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汉末三国时期 , 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一个分裂的时代 , 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 。只要看过《三国演义》一书的人 , 也知道那时候动不动就是带甲十万、带甲百万 。从古代到近代的东西方 , 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
康熙要是知道准格尔的噶尔丹有10万军队 , 估计要被吓一跳 , 可惜昭莫多之战 , 噶尔丹连5万都拿不出来 , 康熙调动3路军队 , 动员3个月 , 才不到10万兵力 。所以 , 很多人都说十万大军是一个虚数 , 是作者承托出来一方强大的假象 。
1 官渡之战
如在汉末三国中 , 影响局势是三大战役 。第一大战役是官渡之战 , 这一场战役削弱了袁绍的势力 , 是曹操能统一北方 。而且 , 官渡之战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 , 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 。当时 , 袁绍也基本统治了河北地区 , 坐拥了人口充实与土地肥沃的冀、幽、并、青四大州 。当时在曹操与袁绍之战中 , 袁绍是被当时看好的胜利一方 , 有统一中原的实力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 , 称袁绍拥有70余万兵 。
可是小说却没有实际意义 , 比较可参考的《资治通鉴》与《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 , 战马万匹 。”这也是袁绍的真实兵力 。就是说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 , 一共才动员了十万人马 。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 , 伤者十二三” , 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 , 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 , 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
2 赤壁之战
在第二场战役赤壁之战中 , 曹操的失败也奠定了三国割据政权的开始 。当时 , 曹操的实力也是天下最强大的 。曹操军队主要来自于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 , 之后就是袁绍河北投降的7-8万军 , 荆州投降的3-4万人 。
《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议论:

“彼所将中国人 , 不过十五六万 , 所得表众 , 亦极七八万耳 。”

经过一番比较分析 , 曹操军队拥有20万左右 , 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 , 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自己的后方大本营 。
至于曹操讨伐的刘备与孙权军队 , 根据《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 , 进住夏口 , 保为将军破之 。”也就是说周瑜的兵力只有3万人 , 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 , 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
可以看到 , 三国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的吓人 , 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
3 夷陵之战
第三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造成了蜀国的衰落与刘备的败亡 , 演义记载刘备起兵70余万讨伐江东 , 还说其军可连营700余里 。刘备可用的军队只有益州新军、嫡系本部、蛮族仆从军这三个部分组成 , 总兵力加起来也才5万人马 。东吴 , 他们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0余万军队 , 夷陵之战时 , 孙权只能动员5万人而已 。
所以 , 整个夷陵之战不过是5万对5万的战争
所以 , 汉末三国时候的十万大军乃是虚的数目 。

