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全文带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
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
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 。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 。
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 。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
确答隐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 。
《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 。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游衫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
明人魏学_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核舟记》已被选进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 。
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清磨厅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

《核舟记》的简短译文是什么?
一、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搜庆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旁清寸 。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十分惊奇道:啊,手艺实在是灵巧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称赞像是鬼斧神工的很多,可是有谁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轻松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十分清楚的呢?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撒谎骗人 。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 。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 。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二、原文:明朝末年 魏学洢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 。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天世启握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文学家 。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 。
他一生写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这篇文章还被收入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另外就是《茅薝集》八卷
二、人物简介
王叔远(生卒年不详),一名毅,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约明熹宗朱由校时期在世,江苏常熟人,明代著名微雕家 。
有著名微雕作品:明朝桃核舟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事物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本内容由我跟大家分享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核舟记原文: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
曰:叫 。
以:用 。
径:直径 。
之:的 。
为:做,这里指雕刻 。
罔:无,没有 。
因:依据 。
势:样子 。
象:模似,仿照 。
具:具有 。
情:神情 。
各:各自 。
态:姿态 。
尝:曾经 。
贻:赠 。
余:我 。
盖:大概,原来是 。
泛:泛舟 。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
约:大约 。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 。奇,零数 。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
可:大约 。
许:上下 。
轩:高 。
敞:宽敞 。
为:是 。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
覆:覆盖 。
之:代词,代指“船舱” 。
开:开设 。
启:打开 。
而:表修饰 。
相望:左右相对 。
焉:语气词 。
之:代窗 。
则:就 。
徐:缓缓地 。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
糁:涂染,名作动 。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
而:表并列,并且 。
髯:两腮的胡须 。这里泛指胡须 。
居:位于 。
为:是 。
阅:阅读,看 。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 。执:拿着 。卷端:画卷的右端 。
抚:轻按 。
卷末:画卷的左端 。
如:好像
语:说话 。
现:露出 。
侧:侧转 。
其:他们的 。
比:靠近 。
绝:极,非常 。
类:像 。
矫:举 。
属(zhǔ):相类似 。
诎:同"屈",弯曲 。
而:表并列,并且 。
倚:倚靠 。
之:代左脚 。
可:可以 。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
楫:船桨 。
舟子:撑船的人 。
状:的样子 。
其:那 。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 。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
衡:通“横”,与纵相对 。
攀:扳 。
若:好像 。
视:目光 。
端:正 。
容:神情 。
寂:平静
若:好像 。
然:的样子 。
其:那 。
夷:平
题:题写 。
其:船的背面,船底 。
曰:刻 。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
钩画:笔画 。
了了:清楚明白 。
其:代字 。
墨:黑 。
用:刻着 。
篆章:篆字图章 。
丹:朱红色 。
通:总 。
为:刻 。
并:和 。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
而:表转折 。
计:计算 。
曾:尚,还 。(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
简:通“拣”,挑选 。
修狭:长而窄 。
为:做,这里指雕刻 。
之:代“核舟” 。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大苏,苏轼 。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
核舟记全文带翻译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下面是我整理的核舟记全文带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 。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 。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 。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 列子 》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 。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 。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 。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曹光甫)
《核舟记》译文简短是什么?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原文: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 【朝代】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创作背景: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
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 。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 。
核舟这一巧技在现代又得到发扬光大,新核舟记不但在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更贴近了时代 。欣赏新核舟记,对于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记》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欣赏实物、图片、影像等可以使读者在整体上全面读懂《核舟记》 。
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记》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
魏学洢经历了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灭了,只好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
《核舟记》这篇传诵几百年的散文名篇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江南才子魏学洢的传世名作,被收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本内容由我跟大家分享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核舟记原文: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滚如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芹备盯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嫌和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
曰:叫 。
以:用 。
径:直径 。
之:的 。
为:做,这里指雕刻 。
罔:无,没有 。
因:依据 。
势:样子 。
象:模似,仿照 。
具:具有 。
情:神情 。
各:各自 。
态:姿态 。
尝:曾经 。
贻:赠 。
余:我 。
盖:大概,原来是 。
泛:泛舟 。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
约:大约 。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 。奇,零数 。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
可:大约 。
许:上下 。
轩:高 。
敞:宽敞 。
为:是 。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
覆:覆盖 。
之:代词,代指“船舱” 。
开:开设 。
启:打开 。
而:表修饰 。
相望:左右相对 。
焉:语气词 。
之:代窗 。
则:就 。
徐:缓缓地 。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
糁:涂染,名作动 。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
而:表并列,并且 。
髯:两腮的胡须 。这里泛指胡须 。
居:位于 。
为:是 。
阅:阅读,看 。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 。执:拿着 。卷端:画卷的右端 。
抚:轻按 。
卷末:画卷的左端 。
如:好像
语:说话 。
现:露出 。
侧:侧转 。
其:他们的 。
比:靠近 。
绝:极,非常 。
类:像 。
矫:举 。
属(zhǔ):相类似 。
诎:同"屈",弯曲 。
而:表并列,并且 。
倚:倚靠 。
之:代左脚 。
可:可以 。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
楫:船桨 。
舟子:撑船的人 。
状:的样子 。
其:那 。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 。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
衡:通“横”,与纵相对 。
攀:扳 。
若:好像 。
视:目光 。
端:正 。
容:神情 。
寂:平静
若:好像 。
然:的样子 。
其:那 。
夷:平
题:题写 。
其:船的背面,船底 。
曰:刻 。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
钩画:笔画 。
了了:清楚明白 。
其:代字 。
墨:黑 。
用:刻着 。
篆章:篆字图章 。
丹:朱红色 。
通:总 。
为:刻 。
并:和 。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
而:表转折 。
计:计算 。
曾:尚,还 。(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
简:通“拣”,挑选 。
修狭:长而窄 。
为:做,这里指雕刻 。
之:代“核舟” 。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大苏,苏轼 。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 。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 。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 。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 。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 。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 。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应 。

【核舟记全文带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关于核舟记原文翻译和核舟记原文及翻译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