棒随着音乐灯爬上爬下 。我要让这盏小灯笼照亮我的小房间,就像工人叔叔用美丽的彩灯照亮整个宿城一样!
这是个六年级的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正月十五 。吃过晚饭,我拉着爸爸妈妈去看花灯 。大街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把马路挤得水泄不通,几经周折,我们终于看到了花灯 。
有鲤鱼跳龙门、荷花、小猪放鞭炮、孙悟空等花灯,个个栩栩如生,非常好看 。你看那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就像仙女的裙子,荷叶展绿叠翠,浑圆宽阔,碧盘滚珠,皎洁无瑕;你看那孙悟空,它举着金箍棒,正要打妖怪呢,多神气呀!
我和爸爸妈妈正在赏灯,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束色彩斑斓的烟花,那烟花就像天上的仙女撒下的花瓣一样美,接着,烟花又从地面上连续不断地冒出来,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呈现出一道道特别的美景 。这时,我看见“瀑布”了,好似从天而降,真是“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 。” 。
这个正月十五过的真好 。
元宵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