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表达了诗人什么情


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哪首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出自于崔颢《黄鹤楼》 , 其内容为: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意思为: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扩展资料:
《黄鹤楼》为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 , 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 , 说自从仙人离去 , 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 , 进入景物描写 , 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 , 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 信手而就 , 一气呵成;情景交融 , 意境深远 。
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哪首诗
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全诗为: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 泛览眼前景物 , 即景而生情 , 诗兴大作 , 脱口而出 , 一泻千里 扩展资料
全诗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 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 , 眺望远方 , 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 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
作者介绍:
崔颢(hào)(704年—754年) ,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  , 出身“博陵崔氏” , 唐朝著名诗人 , 儒客名家 , 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 , 官位一直不显 , 后游历天下 , 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 官至司勋员外郎 , 天宝十三载卒 。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考中进士 , 官至太仆寺丞 ,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 , 才思敏捷 , 其作品激昂豪放 , 气势宏伟 , 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 , 诗风较轻浮 , 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 , 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  诗风雄浑奔放 , 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是谁的什么诗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 。
登黄鹤楼
[作者]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 泛览眼前景物 , 即景而生情 , 诗兴大作 , 脱口而出 , 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 , 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 ,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 , 一气呵成 ,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 , 目睹此诗 , 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 , 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 , 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 , 但崔颢的一首七律 , 人称最佳 , 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 风景如画 , 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 , 一如口语 , 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 , 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 , 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 , 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 因见崔颢此作 , 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 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 , 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 , 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 ,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 江城五月落梅花 。”虽都与黄鹤楼有关 , 然皆另有所托 , 并非完全写景 。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 ,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 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 , 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 。因此 , 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 , 承认崔诗绝好 , 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 ,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虽然有争议 , 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 , 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 。这样一来 , 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 , 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 , 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 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 , 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 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 , 正想题诗留念时 , 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2.这首诗前写景 , 后抒情 , 一气贯注 , 浑然天成 , 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 , 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 , 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 , 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 借传说落笔 , 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 , 本属虚无 , 现以无作有 , 说它“一去不复返” ,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 唯余天际白云 , 悠悠千载 ,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 气概苍莽 , 感情真挚 。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 ,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 , 一气旋转 , 顺势而下 , 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 , 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 , 使读者“手挥五弦 , 目送飞鸿” , 急忙读下去 , 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 , 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 , 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 , 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 , 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 , 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 , 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 ,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 “若是果有了奇句 ,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 , 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 , 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 , 以为“意得象先 , 神行语外 , 纵笔写去 , 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 也就是这个意思 。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 后半首就整饬归正 ,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 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 , 一味不拘常规 , 不回到格律上来 , 那么 , 它就不是一首七律 , 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 , 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 , 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 ,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 , 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 , 要如骊龙之珠 , 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 , 叙仙人乘鹤传说 , 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 , 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 , 要变化 , 如疾雷破山 , 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 , 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 , 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 , 格调上由变归正 , 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 , 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 , 杳然已去 , 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 , 历历在目 , 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 , 这一对比 , 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 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 这样能回应前面 , 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 , 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 , 取得极大成功 , 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
后来李白登楼时 , 也诗兴大发 , 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 , 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 , 一脚踢翻鹦鹉洲 , 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 , 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 , 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 , 才又重修黄鹤楼 , 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真是煞有介事 , 神乎其神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 , 修建一亭 , 名曰李白搁笔亭 , 以志其事 。重檐复道 , 成为燕游之所 。实际上 , 李白热爱黄鹤楼 , 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 他高亢激昂 , 连呼“一忝青云客 , 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 , 相互倚重 , 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
作者简介
崔颢(hào) , 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 。他才思敏捷 , 擅于写诗 , 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 , 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 , 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 , 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
2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 , 意浮艳 , 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 , 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 , 状极戎旅 , 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 , 登黄鹤楼 , 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 , 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 , 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 , 好(艹捕)博 , 嗜酒 , 娶妻择美者 , 稍不惬即弃之 , 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 , 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 , 首章云:“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 , 当病起清虚 , 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 , 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 。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 , 今行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 , 但事迹流传甚少 , 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2、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 , 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 , 在黄鹤楼之西 , 汉水北岸 。
3、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 根据后汉书记载 , 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 , 在此大宴宾客 , 有人献上鹦鹉 , 故称鹦鹉洲 。
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 ,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意思: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
解读:写出了晴川一带树木枝繁叶茂 , 与鹦鹉洲草木茂盛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透露出大自然的娟秀和活力 。写出了一种韵味 , 以对偶的形式 , 更体现出了作者看到如此凄美情景内心是多么凄婉苍凉 。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 。
出自:《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 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
天色已晚 , 眺望远方 , 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 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 。
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 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 , 览眼前景物 , 即景生情 , 诗兴大作 , 创作了这首诗 。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 , 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 , 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 。尽管诗中有空楼 , 有白云 , 有晴川 , 有芳草 , 但移物入画 。
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 , 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 。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 , 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 。
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 。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 , 诗人到此地时 , 已经是年代久隔 , 了无痕迹 , 因而感慨系之 。
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 。这是心灵中的意象 , 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 , 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 。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 。
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 , 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 , 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 , 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 。
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 , 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 , 构思中的时间 , 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 , 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 。
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 , 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 , 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 , 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 , 既可助登临的兴致 , 又能慰客路的乡愁 , 可是现实的空间里 。
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 , 并无它物 , 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四句诗中 , 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 , 在一个时间单元里 , 忽而幻想 , 忽而现实 , 虚实交错 。
以意为主 , 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 。这种表现内容 , 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 。诗的后四句 , 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 , 是尤其突出的 。
四句中四种情景 , 汉阳树色、洲中芳草、日暮乡关、江上烟波 , 好象一组组分镜头的特写 , 持续地现出了画面 。
诗人游目观赏 , 骋怀遐想 , 现实的 , 幻想的 , 过去的 , 现在的 , 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 , 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 , 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 。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什么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出自崔颢的《黄鹤楼》 , 本文中 , 我整理了这首诗的相关知识 , 快来看看吧!
《黄鹤楼》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 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 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暮色渐渐漫起 , 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
《黄鹤楼》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 ,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 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 官至太仆寺丞 ,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 , 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 , 才思敏捷 , 其作品激昂豪放 , 气势宏伟 , 著有《崔颢集》 。

关于芳草萋萋鹦鹉洲和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