古时候打仗“10万大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 , 某将领带兵几十万、带甲百万等等 , 而这与史料严重不符 。比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渡之战 , 演义中描述是曹军七万 , 袁绍军七十万 , 但很多历史学者研究表明 , 官渡之战袁绍军队只有十万 , 曹操只有七万 。赤壁之战更是夸张 , 演义中曹操声称自己八十三万大军 , 但史料分析 , 最多不过二十万而已 。可见 , 在演义中以及正史中 , 对于军队数量的描述 , 第一是不够准确 , 第二是有一定的夸大 。那么根据史料记载来分析 , 十万大军到底一个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 , 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是后勤 , 打仗不只是打的是军队战斗力 , 还包括后勤以及在综合国力 。在古代战争中 , 后勤成为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内容 。司马迁曾算过一笔账 , 如果从长安出发 , 运往九原前线一石粮食 , 在路上人吃马喂 , 需要消耗三十石粮食 , 可见后勤保障耗资巨大 。而养兵 , 也是十分烧钱的工作 , 汉武帝时期 , 想要养一个骑兵 , 需要五户人家一年的赋税 , 即使在西汉全盛时期 , 养十万骑兵已经非常不易 。
其次 , 是东汉末年的军队规模 。大军每次出兵 , 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 有战斗部队 , 也有相当数量的后勤保障部队 , 而在史料中 , 可以肯定的是 , 这些都被算在整个军队中 。而所谓的十万大军也是一样 , 分为战斗人员、辎重人员以及后勤人员 , 而真正能上战场的只有战斗人员 , 那这十万人当中战斗人员能占多少呢?按照史料和文献以及实际数据的计算 , 一般十万人规模的军队 , 战斗人员最多只占到六成 , 剩下的四成皆为后勤和辎重人员 , 也就是说一个十万人规模的军队 , 真正能上战场战斗的最多不会超过六万人 。
那么 , 要是真有十万战斗部队 , 根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各国 , 是否能动员得起这十万战斗部队呢?东汉鼎盛时期人口超过6000万人 , 经过群雄征伐 , 数十年战乱 , 人口凋敝 , 用曹操的话说就是“白骨露於野 , 千里无鸡鸣” , 人口已不足千万 。而千万人口 , 除去妇孺老幼 , 减掉不能离开田地的必要劳动力 , 可战之人应该不足百万 , 但这百万之人能都披甲上阵吗?这是不可能的 , 因为前面也说了 , 打仗打的是后勤 , 养军队是极费钱粮的 , 国家能维持的军队数量很有限 , 除了必要的守城部队 , 和必要的机动兵力 , 根本不会保有大规模军队 。
因此 , 军队总数十万 , 和出动是十万大军是两个概念 。想出动十万大军 , 需要提供多少粮草、多少民夫?曹魏末期 , 攻打蜀国 , 出动军队不过八万 , 差点拖垮了魏国 , 本来经过战乱损失极大 , 一下出动这么多军队 , 难免出现寅吃卯粮的局面 。而且十万大军集结需要很长时间 , 三个月能把十万大军集结到一个地方就不错了 , 比如孙权和张辽的那一战 , 前面都败回来了 , 后面的部队还在开赴前线的路上 。
而且军队还要布防 , 三国时期除了内斗 , 还有外患 , 乌桓、鲜卑、西羌 , 都是能征善战的民族 , 边境地区要派兵驻守 。军事重镇要派兵驻守 , 行营也要派兵驻守 , 这样算下来全国的兵力能调动的就不多了 。所以 , 在三国的战场上出现一支十万大军 , 足以打破三国的势力平衡 , 若指挥得力 , 足以毁城灭国 , 这也就不奇怪曹操横槊赋诗时的豪气干云了 。要知道 , 官渡之战时袁绍倾其所有家当 , 才动员了十万大军 , 而作为三国政权之一的蜀国君主刘备 , 一辈子也没有拥有过十万精兵 , 诸葛亮六出祁山 , 最多一次也就五、六万人而已 。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 十万大军如何做到统一指挥?如何选择战场以展现自己的兵力优势?这都是非常难的 , 而冷兵器时期能指挥十万大军的将领很少见 , 一时间我能想到的只有“兵仙”韩信和“杀神”白起 。
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古代十万大军是部队总人数在20万以上 。
“十万大军”在古代常是虚词 。理论上是指包括骑兵在内的10万战斗部队 。但如果我们真的要达到10万作战部队的规模 , 其实总人数应该达到20万以上 , 甚至更多 。
古代中原王朝的作战力量至少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轻骑兵和重骑兵、装备部队等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士兵 , 还需要大量的辅助士兵和平民 。
从项羽开始 , 骑兵部队一个骑兵的标准配置是2匹马;至少2个轻骑兵和3个重骑兵 。否则 , 如果项羽的三万兵马在夜间解决了对彭城的围攻 , 他是否能够突破刘邦的60万联军?
