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45亿年的历史之中,有过5次的大灭绝事件,分别是什么?第一次
时间: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又称奥陶纪大灭绝 。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公元前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 。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 。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chitin)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三叶虫在胸、尾进化出许多防御性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
奥陶纪晚期,公元前4.8亿年,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已经出现 。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如此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85%的物种灭绝 。
第二次
时间: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 。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 。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第四纪,约开始于公元前4.05亿年,结束于公元前3.5亿年,持续约5000万年 。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的分为下、中、上3个统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最重要的是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两栖类、爬行类的祖先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出现 。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化石记录说明当时远至北极地区都处于温带气候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
在公元前约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发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
第三次
时间: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
事件:导致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 。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 。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 。二叠纪开始于公元前约2.95亿年,延至公元前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 。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 。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大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 。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
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
第四次
时间: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 。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
始于公元前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 。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 。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 。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 。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
公元前1.95亿年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
第五次
时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
事件:三叠纪晚期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整体灭绝 。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 。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后的一纪,始于公元前1.45亿年,结束于公元前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 。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位于侏罗纪之下、新生界之上 。白垩纪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 。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 。
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 。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 。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零点几至几个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陆地的霸主恐龙 。
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1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大气中 。由于大气中大量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 。没有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植物,植食性的恐龙饥饿而死;没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的恐龙失去食物来源,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 。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未能幸免于难 。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
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K/E(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 。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科学家已在墨西哥湾发现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 。该陨石坑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证据 。
美国人查特吉约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 。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 。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大 。
文章插图
地球上曾有5次大灭绝,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亿年的过程中,无数的生物在地球上轮回,经历了从出现、生长、繁殖,到兴盛、再到衰落和灭绝的过程,数不清的物种在地球历史上曾昙花一现 。而在地球最近的几亿年历史中,就曾经出现过5次比较大的物种灭绝现象,下面让我们由远及近地来了解 。
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
在地球的奥陶纪末期,也就是距今4.46亿年到4.4亿年之间,发生了大约维持200万年的物种群体灭绝事件 。当时地球的气候温暖,万物蓬勃生长,海洋里面也有比较多的生物种类,挖掘出那个时代的化石就有海百合、三叶虫、鹦鹉螺等 。可这200万年间气候忽然变冷,大量水体变成了冰川,海平面严重下降,生态被破坏导致85%左右的物种灭绝 。
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
在3.75亿年前泥盆纪的时候,地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许多海底向上升起变成陆地,不少陆地向下沉降变成海洋 。这一持续1500万年时间的地理变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大约82%的海洋物种消失不见,两栖动物则没受到多大影响 。
2.5亿年前的二叠纪
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交接时期,有6万年的时间内火山爆发比较频繁,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严重干旱等,导致70%左右的陆地生物和96%左右的海洋生物消失 。
2.08亿前的三叠纪
在这段时间的三叠纪与侏罗纪交接时期,出现了维持1万年时间的生物灭绝现象,导致地球超过34%的生物种类灭绝 。不过此次灾难产生的原因不明,有科学家推测跟陨石撞击地球有关 。
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
在6500万年前也出现了一次生物灭绝现象,许多物种在这次灾难中彻底消失,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恐龙 。关于灭绝的原因,有人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有人说是远古高级生命之间的战争所致 。
地球上的生物曾经被多少次毁灭过在地质史上,由于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 时间:4.39亿年左右
(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 ,泥盆纪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泥盆纪是古生代地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三叠纪晚期 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
(三叠纪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晚期 时间:6500万年前后,
(白垩纪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期.
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
事件:导致大约80%的物种绝灭 。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四川成都附近旅游景点 成都附近旅游】事件: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
- 萧县蔡洼旅游景点 安徽萧县蔡洼在哪里
- 东营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东营旅游景点大全排名前十名
- 宁化旅游景点 三明宁化旅游景点
- 东戴河旅游景点大全 东戴河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 辛集附近的旅游景点 辛集周边旅游
- 宜章附近旅游景点大全 宜章附近旅游景点大全自驾游
- 新兴县旅游景点大全 新兴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 甘泉旅游景点大全 甘泉山风景区
- 永兴县旅游景点 永兴县旅游景点介绍
- 银川十大旅游景点 银川十大旅游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