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杀翟让:究竟让瓦岗军走向了分裂,还是更加强大了?( 二 )


然而尽管如此 , 翟让死前的瓦岗军 , 实际上处于“一寨二主”的分裂状况中 , 组织上、指挥上都没有统一起来 。 在这个问题上翟让倒是要担负起搞分裂的主要责任的 。
破张须陀后 , 翟让让李密另外统领一支人马 , 也就是后来的蒲山公营 。 翟让认为“资粮粗足” , 于是“帅辐重东引” , “意欲还向瓦岗” , 依然去做那种强盗生计 , 并公然向李密下逐客令 , “公若不往 , 唯公所适 , 让从此别矣 。 ”后来看到李密“说下数城 , 大获资储” , 才又后悔 , “复引兵从密” 。
他推李密为盟主后 , 本部人马依然控制在自己手中 , 李密无权指挥 。 这种状况 , 削弱了瓦岗军的战斗力 , 很难应对风云突变的形势 。 芬密杀翟让 , 才结束了瓦岗军事实上存在的分裂状况 , 在组织上指挥上真正统一起米 。
其实 , 地方性兼并是农民起义发动初期的持征之一 。 如窦建德杀魏刀儿 , 并孟海公、杜伏威并苗海涛 , 杀赵破阵 , 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自己的力盘 , 完成地方性割据 , 实现统一领导 。 李密杀翟让 , 无非也是加强领导、实现统一的一种手段 , 所以亦应作地方性兼并观 。 而许多论者置窦建德、杜伏威等人于不问 , 却对李密啧有烦言 , 未免失之偏颇吧 。
李密杀翟让:究竟让瓦岗军走向了分裂,还是更加强大了?
文章图片
二、李密杀翟让 , 消除了瓦岗军一次潜在的危机
瓦岗军潜在的危机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来自李翟之间的矛盾 。 李密要保住盟主地位 , 翟让要夺回失去的权力 , 势必产生矛盾 , 这是情理中之事 。 从翟让来说 , 司马王儒信曾劝他干掉李密 , 重掌大权 。 这时翟虽然没有答应 。 但这是迫于形势 , 不敢贸然动手 。 下面有两件事可以佐证:一件是他哥哥翟弘叫他:天子这活儿你应该来干 , 怎么能让给外人呢?如果你真不想干 , 就让我来当天子好了!翟让只是哈哈大笑 , 却并不予以批评制止 , 这就意味着纵容 。 另一件是翟让勒索房彦藻时威胁说:魏公本来就是我扶立的 , 后面会怎么发展谁都不知道呢!这句话里其实已暗藏杀机 。 对李翟之间的矛盾 , 王世充看得非常清楚 , 一直在坐山观虎斗 , 等着他们自相残杀 。
第二方面来自翟让部下与李密蒲山公营士卒之间的摩擦 。 李密的蒲山公营士卒常受翟让士卒的欺凌 , 只不过因为李密的部下军威肃然、号令严明 , 而且训练有素 , 翟让部下才不敢擅自采取报复行动 。 如果翟让先下手杀掉李密 , 他的威望不足以慑服蒲山公营士卒 , 势必会厮杀一团 , 两败俱伤 , 王世充更易渔利了 。
第三方面来自翟让及其亲信与部下的矛盾 。 翟让贪婪而残忍 , 常向部下勒索 , 并纵容亲信为非作歹 , 在士兵中引起严重不满 。 如果翟让不死 , 这矛盾逐渐积累 , 便会激化起来 。 在大小战役中 , 翟让所部屡次失利 , 唯靠蒲山公营来改变战局 , 其战斗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 恐怕也出于此 。 李密杀翟让 , 在客观上消除了这些矛盾 , 铲除了危机 。 所以王世充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望 , 因为他觉得李密太难对付了 。
李密杀翟让后短短一段时间内 , 瓦岗军接二连三取得的胜利 , 证明瓦岗军的力量不是削弱了 , 而是加强了 。
没过多久 , 王世充领军进袭仓城 , 被李密打败 。 王世充移军洛北 , 造浮桥再来攻城 , 又被瓦岗军打得落花流水 , 只逃脱了王世充一人 。 瓦岗军乘胜追击 , 攻克偃师 , 修筑了金墉城 , 当时部众有三十多万 。 此后 , 瓦岗军又连续击败韦津、收降宇文恺 , 窦建德、孟海公 , 朱粲、杨士沐、卢祖尚、徐圆朗、周法明等各路起义军 , 纷纷遣使通表 , 劝李密称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