不过 , 很多人说刘邦的60万大军是个空号 。这不一定是真的 。在历史上 , 有一种军队 , 其人数总是如滚雪球般地增加到几千万 , 那就是“难民军” 。就战斗力而言 , 几乎是溃败 。不过 , 由于家里人多 , 不分年龄 , 规模实在吓人 。
三国时期 , 曹操收留了几百万黄巾兵 , 给了他们土地和种子 。其中 , 有7万人入选 , 组成著名的“青州军” 。那些有“杠杆”战斗力的人就像到处都是螃蟹 。曹操死后 , 青州军想回家 , 曹丕却不敢阻止 。
在骑兵方面 , 骑兵除了能够实现闪电战外 , 最大的优势就是缺乏后勤和人力 。成吉思汗时代 , 蒙古铁马装备有四匹马、三匹战马和一匹骆驼马 。物流被分解为单独的解决方案 。
明朝末年 , 八旗骑兵和关宁铁骑都是以一人三马为标准的 。
然而 , 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看来物流不需要人力 , 但要花很多钱 。所以即使在17世纪 , 顶级骑兵的规模也没有增加 。
事实上 , 八旗骑兵的数量一直控制在6万人以内 , 一次能聚在一起的人数不会超过2万人;广宁铁骑兵的人数从来没有超过5000人 。事实上 , 即使蒙古战马征服了欧亚大陆 , 总数也将达到10万匹 。
无论是言情小说 , 还是现实案例 , 在冷兵器时代 , 所谓数十万、百万大军的经典案例都是“少赢多” 。
原因是 , 不管是真的还是吹牛的 , 能组织起来的有效战斗力的极限值就是那么多几万人 。另一边的人越多 , 劣势就越明显 。只要你把精力放在精英身上 , 破一点 , 或者烧了粮草 , 造成对方的混乱 , 你就赢了 。
无论是北宋的“五路攻夏” , 还是明军的“四路攻后进” , 都被数条路线包围着 。最后 , 对方是“不管你从哪条路来 , 我只走一条路” , 他们都被分裂和攻击 。
为什么中原王朝一次又一次犯这样的错误 。骂他们不打架是不对的 。说白了 , 这不是因为供给 。分兵可以减轻后勤供给的压力 , 这一问题可以由不同的地方分别解决 。
所以 , 归根结底还是物流和国力 。十几万兵马的精髓 , 与春秋时期的“千骑之国”意义相同 。
三国时期 , 十万大军的概念和现在的十万有什么不同?军事实力是建立一个王朝的必要条件 , 战争的胜负是决定军事实力的必要条件 。然而 , 纵观中国军事史 , 我们可以发现人口越多的朝代 , 军事人员就越少 。例如 , 秦汉时期的人口相对较少 , 但战争部队的数量可以达到一百万 。然而 , 汉朝人口众多 , 战争频繁 , 但作战部队的人数只有十多万 。
以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例 。三国时期 , 曹魏人口四百万 。在宽松的徭役条件下 , 按照古代的生产水平 , 20个人可以养活一个“脱产者” , 也就能养活20万人 。根据重徭役的计算 , 如果十个人养一个士兵 , 40万人可以被解除工作 。《三国演义》中 , 曹操轻易让夏侯、张辽等人领兵五万 。这是不太可能的 。
曹操在赤壁战役中声称拥有八十万兵力 , 实际作战兵力能达八十万吗?不要说现在是三国时期 , 人口稀少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 能组织八十万军队 ,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知道军队里不仅有战斗人员 , 还有厨师和后勤 。实际上 , 所说的拥兵十万这不是战斗人员的实际人数 。
事实上 , 根据当时三国的情况 , 许多士兵参军只是为了得到足够的食物 , 甚至被迫 。因此 , 团队的追求不同于士兵 , 五万人与五百人战斗 。如果一方损失五十人 , 另一方损失五百人 。所以从团队的角度来看 , 虽然有些部队输了 , 但这仍然是一场胜利 。从团队的角度来看 , 这是一场胜利 。
汉末三国时期 , 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有资格参与争霸天下的游戏 。此处的“十万大军”是指真正参战、上战场杀敌的人数达到十万 , 而不是影视剧、小说中那些所谓的十万大军 , 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
首先来说“十万大军有资格参与争霸天下” , 孙权在称帝的时候 , 手底下真正能打仗 , 能上战场的兵 , 不过二十多万 。“十万大军”虽然不抵孙权的一半 , 但孙权能够三分天下 , 你就最起码能够霸占十分之一吧?不小了 , 足够拥有加入这场游戏的资格了 。
古代那些所谓的“百万大军”、“十万大军”等等 , 其实是夸张 , 但也不夸张 。在古代真正打仗的时候 , 确确实实总贺氏档共有那么多人 ,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上战场 , 绝大多数的人都只不过是后勤而已 。
不要对后勤人员有太多的误会 , 向民间负责送粮食的苦力 , 也是算在里面的 。往往打一场硬仗 ,  “十万大军”全部出征 , 那么后勤人员往往就能够多达五六十万 , 再零零总总算下来 , 就可以号称“百万大军”了 。
所以不要被古代小说、影视剧中所谓的“百万大军”吓到 , 在三国时期禅乱那个时候整个天下整天都在打仗 , 每场战争都号称“百万” , 如果是真的 , 照这么个打法 , 打个三场两场 , 中国的人员就要被消耗完了 , 到时候当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 。
三国时期 , 全国人口也不过几千万 , 据一些古籍记载 , 三国初期的时候全国人口有6000多万 。这个数量是全国人口 , 包括妇女、老人、孩子 。如果把这些都不算 , 那真正的青壮年有多少?而且也不可能所有的青壮年都当兵去打仗 , 总要有人负责核凳种田 , 毕竟没有后勤没有粮食 , 你打什么仗!

