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 660 亿美元出售芯片业务 ARM 给英伟达的交易宣布失败 , 失败原因是什么?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 而且交易金额较低
英伟达收购案迎来反转 , 英国终于想清楚了 , 华为早已做好准备
尽管目前国内的分析师表示在未来一两年之内 , 28nm的芯片技术就会实现自主化 , 中芯国际的N+1和N+2等工艺技术也已经随之开展 , 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在等待着国内企业解决 , 那就是芯片的架构 。
芯片的架构就像是建造房屋的地基 , 只有地基稳定了 , 建造的房屋才会有保障 , 换句话说芯片才会稳定 。目前移动芯片市场中 , 不管是苹果、华为还是三星、高通、联发科 , 用的芯片架构都是英国的ARM公司 。但是去年一则消息的传来 , 让所有芯片公司都不淡定了 。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 , 英伟达如果收购了ARM公司 , 必然会对行业发展形成垄断情况 , 而且华为一事的发生对于全球其他国家的芯片企业来讲 , 也是敲响了一个警钟 。所以说英伟达收购ARM一事 , 除了英伟达自己 , 其他企业几乎都不愿看到这个结果 。再加上黄仁勋自信满满的态度 , 不由得让很多人感到担心 。
不过近日 , 根据相关消息表示 , 英国的监管部门针对该项收购案件给出了态度和建议 , 并表示将会对英伟达收购ARM公司一事展开调查 , 同时也表示对该笔收购案当中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担忧 。
除此之外 , CMA(英国反垄断部门和市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也表示 , 如果英伟达未来顺利接受了ARM公司 , 那么将会大概率阻止竞争对手获取关键技术 , 进而导致市场产品进步缓慢 , 甚至是相关产品价格恶意上涨 , 打破市场的竞争平衡 。
很显然 , 英国的潜意识里其实是更加倾向于阻止该笔交易的发生 , 可见英国终于想明白了 。毕竟ARM是英国为数不多的核心半导体企业 , 一旦被美国企业成功收购 , 自身的地位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反对收购对英国来说免除了一个隐患 。
不过即便英国对该笔收购案持有反对态度 , 但山迹华为等国产企业依旧不能掉以轻逗陪并心 。架构是芯片的重中之重 , 所以必然要想要自己的后路 , 也就是开源的RISC-V指令集 。相较于成熟的ARM来说 , RISC-V虽然在生态性上没有前者完善 , 但是其特点却十分契合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
此前 , 华为给开发者们提供的鸿蒙开发板上搭载的 , 就是基于RISV-V的芯片产品 。乱塌所以说华为针对芯片架构的选择问题上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除此之外 , 马云的阿里在这方面的成绩甚至要比华为还早 , 达摩院研发出了多款基于RISC-V的AI芯片 。
在MISP陨落后 , RISC-V也被行业称为继X86和ARM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架构方案 , 所以还是期待华为、阿里等国产巨头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创造出成绩吧 。
你认为英伟达收购ARM会成功吗?
2700亿!美企发起芯片业最大收购案 , 或助美国垄断全球业务?
作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设计和知识产权供应商 , ARM 将其技术授权给英特尔、高通和三星电子等客户 , 而这些公司与英伟达存在业务上的激烈竞争 , 英伟达的收购案可能遭遇行业对手的强烈反对 。
如果ARM变为一家美国公司 , 那么这会加剧ARM客户对于国际贸易风险的担忧 。因此 , 外界普遍认为 , 这项交易很可能无法通过包括在英国、中国、欧盟等多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那么 , 明知收购ARM可能引起"众怒" , 英伟达为何还要走出这一步呢?最终收购案的结局将会如何?
