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东平春节风俗

各地春节风俗各地春节都有什么风俗?迷信活动在农村尤为盛行 。多数村庄建有土地庙 , 每逢年节 , 村民用香火供奉 。解放后 , 各种迷信活动禁而未绝 , 但只是少数人 。
禁忌 旧时 , 在日常生活中 , 各地禁忌繁多 。送礼忌送钟(讳“终”音);慰问病人忌送梨子(讳“离”音);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 , 忌扫地、倒垃圾和往屋外泼水;正月初三忌拜年;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衣裤的竹竿下通行;女子出嫁忌回头观看 , 忌碰着大门;结婚新房忌设在后厅 , 以免过两道门槛;新婚忌寡妇进新房;忌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年 。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东平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有什么风俗春节?春节 , 北京有什么风俗一路行来 , 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 , 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 , 满面春风 , 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 , 绒花金宇分赠家人 , 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 , 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 , 充耳的风车声 , 年意盎然 , 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 , 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
山东民风民俗有什么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 , 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 , 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 , 表现于民俗演变 , 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 , 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 , 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 。这样 , 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 。山西民俗影响山东 , 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 。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 , 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 , 他们居住的地方 , 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 , 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 , 因此 , 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 , 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 , 民俗也各异 。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 , 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 , 受南北漕运影响 , 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 。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 , 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 , 街面上开设的茶馆 , 其铺面格局 , 卖茶、饮茶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 , 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 , 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 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 , 或称"闯关东" 。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 , 带有逃荒性质 , 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 , 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 , 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 , 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 。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 , 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 , 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 , 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 。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说羊肉泡馍的傻了吧滚,羊肉泡馍,吃冰 我就是山东人吃冰饮食小吃】
山东菜 , 又叫鲁菜 。历史悠久 , 影响广泛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 , 但却是最默默无闻的菜系 , 以其味鲜咸脆嫩 , 风味独特 , 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 , 形成于秦汉 。宋代后 , 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 。从齐鲁而京畿 , 从关内到关外 , 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 , 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 , 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
山东省内地理差异大 , 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 , 口味偏于咸鲜 , 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 , 清汤色清而鲜 , 奶汤色白而醇 。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 , 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 。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 , 原料腌渍粘粉 , 油煎黄两面 , 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 , 味浓质烂 , 汁紧稠浓 。
山东的特色小吃主要有:蒙阴红烧兔子头、沂水油炸山山牛、广饶肴驴肉、沂水豆油炒姜芽、临沂油炸知了龟、沂水大锅全羊、沂水塌煎饼、沂水塌包、沂水油煎白鳞鱼、清油盘丝饼、油旋、八批果子、玫瑰糖炸糕、五仁包、春饼、鸡丝馄饨、长清大素包、民众煎包、银丝卷、炸鸡丝春卷、济南米粉、济南甜沫、福山拉面(抻面)、景芝金丝面、单县和枣庄羊肉汤、蛋酥炒面、鱼肉水饺、豆汁粥、鸡丝伊府面、鸡汤饸饹、临沂糁、枣庄糁、朝天锅、荷叶粥、枣庄菜煎饼、八宝茶汤、瓜答、石子旋饼、六角旋饼、糖酥杠子头火烧、泰山豆腐面、蓬莱小面、梨丸、龙凤炒饭、龙口肉盒、芙蓉烧麦、潍坊火烧 , 鸡鸭和乐 , 朝天锅 。德州扒鸡、禹城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莱芜方火烧热豆腐、莱芜香肠、博山酥锅等 。
[编辑本段]【戏曲文化】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 。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 , 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 。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 , 俳优活动 , 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 , 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 , 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 , 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 , 能歌擅唱者4人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 , 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 , 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 , 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 。
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 影响最大 。在演出方面 , 职业戏班增多 , 活动频繁 。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十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山东境内 。大致可分为梆子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鼓子腔剧种等 。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 , 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东平春节风俗】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 , 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市地 。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 , 经过弦索清唱阶段 , 进而发展为戏曲声腔 。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 , 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 , 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 , 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 。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 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 。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 “十大思夫戏” 。
肘鼓子腔 , 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 , 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 。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 。
[编辑本段]【节日会展】
山东各地的文化及经济节日会展根据山东旅游资讯网及其他网站的资料整理
节日会展活动名称 日期
烟台毓璜顶庙会 2月16日至22日
青岛海云庵糖球节 2月28日至3月3日
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 9月
济宁梁山国际水浒文化节 4月
泰安东岳会庙会 4月1日至3日
泰安肥城桃花节 4月5日至15日
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4 月16日至22日
烟台昆嵛山踏春节 4月16日至28日
烟台龙口国际徐福文化节 4月18日至20日
烟台莱阳梨花节 4月20日
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节 5月
青岛国际马拉松比赛 4月20日
青岛樱花节 4月中下旬
潍坊国际风筝会 4月20日至25日
淄博绿兰莎国际啤酒节 6月16日至27日
临沂中国商城会展中心 9月
潍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4月20日至5月20日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4月22日至28日
日照“五莲之春”杜鹃花节 4月24日至5月6日
烟台牟氏庄园民俗游 4月28日至5月8日
聊城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 4 月30日至5月8日
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 4月30日至5月8日
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 5月1日至10日
烟台五彩缤纷美食节 5月4日至8日
烟台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 5月5日至7日
烟台莱州月季花节 5月25日
东营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 9月2日
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 9月份
(东营)黄河国际论坛 9月份
济南国际艺术歌会 5月至10月 每月一场
鲁商大会 6月6日至8日
济南明湖荷花节 6月30日至8月20日
青岛海洋节 7 月12日至20日
莱芜房干生态旅游节 7月至8月
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 8月3日至11日
青岛国际啤酒节 8月17日至9月1日
烟台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 8月20日至25日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 9月1日至3日
泰山国际登山节 9月6日至10日
青岛时装周 9月6日至10日
烟台张裕国际葡萄酒节 9月7日至10日
莱芜钢铁博览会 9、10月份
滕州湿地红荷节
汶上太子灵踪文化节
不知道对不对 , 你再挑点出来
还有 , 一分也不赏吗?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东平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谁有关于泰安民俗的资料?泰山风俗舞蹈
民间舞蹈有40余种 。其中 , 竹马、狮子、龙灯、高跷、跑驴、旱船、抬花轿、骑驴、推车、大头娃娃、花棍、抬赃官、抬芯子、花车、明月和尚渡刘翠、锔大缸、云灯、腰鼓、秧歌、鼓子秧歌、皮筋顶灯、鲤鱼戏鸟、大唱板、姜老背姜婆、送娘娘、昆舞剑、花鼓锣子、“十八大姐斗王皮”等流转较广 。较大的村庄 , 多在春节、正月十五灯会期间 , 组织青年男女 , 游乡串村表演 。民国时期 , 因战乱灾荒 , 渐趋衰微 。建国初期民间舞蹈在农村十分活跃 。“文化大革命”中 , 被当作“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停演 。1978年后 , 民间舞蹈在宵村又逐渐活跃 。1983年恢复传统灯会后 , 东平县组织了“庆元霄”音乐、舞蹈晚会 , 有31个舞蹈队云集州城、县城(后屯) , 载歌载舞 , 彻夜欢庆 。东平以“十八大姐斗王皮”形式改编的“唱灯” , 演出有9对男女 , 一手拿扇 , 一手拿灯(男拿伞) , 边唱边舞 , 别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