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10万大军、带甲10万 , 不要说汉末三国 , 即使从古代到近代的东西方 , 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
康熙要是知道准格尔的噶尔丹有10万军队 , 估计要被吓一跳 , 可惜昭莫多之战 , 噶尔丹连5万都拿不出来 , 康熙调动3路军队 , 动员3个月 , 才不到10万兵力 。
太平天国的北伐才2万多人 , 就能直逼天津 。曾国藩要是知道太平天国又突然变出10万 , 不 , 哪怕多出5万军队 , 估计曾国藩都要再跳一次水 。
拿战的第三次反法同盟 , 法国、俄国、奥地利 , 3国加起来人口超过1亿 , 100万军队肯定是有的 , 可三皇会战的3国出动兵力加起来 , 还不到20万 , 结果拿破仑打赢会战没几天 , 奥地利就被迫停火了 。
淝水之战 , 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 , 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 , 到兵败淝水 , 才不到110天 。嗯
最 搞笑 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 , 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 , 就引起水路堵塞 , 苻坚听到前线大捷 , 干脆“留大军于项城 , 引轻骑八千 , 兼道就融于寿阳” , 把军队留在项城 , 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 , 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 , 也就10多万人 。
大内义兴:淝水之战前秦真的有百万军队么?
孙子兵法都说的很明确了 , “兴师十万 , 出征千里” , 要“不得操事者 , 七十万家” , 出征1000里 , 出动10万军队要70万户百姓来确保后勤 , 7户出1兵(壮丁) 。
五代十国属于恐怖的武人时期 , 兵戈四起 , 后唐末年 , 契丹南下 , 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 , 还是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 , 到11月 , 时间太短+基层执行不力 , 就聚集5000人 , 马2000匹 , 还闹得“民间大扰” 。
资治通鉴卷280:(936年)冬 , 十月 , 壬戌 , 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 , 又发民为兵 , 每七户出征夫一人 , 自备铠仗 , 谓之"义军" , 期以十一月俱集 , 命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以战陈 , 用张延朗之谋也 。凡得马二千馀匹 , 征夫五千人 , 实无益于用 , 而民间大扰 。
古代要组织10万 , 数十万 , 乃至上百万的军队 , 首先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就是 , 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动员 , 兵力越多 , 那花费时间就越长 。
不要什么1月计划动员50万 , 特喵2月就军队出发了 , 那这军队绝对没有50万 , 有5万就谢天谢地了 。
淝水之战 , 前秦计划112万军队 , 结果从开始动员 , 到兵败才110天 , 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 , 前线哪来112万军队?
李从珂10月下诏动员天下兵马 , 7户出1人 , 要求11月聚集 , 结果就5000人 。
所以古代数十万大军 , 绝大部分都是号称数字、计划数字、账面数字 , 往往准备时间太紧张、不充分 , 或基层不给力 , 而导致实际兵力数字极度缩水 。现在说三国 , 史料不多引:
曹魏
227年 , 孙资认为曹魏动用“十五六万人”进攻蜀汉 , 就要“天下骚动 , 费力广大” 。
244年曹爽伐蜀 , 《王平传》记载曹爽“步骑十馀万” , 而《曹爽传》记载曹爽才“发卒六七万人” , 可见曹爽有10多万人纯属蜀汉的吹嘘 , 敌人很多之类的 , 曹爽不到7万人就已经“转输不能供”了 。
