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月夜忆舍弟朗读


《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的原文是什么?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1、【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 , 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 , 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2、【赏析】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 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 , 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 ,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 , 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 , 点明主旨 。
颔联“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 , 即“白露节” , 表明天气渐凉 , 地面水气凝结 , 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 , 点明主旨 , 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 , 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 , 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 , 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 , 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 , 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
颈联承上启下 , 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 , 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 , 过渡自然 。
尾联流露不满 , 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 , 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 深化主题 。
综观全诗 , 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 , 对亲人深情字中结 , 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 对百姓的同情 , 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 , 沉郁顿挫 , 而且此诗对仗工整 , 景中有情 , 耐人寻味 , 因此成为五言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于哪首诗?作者是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 , 居无定处 , 杳无音信 , 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 , 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 , 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梁雹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 , 后两联侧重抒情 , 情景交融 , 结构严谨 , 首尾呼应 。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 , 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 , 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 。全诗语言精工 , 格调沉郁哀伤 , 真挚感人 。
原郑凯文: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 , 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 , 我无家可归 , 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 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

词句注释:
⑴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 幼弟杜占时随诗人同在秦州 , 杜颖、杜观、杜丰则散处各地 , 故诗人忆而赋诗 。
⑵戍鼓:指戍楼上报更的鼓声 。自黄昏至拂晓 , 分为五个时段 , 称为五更 。一般鼓报三更 , 便不准路有行人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 , 就开始宵禁 。断 , 截断 。
⑶边秋:一作“秋边” , 边地之秋 。一雁:孤雁 。
⑷“露从”句:意谓今夜适逢“白露”节气 。白露 , 二十四节气之一 , 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 , 露凝而白也 。”
⑸分散:一作“羁旅” 。
⑹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 , 老家没有什么亲人 , 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
⑺书:信 。长:一直 , 老是 。不达:送不到 。达 , 一作“避” 。
⑻况乃:何况是 。休兵:停止战争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橡丛帆今甘肃天水)所作 , 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 , 杜甫由华州弃官 , 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 , 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 , 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 , 攻陷汴州 , 西进洛阳 ,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 , 由于战事阻隔 , 音信不通 ,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 , 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 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 , 不落俗套 , 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 , 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 , 写出所见;戍鼓雁声 , 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 , 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 , 既写景 , 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 , 清露盈盈 , 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 , 也是写景 ,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 , 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 本无差别 ,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 , 偏要说得那么肯定 , 不容质疑 。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 , 若不经意 , 看似与忆弟无关 , 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 , 就是闻戍鼓 , 听雁声 , 见寒露 ,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 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 , 句句有情 。
颈联“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上句说弟兄离散 , 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 , 生死难卜 , 写得伤心折肠 , 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尾联“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 , 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 , 更何况战事频仍 , 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 , 一结无限深情 。
全诗层次井然 , 首尾照应 , 承转圆熟 , 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 , 望月则“忆舍弟” , “无家”则“寄书不达” ,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 一句一转 , 一气呵成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 ,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世称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 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 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 ,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 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 ,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 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 , 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 ,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 , 有《杜工部集》 。

月夜忆舍弟古诗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 , 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 , 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 , 驻防 。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 , 就开始宵禁 。
4边秋:一作“秋边” , 秋天的边地 , 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
6.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 , 家园无存 , 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7.长:一直 , 老是 。
8.达:到 。
9.况乃:何况是 。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
“月夜忆舍弟”是什么意思?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 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 , 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 , 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 , 安史之乱 ,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 , 攻陷汴州 , 西进洛阳 ,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 ,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 由于战事阻隔 , 音信不通 ,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 , 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 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 , 看到山河破碎 , 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 , 更为国家而悲痛 。

《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 , 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蔽陪局气 ,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 , 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 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在安史之乱中 , 杜甫颠沛流离 , 备尝艰辛 , 既怀家愁 , 又忧国难 , 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 , 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 , 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 , 沉郁顿挫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 , 安史之乱 ,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 , 攻陷汴州 , 西进洛阳 ,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 ,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 由于战事阻隔 , 音信不通 ,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 , 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 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 , 宏让看到山河破碎 , 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 , 更为国家而悲痛 。
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 , 是乱拦极丰富的 , 极真实的 , 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 , 能鞭辟到深处 , 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 , 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 , 没有人比得上 , 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 , 其实也没什么错 , 他是多情 , 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 , 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 。
所以 , 他的诗篇能写的好 , 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 , 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

《月夜忆舍弟》古诗现代翻译是什么?
《月夜忆舍弟》古诗现代翻译是: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 , 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 , 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 , 月还是故乡的明 。兄弟离散各一方 , 家已残破 , 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 , 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

原文: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注释:
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
2.戍鼓:战鼓 。
3.断人行:指碰圆搏鼓声响起后 , 就开始宵禁 。
4.秋边:一作“边秋” , 秋天的边地 , 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笑祥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
6.有弟皆分腔稿散 , 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 , 家园无存 , 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7.长:一直 , 老是 。
8.达:到 。
9.况乃:何况是 ,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
作者: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汉族 , 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 ,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 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 但后来声名远播 ,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月夜忆舍弟朗读】关于古诗月夜忆舍弟和古诗月夜忆舍弟朗读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