在英伟达宣布收购ARM后的几小时后 , 韩国和中国国内立马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韩国半导体与显示技术学会会长Park Jea-gun表示 , 这笔交易将加剧英伟达与三星、高通等公司在自动驾驶和其他未来芯片技术方面的禅野陪竞争 , 并引起市场对ARM可能会提高竞争对手专利许可费的忧虑 。
一位中国芯片行业高管表示 , 如果ARM成为美国子公司 , 那么与ARM合作的美企在华很可能更难销售他们的芯片 。
反对的不只有中韩业内人士 , 还有英国 。曾经的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公开反对 , 认为英国电子产业有数百家公司 , 其中许多公司都使用ARM的技术 , 它们的产品也出口到全球市场 , 一旦收购完成 , 英国公司出售产品到哪都要遵循美国的规定 , 这将是个"灾难" 。
ARM在芯片行业到底扮演什么特殊角色 , 为何能引起业内人士一片担忧?
芯片的架构设计一直被誉为芯片行业的"金字塔尖" , 开发难度巨大 。架构是芯片设计的基础 , 犹如一座建筑里的结构设计 , 只有具备稳定可靠的结构设计 , 才能建造各式各样的房子 。在芯片领域 , 架构对芯片的整体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 不同架构的芯片在同样的芯片面积、频率下 , 性能甚至可以出现几倍的差距 。目前 , 全球芯片领域的主流架构主要是ARM公司主导的ARM架构和英特尔主导的X86架构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 , 英特尔开发的X86架构以高效能的优势 , 逐渐在服务器、PC机流行起来 。1978年6月8日 , 英特尔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16位的微处理器"i8086" , 该处理器的出现同时开创了一个使用X86架构的新时代 。这奠定了后续英特尔在计算机处理器的霸主地位 。
不过 , 随着人们对手机等脊扰移动设备需求显著提升 , 全球芯片领域的主流架构市场孕育巨大变化 。英国ARM 公司创立于上世纪 90 年代 , 其创立初衷是做"结构简单、功耗低、价格便宜"的芯片 , 并最终做出了理想中的首款CPU 。后来的ARM架构 , 指的就是设计这款CPU时采用的架构 。
虽然ARM的研发方向与英特尔不同 , 但在英特尔的强大统治下 , ARM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这个情况下 , ARM决定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 , 不再像英特尔一样 , 完成整个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 , 而是专做IP授权 , 即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 , 剩下的由购买方自己去完成 。万万没想到 , 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 , 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 。
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 , ARM的芯片架构凭借低功耗、简单等优势受到市场的追捧 , 因为手机不像电脑需要X86架构来支撑强大的性能 , 巨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使ARM 在芯片领域得到极大普及 , 到 2010 年 , ARM 已经成为移动设备最主流的选择 。有数据显示 , 如今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 高通、苹果、华为等企业的芯片也无一例外都采用了ARM架构 。同时 , ARM基于整个产业链的架构技术也在迅速升级 。
在受主流市场欢迎的情况下 , ARM架构甚至对X86架构的主导地位发生威胁 。2012年 , 微软开始尝试让Windows 运行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上;今年 , 苹果宣布 Mac要全部切换到基于ARM 架构的自研芯片 。ARM架构对芯片设计行业的统治力可见一斑 , 一旦其被英伟达所控制 , 对很多竞争对手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
作为全球最大的GPU(图形处理器)设计和制造商 , 过去英伟达的业务一直面向 游戏 行业 , 为市场提供显示芯片 , 英伟贺蠢达一度是PC时代的"显卡之王" , 占全球市场份额曾高达70% 以上 , 为推动 游戏 行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015年 , 该公司的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 游戏 用半导体 。
