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1、在古代,有“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 , 树之以木”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 。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 , 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 , 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 , 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 , 补贴你用度 。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岁得绢数千匹 , 家道殷足” 。一直到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其宅周围尚存所种之树的枯株 。
2、历史上,许多王朝都特别重视植树 。唐代沿袭北齐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 。什么是永业田呢?即私有田(现代曾称“自留地”),免税 , 但是按要求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榆、枣、桑树,或其他适宜的树木(《新唐书·食货一》) 。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3、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重申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法令:“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 , 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 。”太宗即位,规定“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宋史·食货上一》)这就是说,不光是会种田的,会种树的同样可以做农师,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 , 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 。不种桑,出绢一疋 。”(《明史·食货二》)种桑树者四年之后再纳税 , 如果不种,就要接受“罚款”了 。
4、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农政策”引导、鼓励人民多植树,一方面能够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在林木消费上不至匮乏,老百姓也能从种树中得到实惠 。据贾思勰记载,有些地方的人生儿育女了 , 要给每个婴儿栽上二十株树 。当然,这也是出于经济考虑,等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树也成材了,可以做车轮,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车轮,一副值三疋绢计算,二十棵树共值一百八十疋绢,足够结婚的费用了 。
5、不过也有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的 , 西汉政府就曾规定:“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 。”(《汉书·食货志下》)住宅周围要种树 , 否则就视为不毛之地,要受罚的 。这显然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至于种么树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其他的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