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昆说 , 他们发现 , 增密后的玉米 , 出苗时间的一致性影响植株之间的产量 , 因此创新提出了“滴水齐苗”技术 , 提高玉米生长的整齐度;苗期控制水肥供给 , 能确保根系发达、植株底部粗壮 , 结合化控调节 , 可以降低玉米株高、增强茎秆发育 , 降低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在玉米全生长期内通过滴灌系统 , 少量、多次持续供给肥料 , 可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的两个需肥量高峰 , 因此创新提出了“滴灌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技术 。
绿色的效益
在奈曼旗八仙筒镇敖包筒村 , 一块几十亩未收割的玉米地里 , 隔三岔五就有成群的农户来到这里 , 大家对密密麻麻的玉米植株、饱满的玉米穗指指点点之余 , 脸上写满了惊讶 。
这块地是“不倒玉米姐”李静的内蒙古玉米姐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的 , 她特地留下几十亩未收割的玉米地块供周边农户参观 。 10月24日上午 , 又有几十名周边旗县的农户前来参观学习 , 他们之前都听说过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 , 这次是想来现场眼见为实 。 李静站在玉米地里 , 用大喇叭大声地给大家讲解着:“我给大家算笔账 , 这块地应用密植滴灌模式后 , 每亩玉米从4000株增加到了6000株 , 但用水量比原来的大水漫灌节省一半 , 施肥量少了三成 , 平均亩产比原来高了三四百公斤 。 ”李静跟现场的农户说 , 投入基本不增加 ,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上来了 , “这笔账有得算!”
要想产量高 , 水肥要管饱 , 这是之前很多农户的固有思维 。 但以高耗水、高用肥为代价换取玉米高产 , 是难以持续的 。 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 , 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 还能减少水肥投入 , 带来绿色综合效益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专家王克如研究员说 , 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 , 按玉米需肥、需水规律多次、少量施用 , 精准调控玉米生长 , 不仅实现了玉米亩产大幅提高 , 还使玉米单位产量的水肥投入不增反降 。 据统计 , 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应用区 , 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了32.9% , 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3.2% 。
流转的1200多亩玉米地刚刚收割完毕 , 奈曼旗义隆永镇种粮大户张宏伟心满意足 , 他盘算着明年再多流转500亩地 。 “平均亩产1000多公斤 , 真没想到 , 我也能种出‘吨粮田’!”他笑得合不拢嘴 。
“水肥投入基本没增加 , 亩产却翻了倍 , 我这地可是越种越有劲儿啊!”张宏伟说 , 与之前的“一炮轰”式上肥、大水漫灌式浇地相比 , 这套模式节水、省肥、增产 , “真不赖!”现在 , 越来越多的农户抛弃“老思想”、学习这套新技术 , 加入到玉米绿色种植技术模式的行列中来 。
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建全说 , 在应用该模式的示范区 , 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5.99公斤玉米 , 每公斤氮肥生产59.9公斤玉米 , 较一般农户水平提高1至2倍 , 实现了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 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益 。
丰收的“密码”
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均表明 , 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最有效、最经济的增产途径之一 。 “密植说起来简单 , 做起来难 , 要解决倒伏、生长不均、早衰等一系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问题 。 ”李少昆说 。
经过持续多年的科研和试验 , 李少昆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日趋成熟 , 最终形成了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 , 包含耐密高产品种、导航精量播种、滴水齐苗、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精准调控、化控调节、病虫绿色综合防治等关键调控技术的一整套绿色种植新技术模式 。
-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中风”?
- 喝醉之后的快速解救法,只需一颗白菜,与“它”腌制十分钟便起效
- 生姜与“它”煮水喝,轻轻松松解决掉宫寒,再也不会出现痛经症状
- 睡觉时出现这3种状况,那是你的肝脏在发出“警告”,你该警惕了
- 你脸上的“斑”点,知道为什么才会生长吗?好好想想你的日常生活
- 胃不好的人,少吃“2种水果”,多吃“2种蔬菜”,胃慢慢变好
- 抓一把“它”泡水喝,不仅能够通宿便排肠毒,还可以祛除体内湿气
- 备受宫寒这么的女性网友,一定要学会这个汤,“奶奶辈”的都用过
- 还在用清水泡脚嘛?那你真的是Out了,试试加入这些“佐料”
- 媒体“做媒”帮销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