258年司马昭平定淮南 , 263年灭蜀 , 再到280年西晋灭蜀 , 都是几路人马 , 而且用兵数量一直在10多万-20多万浮动 , 可见曹魏、西晋上限就是20多万兵力 , 还不能保证时间充足 , 士兵是否都能准时抵达 。
东吴
赤壁之战 , 孙权拥有大半个扬州 , 也就“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两万随亮与备南拒操 , 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建康实录) , 总共拼凑3万人 , 给周瑜、程普2万人去赤壁 , 自己1万人去合肥 。
著名的215年合肥之战 , 什么孙权10万大军 , 又是差不多7月还与刘备进行湘水之盟 , 8月孙权就被张辽击退 , 从陆口到合肥 , 个把月的短暂时间 , 孙权压根就不可能有10万军队 。
253年 , 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诸葛恪传) , 计划动员20万进攻合肥新城 , 就“百姓骚动 , 始失人心” , 最 搞笑 的是诸葛恪“二月 , 军还自东兴 , 大行封赏 。三月 , 恪率军伐魏 。夏四月 , 围新城”(三嗣主传) 。
诸葛恪2月从东兴回来 , 3月立刻动员20万进攻合肥 , 结果4月就迫不及待地抵达合肥 , 1个月时间 , 4月份在合肥的吴军特喵有几万人 , 就谢天谢地了!什么20万人 , 影子都没有 。
其实 , 228年的石亭之战 , 大致就是东吴的兵力上限了 。
当时“夏五月 , 鄱阳太守周鲂伪叛 , 诱魏将曹休” , 然后8月曹休南下 , 9月战事结束 , 东吴是“陆逊为元帅 , 全琮与桓为左右督 , 各督三万人击休”(朱桓传) , 东吴动员3个月 , 不到10万人 , 与康熙打噶尔丹3个月动员不到10万人差不多 。
蜀汉
按照《晋书宣帝纪》吹比 , 诸葛亮北伐是有“众十余万” , 可实际上诸葛亮才“战士不满五万”(东吴张俨) 。
蜀亡前 , 姜维也就被钟会吹比成“所统步骑四五万人”(钟会传) 。可以说蜀汉核心军队数量 , 不超过5万人 。
在中国古代 , 基本上所有超过30万大军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传说 。
明末以后 , 虽然军队出战 , 还依旧把人数号称的无比多 , 但已经没有什么人相信了 。比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 , 8万多明军 , 1万多朝鲜军 , 就敢自吹是47万大军 。到了以后还有升级版本 , 1766年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 , 他就区区3000个大头兵 , 却写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50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 。乾隆53年讨伐尼泊尔 , 也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
先说说著名的土木堡战役吧 。土木堡战役现在流行说明军出动了50万大军 , 这纯粹是拿号称当真实数字了 。《明实录》宣宗68卷 , 记载宣德10年 , 京军77卫总共是253800人 。除去屯田 , 守城以外 , 有116400人 , 在内务府 , 或外面当差 。在营操练的只56000人 , 从这里我们知道京军是25万人 。明英宗实录卷记载 , 正统皇帝下令准备2日后起行 , 结果各个官员 , 随从 , 都是仓促准备 , 连粮食都没有准备好大军就出发了 , 也就更加提不上什么调集外地明军随同出征了 。英宗实录卷181记载 , 8月大军出发后 , 北京还有不满10万军队 。就说8万左右吧 , 和25万的总数一算,那就是说土木堡战役 , 明军只有17万 。
再来说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下江南 。书中也说80万大军为号称 , 也有人说实际上是青州兵主力15、6万  , 和荆州降卒7、8万 。但是史载曹操得青州兵30万 , 但择其精锐 , 得三万而已 。其实根据《晋书》我们可以知道 , 晋朝初年全国只有245万户 , 多了不过1000万人口 , 而在几十年前 , 哪个杀伐惨烈的时候 , 曹操的地盘上最多只有100多万户 , 这么点人口是绝对无法供应二十几万大军的 。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起码要1比3 , 才有起码的战斗能力 , 那这样计算曹操起码要动员100万人以上 。那所有的男性成年人就都要出动了 , 那田地怎么办?来年吃什么?