不过 ,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 大型数据中心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加速扩张 , 英伟达的业务开始考虑转向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这种应用场景下 , 英伟达领先的GPU并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行业训练人工智能系统等数据密集型业务的主要引擎 , 并带动了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大幅增长 。
在截至7月26日的第二财季 , 英伟达实现收入38.7亿美元 , 同比增长50%; 其中 , 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首次超过 游戏 业务 , 达到17.5亿美元 , 大幅增长167% 。拉长时间来看 , 英伟达的数据中心用半导体营收在5年内更是猛增了24倍 。
得益于新业务表现优异 , 今年英伟达的股价一路高涨 。今年7月8日 , 英伟达取代英特尔 , 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 。9月16日 , 英伟达的总市值达到3209亿美元 , 排在全球半导体企业第3 , 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 。
现在大多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是基于X86架构的CPU构建 , 有 AI 计算需求 。英伟达的GPU擅长并行计算 , 非常适合 AI 的计算需求 , 但仍不能满足数据中心的需求 , 比如数据中心的很多任务还是需要CPU来完成 。而 ARM拥有设计CPU的经验优势和架构技术 , 能帮助英伟达研发出高性能、更符合市场要求的GPU芯片处理器 。如果能够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 , 英伟达有望巩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的霸主地位 。
英伟达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表示:"整合英伟达与ARM的实力 , 将创造出一家在AI 时代站稳脚步的企业 。" "对于ARM的产业生态系统而言 , 此次结合将运用英伟达引领全球的GPU 和AI技术扩大其知识产权组合 。"
事实上 , 英伟达有意收购ARM早有端倪 。2019年3月 , 英伟达就表示正在和ARM共同开发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2019年6月 , 在国际超算大会上 , 英伟达宣布将利用其芯片与使用ARM架构的CPU协作打造超级计算机 。
今年以来 , 英伟达更是频频发起收购行动 , 表露其在AI半导体领域大展拳脚的决心 。今年3月11日 , 英伟达击败对手英特尔 , 宣布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Mellanox Technologies , 以扩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业务 。7月12日 , 英伟达宣布收购Deep Instinct公司 , 加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 。除了上述收购之外 , 英伟达还投资了包括Datalogue、ABEJA、Fastdata等在内的八家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 。
虽然英伟达收购ARM主要是出于其深耕AI半导体的雄心 , 但这也能够为英伟达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 发力AI半导体可能只是个开端 , 英伟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成为芯片领域的霸主 。
在智能手机兴起时 , 英伟达曾涉及移动芯片Tegra的设计 , 但由于与高通、三星在竞争中落了下风 , 这成为了英伟达的一大败笔 。在新智能时代来临之际 , 英伟达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 汽车 等其他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也很活跃 , 目前缺少在智能手机、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芯片研发技术 。如果能成功收购ARM , 英伟达还可以开发更多的新兴芯片业务 , 产品阵容也将更加完善 , 成为在芯片领域的超级公司 。
这也意味着英伟达将可能与其他芯片巨头在服务器、PC、移动终端、AI以及自动驾驶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展开竞争 。也因此业内普遍反感英伟达的收购行为 。而且 , 英伟达收购成功的后果可能是全球芯片格局变成"美国人自己的 游戏 " 。
