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月十五挂彩灯的来历

1、燃灯之俗始于汉代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 ,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2、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 , 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3、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 。起于十四,止于十八 。更为兴盛 。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 。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 。“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
4、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 。”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 , 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 。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 。”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
【关于正月十五挂彩灯的来历】5、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