乾隆第4次讨伐缅甸 , 依仗着上亿人口的庞大生产力 , 只动用4万清军和10万骡马 , 1天就需要1000石粮食 。区区几百里 , 就要设立几十站的粮台 , 征用民夫30-40万 , 几万人一个运输队 。就曹操那几百万人 , ,还想供应二十几万大军?所以 , 根据人口和后勤能力 , 大胆估计曹操实际上也就几万人马 , 最多不超过10万人 。
中国古代是由文人治军史 , 文人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给出的数字是否可信 , 就写上了 , 如果是军人治军史的话根本就不会这么写 , 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 , 我引申一下 , 尽信史不如无史 , 还有不要想当然 , 有些广为流传的常识实际上是错的 。
首先是关于军队的定义 , 人马皆披坚甲的重骑兵是军队 , 身批重甲的重步兵也是军队 , 没有像样防具的足轻拿着简陋武器也叫军队 , 负责后勤的运输粮食的民兵也叫军队 , 这些成员占军队的比率大小将决定这支军队军队的战斗力 , 也将决定这支军队的维护成本 , 一般来说 , 装备越好维护成本越大 。打仗军队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 有句话叫兵不在多 , 在精 , 过分追求军队数量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 未经训练的民兵派往战场容易一冲就散 , 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作战 。我就拿简单的秦赵长平之战和淝水之战来分析一下 。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损失45万人 , 首先推算一下这个数字是否可信 。
赵国根本投入不了那么多人去和秦国作战 , 古代战争十个男丁里出一个去战场这就已经算是全民皆兵了 。这一时期的秦国大概有600万人 , 赵国只有大概300万多一点 , 男女比例1:1的话 , 赵国有男丁150万人 , 长平死的赵国男丁大概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个样子 。动员这个词在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 在古代更准确的说法是征发和调度 , 简单划分一下年龄结构 , 20岁一下占三分之一 , 20岁到40岁占三分之一 , 40岁以上占三分之一 , 赵国是真真正正的将全国青壮年男子派往前线 , 剩下的老弱病残不仅要负责后方的生产运输还要防御北方的匈奴和东方的燕国 。这些参与到战争之中的人不仅不事生产(屯田的粮食微不足道) , 而且会将战区吃空 , 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运送粮草维持前线战争(这又不知道需要多少人) , 国家的民力和财力会被渐渐吃空 , 秦国不需要同赵国作战单是使用静坐战术看个赵国几年赵国自己就崩溃了 , 有人拿挖出长平的坑来说事 , 挖出来的那几个坑人数加起来都不过万的 。
苻坚戎卒60万 , 骑27万 , 御林军3万共计90万大军 , 这是记载苻坚伐东晋的兵力 , 这个数字简直开玩笑 , 东晋一方只有8万 , 苻坚没必要集结那么大兵力 , 对于苻坚来说 , 集结有把握能够打赢东晋一方的兵力就可以了 , 集结那么多兵力这是用国家的生命来装逼啊 。对于古代的一个农户来说 , 所拥有的财产不过几片良田农具牲畜而已 , 一家农户的所有财产来购买一副重步兵的装备根本不够 。马分战马 , 军马 , 还有民马 , 能作战马的马对于马的要求非常之高 , 这得多少马?马要披轻甲重甲这又得多少甲?这又得多少钱?欧洲之所以采取骑士制度是因为国王根本养不起那么多骑士 , 这么多轻重骑兵又要多少钱?
1600年的日本大概有1200万人口 , 可以集结大概20万兵力(处于战国完全开发军队潜力的情况下)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十万人 , 后金有6万人 , 时间越接近现在 , 能投入战场的人数越多 , 为何兵力数字下降这么多?公元200年的罗马有大概4600万人 , 罗马与波斯人的每次大战所召集的兵力双方都没有超过十万人 , 如果赵国真的可以聚集起来45万人投往战场我可以夸一下海口 , 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小小赵国可以灭掉西方的两大帝国罗马和波斯 。
古代基本上所有超过30万大军的故事都只是1个传说. 而且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以后,虽然军队出战,还依旧把人数号称的无比多,但已经没有什么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1次讨伐努尔哈赤.8万多明军,1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47万大军,到了以后还有升级版本,1766年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他就区区3000个大头兵,却写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50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乾隆53年讨伐尼泊尔,也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50万大军的传说. 土木堡战役现在流行说明军出动了50万大军 , 这纯粹是拿号称当真实数字了 。
古代那些几十万大军的传说:都是吓唬人的 。
我自己考证最多不超过20万 。证据是,明师录宣宗68卷 , 记载宣德10年 , 京军77卫总共是253800人 。除去屯田 , 守城以外 , 有116400人全在内务府 , 和外面当差 。在营操练的只56000人,从这里我们知道京军是25万人 。
明英宗实录卷180记载 , 7号的时候 , 这个正统皇帝下令准备2日后起行 , 结果各个官员 , 随从 , 都是仓促准备 , 连粮食都没有准备好 。大军就出发了 , 就2天能准备什么?也就更加提不上什么调集外地明军随同出征了 , 除非他们有1000架银河运输机去拉人 。其实送信的人没到呢 , 人家那边就已经出发了 , 就是想去也来不及了 。所以这些被征调而没去的人实际上都参加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
英宗实录卷181记载 , 8月大军出发后 , 北京还有不满10万军队 。就说8万左右吧 , 和25万的总数一算,那就是说土木堡战役,明军只有17万.
这个时候会有人说可以调动行军路上的宣大边防军呀 , 那是胡扯 , 战役后蒙古军队首先就进攻了这些地方 , 就是应为他们没有随同出发 , 才有足够的实力顶住敌军的进攻 。同时还可以向北京派去援军 。后来蒙古军是在汉奸的带领下抄了个小路进关的.
