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复发淋巴瘤?浙大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登上《自然》杂志 临床结果令人欣喜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采访人员涂佳煜通讯员吴雅兰柯溢能
14次不同方案的化疗、20次放疗、全胃切除手术……4年多前 , 来自广东的孙先生(化名)被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后 , 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治疗 , 尝试了几乎所有方案 , 效果却不尽人意 。 绝望之中 , 他感到命运似乎已经给自己判下“死刑” 。
2020年5月 , 孙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经过前期的评估 , 接受了全新的PD1-19bbzCAR-T细胞治疗 。 如今 , 他无病生存已超过2年 。
“感谢新的CAR-T疗法 , 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孙先生激动地说 。
这是迄今为止全球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中 , 高缓解率和低毒副反应的最好临床结果 , 标志着中国学者在CAR-T细胞研发及临床转化应用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
北京时间8月31日 , 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 , 浙大一院胡永仙主任医师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 黄河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 , 邦耀生物刘明耀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其团队成员张楫钦为第一作者 。
难治复发淋巴瘤?浙大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登上《自然》杂志 临床结果令人欣喜
文章图片
全球首次 , 研制新型CAR-T细胞产品
难治复发淋巴瘤?浙大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登上《自然》杂志 临床结果令人欣喜】以往CAR-T细胞制备 , 采用的是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在体外通过病毒转染的方法 , 将针对肿瘤靶点的CAR分子整合到T淋巴细胞中 , 形成CAR-T细胞 。
目前 , 北美和中国均已上市多款CAR-T产品 , 为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 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
不过 , 传统的CAR-T产品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 。 首先 , 用病毒转染方法制备CAR-T细胞 , 存在靶点随机插入导致CAR-T细胞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 。 随机插入基因片段还有导致肿瘤基因改变的风险 。 此外 , 目前产品对难治复发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仅约50%左右 , 疗效有待提高 。 且肿瘤细胞的快速杀灭和细胞因子释放 , 还可能产生严重毒副反应 。
为此 , 全球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研发非病毒定点靶向基因转导技术 , 消除目前CAR-T制备方法的不足 , 进一步改造免疫细胞中的关键基因 , 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毒副反应 。
浙大一院黄河教授团队与邦耀生物刘明耀教授团队正是在这一领域攻坚克难 。 他们利用2020年获诺贝尔奖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 对T淋巴细胞中PD1位点精确敲除 , 定点插入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CD19CAR分子 , 构建全新的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细胞(PD1-19bbz) 。
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 , 使用同源臂长度为800bp的线性双链DNA作为模板 , 可以通过同源介导修复(HDR)机制获得数量最多的CAR整合细胞;PD1-19bbz无论在PD-L1高表达还是低表达的肿瘤细胞中 , 都体现出更强大、更持久的杀伤效果 , 小鼠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 。
世界首例 , 非传统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临床研究
2020年 , 孙先生来到浙大一院时 , 腹腔内多发淋巴瘤病灶 , 且淋巴瘤侵犯肠壁 。 黄河团队研究认为 , 淋巴瘤侵犯肠壁是CAR-T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 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时容易发生肠穿孔 。 因此 , 孙先生已不再适合接受传统的CAR-T细胞治疗 。
而全新的PD1-19bbzCAR-T细胞 , 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低 , “或许可以给病人一个生还的机会 。 ”
在完成各项临床研究报批后 , 2020年5月26日 , 浙大团队为孙先生输注PD1-19bbzCAR-T细胞 。 6月9日 , 孙先生CAR-T细胞回输后14天各项指标正常 , 经评估后出院 。 回输后1个月的PET-CT评估显示 , 孙先生体内原腹腔侵犯肠道粘膜部位的大包块肿瘤已完全消失 。 如今 , 孙先生无病生存已超过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