不过 , 英伟达在书写自己的远大宏图之前 , 还面临一个难以跨过的挑战——国际反垄断审批 。按照国际规定 , 企业有涉及并购的垄断行为 , 需要通过全球九个市场(包括中国)的监管审批 。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很可能会推动国家监管部门否决这笔交易 。另外 , 在当前美国动用 科技 力量打压其他国家发展的背景下 , 这笔交易审批前景也难言乐观 。英伟达预计光是审批过程可能就要长达18个月时间 。
如果这笔收购交易没通过垄断审批 , 那么英伟达估计也不会"轻言放弃" , 有可能会发起联合入股行动 , 即相关的芯片需求巨头各自出资 , 联合控股ARM , 这样的结果更为理想 。比如 , 2012年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在2012年一起入股荷兰ASML , 以支持后者研发下一代的EUV光刻机 。但不知道英伟达能否找到可以一起入股的竞争对手 。
文 | 钟志生 题 | 曾艺 图 | 饶建宁 审 | 程远
英特尔怎么了
最近 , 英特尔很闹心 。
先是 , 苹果在20年WWDC上宣布与合作了15年的好朋友分手 , 转投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 。
接着 , 7月以来 , 英伟达股价一路高涨 , 取代英特尔 , 首次成为了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 , 最近更是传出英伟达要收购ARM的消息 。
英伟达风头正盛 , CEO黄仁勋乐不可支 , 早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 , 他就“大放厥词”:“英特尔是最受欢迎的出气筒 。”调侃也好 , 自信也罢 , 当时说这话 , 不免让人感到德不配位 , 时移世易 , 如今老黄有了骄傲的底气 。
相比之下 , 英特尔则显得面上无光 。7月25日 , 英特尔7nm芯片工艺进度延期这一消息直接推动其股价跳水 , 当日开盘 , 瞬间暴跌超15% , 创近四个月以来新低 。
显然 , 留给英特尔的时间不多了 。随着PC时代浪潮的褪去 , 它的独角戏或许已经唱到头了 。高通、联发科、台积电等新角儿粉墨登场 , 将过气的老演员挤到了边缘 , 以英特尔、IBM , 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一众老IT在移动时代集体失声 , 徒留遗憾 。
盖茨曾直言 , 在移动手机市场留下真空是他“在微软犯下的最大错误 , 而且是完全可以规避的技术性错误 。”
而其多年盟友英特尔也有同样苦恼 , 导致其在移动领域犹豫不决 , 杀了好几个来回 , 却始终斩获羞涩 。从手机到平板电脑 , 再到基带建设 , 能做和该做的都做过了 , 英特尔却始终保不住市场地位 。
就好像是个溺水的人 , 越挣扎 , 下沉越快 。
新世界的点亮发生在1971年6月的一个黄昏 。
芯片设计师范金点亮桌上那块小小的圆晶 , 一如整个太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 , 从此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序幕 。
这块编号为4004的芯片 , 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一块微处理器 , 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革命的启动 , 一个庞大的PC帝国从这里起航 。
从最初的4004、8008到奔腾系列 , 再到酷睿双核处理器 , 英特尔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IT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 而这些伟大创新来自英特尔基于不断改变的原则 , 对摩尔定律的坚决恪守 。
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过这样一条口号:“改变是我们的终身热爱 , 对英特尔来说 , 这句话的重要性或许不亚于摩尔定律本身: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 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 。摩尔定律以技术革新为基础 , 这就决定了改变是英特尔生存和竞争的方式 。
但近年来 , 英特尔因为更新速度变慢 , 性能提升太小被戏称为“牙膏厂” , 与摩尔定律的守护者这一形象越来越不相符 。
科技 粉普遍怀念的Core2到第二代Core i时期一去不复返 , 在这一阶段 , 英特尔CUP性能大幅度提升 , 网友亲切称之为“扣肉时代” 。时值英特尔与AMD激战正酣 , 英特尔处理器凭借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 改变战局 , 再次取得了PC芯片领域的绝对统治权 。
本以为这会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开始 , 没想到却是最后的黄金时代 , 二代Core智能处理器后 , 英特尔性能增长的脚步减慢了 。
从Sandy Bridge到Ivy Bridge , 再到Haswell , 英特尔性能提升只能用可怜的个位数百分比来形容 , 到五代Broadwell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 “扣肉”变成了“挤牙膏” 。