还有人说蒙古军只有2万 , 那是不准确的 , 英宗实录181 , 184卷记载 , 战役后的9月 , 蒙古军万余进攻山西一处关口 , 3万进攻辽东的关口 , 3万在和宣府明军对峙 。也就是说蒙古军队至少是7万骑兵 。
现在我们知道了土木堡之战,明军是17万没有粮食,大夏天的也没有水的步兵为主的部队对7万蒙古骑兵.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下江南. 书中也说此80万大军为号称,也有人说实际上是青州兵主力15、6万 ,和荆州降卒7、8万.但是史载曹操得青州兵30万 , 但择其精锐 , 得三万而已 。
其实根据晋书.地理志,我们可以知道晋朝初年全国只有245万户.多了不过1000万人口.而已经是北方和南方相对稳定了几十年以后,而得出的人口数量了.而在几十年前,哪个杀伐惨烈的时候,曹操的地盘上最多只有100多万户.这么点人口是绝对无法供应二十几万大军的.
古代十万大军 , 带甲十万 , 很少出现 。
首先 , 古代总人口不多 , 秦朝人口两千余万 , 西汉最盛时五千多万 , 隋朝最多时六千万 , 唐朝顶峰六千多万 , 北宋后期达1.2亿 , 元朝最多时八千万人口 , 明朝最多时1.4亿 , 清朝最多时4.5亿 。
不难看出 , 清朝人口远迈前朝 , 可也很少一次性出动十万大军 , 前朝可想而知 。
【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军民比最高为1:10 , 且只能短期维持 。
古代战争时期 , 一名步兵 , 需要四人提供后勤 , 一名骑兵 , 需要十人提供后勤 。
粮草物质 , 千里转运 , 十不存一 。因为古代没有火车 汽车  , 只有牛车驴车骡车马车 , 路况又不好 , 一天走不了多少里路 , 遇上雨雪天气 , 更是寸步难行 , 还要提防土匪与敌人 。运粮人与牛马 , 来回路上也要消耗粮草 。当然 , 走水路要好一些 。
古代没有无线电、电报与电话等设备 , 统帅用旗牌官通过旗语来传达信息 。十万大军 , 信息太多 , 容易造成了混乱 。
古代没有参谋本部制度 , 统帅虽有幕僚 , 但是不能精确计算出敌我双方每日所需粮草、每日送达粮草、桥梁每日能够通过最大重量与人数、双方兵马装备、地形等等 , 换言之 , 古代统帅很难统帅十万大军 , 战场上千变万化 , 仅凭统帅的直觉与经验 , 远远是不够的 。
十万人分发馒头就要发好久 。
兵在精而不在多 , 多而弱 , 不过是乌合之众 , 给己方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后勤压力与国内矛盾 , 给敌方送人头 。
十万大军征集也十分困难 , 十万大军出征 , 后面的后勤人员近百万 , 这么多人脱产 , 给国家造成极大的负担 , 甚至会影响生产 , 来年会更加困难 。
十万大军的盔甲、刀枪、战马以及生活物质 , 那都是海量的 , 这还没有算官兵的工资 。
打了胜仗 , 皇上要赏赐 , 打了败仗 , 皇上要发抚恤金 , 皇上不哭穷才怪 。
综上 , 古代十万大军 , 往往是诈称或号称 , 以便吓唬对方 。
在中国古代 , 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 。记得史书记载 , 白起坑杀赵国军队有20万多人;巨鹿之战 , 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秦军的30万人;刘邦聚集诸侯各国军队80万人 , 被项羽10万人马打败;赤壁之战 , 曹操也号称自己是百万大军 。
中国当时军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在早期 , 中国人口可能只有几百万 , 怎么拿出这么多人来当兵 , 难道全民皆兵 。其实有好多百万大军 ,几十万大军都是有水分的 。比如十万大军 , 这十万大军并不是纯粹的作战部队 。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后勤保障体系下 , 光补给线上的粮食损耗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所以 , 这十万大军 , 是否是作战大军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古代军队常有三种人:战兵 , 辅兵 , 民壮 。然而出于不同目的 , 统帅常常将将不作战的辅兵和民壮都算在里面 。
即便真有几十万作战部队 , 在通信情况极差的古代 , 将这几十万军队统一调度 , 排兵布阵 , 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另外 , 史书是人写的 , 人写的就有可能是假的 。就像唐朝 , 唐朝同越南作战 , 声称兵力达80万 , 越南直接说自己兵力有500万事实上 , 双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万 。
而且 , 古代是怎么算人数的 , 这么多人要完全统计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可能古人的计数方法都是乘以10吧 。我认为 , 古代军队几十万打仗应该是有的 , 但并不是很多 , 大多数情况下 , 也就几万军队 。我才疏学浅 , 考虑问题可能不全面 ,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怎么看?
