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经方,常年胃病都可看看

乌梅丸,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经方,常年胃病都可看看
经常会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说起经典方子 , 其实都挺简单的 , 但真实的治病却感觉很复杂?而且还不让照着方子直接抓药吃?
其实很简单 , 我哪怕每天写文章 , 也没办法把所有的病、所有的情况都给讲的非常完整 , 即使是同一种病 , 书本上也有记载 , 但往往也是有篇幅限制的 , 咱得身体也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系统 , 不会完全照着书本上写的来生病 。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哪怕大家都是结节、囊肿、息肉这些恶肉的问题 , 有些医生可能都一刀给切了 , 就给你说没事了 。
但事实上呢 , 即使都是恶肉问题 , 内部也分是气滞的问题、或者痰浊堆积的问题、或者是血瘀问题 , 各种问题也可能是交杂的 , 内部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 , 虚虚实实的 , 寒热环境也是互相交织的 , 治疗起来都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
中医治病是离不开辨证的 , 辨的是什么呢?
关键就是分清楚6条路 , 从而把身体中的病根给抓出来 , 这样才能真的治好病 。
这6条路是涵盖了咱身体的各种复杂病情的 , 由浅入深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
在经典方子的条文中 , 通常都会写上是对应这6条路的哪一种情况 。 但普通人看这6种病名也容易云里雾里的 , 说简单点 , 其实就是病邪扎的浅和扎的深的区别 。
就拿平常咱多见的感冒来说 , 其实就是太阳病 , 会让你有些不舒服 , 发烧、出汗、怕风、流涕等等 , 但其实身体状态还好 , 不少朋友不吃药也能挺过去 。
这就是因为病邪还比较脆弱 , 身体的免疫力就能对抗掉 , 有些身体底子比较虚弱的 , 配个方子 , 几付药就能把病邪清除干净了 。
【乌梅丸,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经方,常年胃病都可看看】但随着病邪一步步加深 , 就会逐渐深入阳明、少阴这些路 , 直到厥阴的时候 , 其实就是病邪极的最复杂、最深入的时候了 , 治疗起来也要困难的多 , 方子也少了 。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 , 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方子 , 但对于厥阴病 , 却只留下一个乌梅丸 。
就这一个小小的方子 , 其实现代也有用的 , 但却很长时间都用在治蛔虫问题 , 成了个“打虫药” 。 但是 , 既然乌梅丸能放在针对厥阴病上 , 那可真的是不能小看的 。
厥阴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厥阴之为病 , 消渴 , 气上撞心 , 心中疼热 , 饥而不欲食 , 食则吐蛔 。 下之 , 利不止 。 ”
简单说:就是喝了很多水但仍觉得渴 , 感觉有股气向上冲撞心脏 , 会感觉心里有股疼热感 , 肚子饿但又没有食欲 , 勉强吃下去后 , 却会引起呕吐、或者有蛔虫 。
这看起来是热症作祟 , 但要是用了苦寒之药攻下 , 那就会让人腹泻不止 。
从这个症状来看 , 其实就是一种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状态 , 也是患者被折磨的痛苦不堪的时候 , 身体里可以说是又堵又虚的 。
而就是这种复杂的情况 , 乌梅丸就帮上大忙 。 这个方现在也有中成药 , 其中用了乌梅、干姜、细辛、当归、黄柏、黄连、川椒、人参、桂枝、炮附子 。
乌梅丸虽然简单 , 但在对付厥阴病的时候 , 是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的 , 既然问题在于上热下寒、又堵又虚 , 那它就不专门攻击一处 , 而是分工协作 , 全部一起处理 。
乌梅丸是怎么分工的呢?
首先排出黄连和黄柏的“双黄”组合 , 它们负责清除热邪;然后派出干姜、附子、细辛、蜀椒的组合 , 它们都是温阳、辛散之药 , 能驱除阴寒之气;而乌梅就是关键的一点了 , 要把这些交杂的病邪给清理掉 , 也好好收敛身体 , 不让病邪在进入 。
当然还剩下人参、桂枝、当归这几味 , 这是经典的补气血、扶正气的药 , 不仅能帮忙赶跑邪气 , 还能好好加强自身的力量 。
那乌梅丸具体会用到什么病上呢?
这其实还是不能给出百分百的答案 , 只能说还是要辩证你的身体状态来选择配伍的 , 比较典型的呢 , 像一些肠胃炎、偏头疼、常年腹泻、肠息肉、胆囊息肉、咽炎等等 , 在临床辨证中就可能会用到此方 。
总的来说 , 中医治病从来不是说一个病一个方、吃完立马好的 , 再神的医生也是需要辨证的 , 也是需要结合你的身体状态的 , 不能随便给你一个方 。 所以 , 遇到问题还是要及时找专业医生辩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