十万大军相当于十个师或者三个军的兵力 , 解放军230万左右 , 武装警察60万左右
综上所述 , 在中国古代超过十万甚至二十万三十万可信度大打折扣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据考证 , 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20万 , 例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哈尔赤 , 动用了八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军就敢就自称是47万大军
在此之前 , 中国秦朝开始统一 , 更别说是几十万大军 , 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 , 吴国就敢发其灭楚战争 , 后来秦国一统天下 , 其中不乏民兵以及抓来的俘虏和壮丁等等
另外到了二战时期 , 中国大力扩张人口才达到了四亿人口 , 非常的显然 , 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军都是杜撰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都会把民夫和壮丁 , 甚至战俘都编为军队 , 形成战斗力 , 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微乎其微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在中国古代有专门的运粮人员 , 其实都是一些不参加打仗的人员 , 都要跟随大部队行军 , 就会说几万几十万大军出征 , 真正到前线打仗的军队 , 也就是部队的1/3 , 
英布就是一个战俘 , 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秦朝快灭亡的时候打刘邦和 , 项羽的时候 , 军队非常的弱 , 把英布整编为自己的军队 , 去一线作战 。元芳 , 你怎么看?
在中国古代会把辅兵、民夫、壮丁甚至是战俘都算做是战斗力 , 但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微乎其微 。正如现在的一国军队 , 比如人数大概有200万左右 , 但是其战斗部队也不过就100万左右 , 陆军大概80万左右 , 空军海军的后勤人员是最多的 。
正所谓 ,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在古代军队中 , 有专门的辎重部队 , 这些人是不参与打仗的 , 而且到了战时还会征集大量的民夫 , 这些人要跟随大部队行军 , 所以有些记载就会说几万 , 几十万大军出征 , 其实这里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辅助兵种 , 真正打仗的军队也就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
在中国古代会把辅兵、民夫、壮丁甚至是战俘都算做是战斗力 , 但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微乎其微 。正如现在的一国军队 , 比如人数大概有200万左右 , 但是其战斗部队也不过就100万左右 , 陆军大概80万左右 , 空军海军的后勤人员是最多的 。
正所谓 ,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在古代军队中 , 有专门的辎重部队 , 这些人是不参与打仗的 , 而且到了战时还会征集大量的民夫 , 这些人要跟随大部队行军 , 所以有些记载就会说几万 , 几十万大军出征 , 其实这里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辅助兵种 , 真正打仗的军队也就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
在中国古代 , 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 。记得史书记载 , 白起坑杀赵国军队有20万多人;巨鹿之战 , 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秦军的30万人;刘邦聚集诸侯各国军队80万人 , 被项羽10万人马打败;赤壁之战 , 曹操也号称自己是百万大军 。
中国当时军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在早期 , 中国人口可能只有几百万 , 怎么拿出这么多人来当兵 , 难道全民皆兵 。其实有好多百万大军 ,几十万大军都是有水分的 。比如十万大军 , 这十万大军并不是纯粹的作战部队 。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后勤保障体系下 , 光补给线上的粮食损耗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所以 , 这十万大军 , 是否是作战大军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古代军队常有三种人:战兵 , 辅兵 , 民壮 。然而出于不同目的 , 统帅常常将将不作战的辅兵和民壮都算在里面 。
即便真有几十万作战部队 , 在通信情况极差的古代 , 将这几十万军队统一调度 , 排兵布阵 , 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另外 , 史书是人写的 , 人写的就有可能是假的 。就像唐朝 , 唐朝同越南作战 , 声称兵力达80万 , 越南直接说自己兵力有500万事实上 , 双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万 。
而且 , 古代是怎么算人数的 , 这么多人要完全统计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可能古人的计数方法都是乘以10吧 。我认为 , 古代军队几十万打仗应该是有的 , 但并不是很多 , 大多数情况下 , 也就几万军队 。
关于十万大军和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