性能提升不足 , 芯片更新速度也越来越慢 。2015年上马的10nm工艺并没有如期实现 , 一直拖到2018年 , 原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也黄了 , 真可谓千呼万唤出不来 , 而与此同时台积电的5nm工艺芯片 , 已经开始大规模出货 , 今年更是准备启动4nm工艺制程 。
虽然由于各家标准不同 , 工艺数字更多是一种市场宣传 , 但后者强劲的更新速度和宣传力度无疑戳中了英特尔的痛点 , 令其难以争辩 。
在今年的CES大会上 , 英特尔现任CEO科再奇宣布 , 将在今年量产10nm芯片 , 他表示英特尔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 摩尔定律是加速的核心 。”在英特尔的制芯工艺5年没有升级的情况下 , 后半句话似乎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
此外 , 市场的风向也改变了 。从2011年开始 , 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连续7年下滑 , 直接威胁到了英特尔的核心业务 。英特尔CPU销量大受影响 , 相比2011年 , 2018年的CPU销量减少了30% , 但其营收并没有下降 , 这是因为英特尔提高了单个芯片的售价 。
【英特尔怎么了 英伟达收购arm华为】 销量不够 , 价格来凑 , 反映出传统业务滞张、新业务无着落的尴尬局面 。
英特尔面临的一系列窘境与其在移动化时代失利有直接关系 。
2019年7月 , 当英特尔宣布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 , 十几年移动化尝试 , 付出的金钱和人力都化为了泡影 。
曾经呼风唤雨的老IT彻底陷入了话语权旁落的尴尬境地 , 当高通、三星、苹果的移动芯片大放异彩之时 , 迟迟上不了车的英特尔留下的是一个落寞的背影 。
事实上 , 英特尔的移动芯片之路很早就开始了 。
将时间拨回1997年 , 彼时英特尔从DEC公司收购了Strong ARM架构 , 该架构是由DEC公司基于ARM v4指令集研发而来 , 具有低功耗的特点 。
从那时起 , 英特尔就有意补足自身在低功耗处理器方面的短板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 在当时 , Strong ARM比公版的ARM架构性能更强 。
2000年左右 , 英特尔推出了基于该架构的Stong ARM系列处理器 , 这是英特尔最早开发的移动嵌入式芯片 。但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师们显然不能满足使用现成架构产品 , 于是2002年 , 自研的XScale架构CPU取代了StongARM 。
相比于ARM处理器 , XScale功耗更低 , 而且早在2004年左右就具备了对视频解码、3D渲染的硬件加速能力 , 而公版的ARM Cortex-A8架构直到六七年以后 , 才具备类似的浮点加速单元 , XScale的性能之强在当时可见一斑 。
但遗憾的是 , 英特尔没能坚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 。2006年 , 英特尔作价6亿美元 , 将包括XScale在内的 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卖给了Marvell公司 。
而在此之前一年 , 乔布斯曾找到英特尔时任CEO欧德宁 , 希望英特尔能为初代iphone提供芯片 , 但被对方婉拒 。从现在回看 , 这可能是英特尔史上代价最大的糟糕决定 。但站在当时的环境看来 , 英特尔放弃移动芯片的选择却难以被诟病 。
2006年称得上是英特尔自1985年以来 , 最狼狈的一年 , 千年小老弟AMD凭借超高性价比 , 一跃而起 , CPU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50% , 几乎和英特尔打成平手 , 而三年前 , 英特尔还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 。
AMD创始人桑德斯曾经是仙童公司的销售部主管 , 在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 , 创办英特尔一年之后 , 桑德斯也离开了老东家 , 撸起袖子开始了自主创业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 , 英特尔和AMD一直相爱相杀 , 或许是一家独大的英特尔忌惮反垄断调查 , 又或许本是同根生 , 有着剪不断的宿命孽缘 , 总之 , 英特尔一直没有将这位小老弟赶尽杀绝 。
每当英特尔推出新产品 , AMD总能迅速做出一个性能比肩 , 价格更低的优秀竞品 。据说 , 英特尔的员工完成工作以后 , 遇上AMD员工 , 总会问一句:“你家啥时候出新品 , 你们出了我们才有活做 。”AMD就这样为英特尔当了40多年的鲶鱼 。
变化发生在2003年 , 是年 , AMD 发布 K8 的 Athlon 64处理器 , 首次在性能上领先英特尔 。在高端处理器上 , AMD又相继发布 Athlon 64 FX多款产品 , 因其强大的性能 , 备受消费者青睐 。
同一时间 , 英特尔却因为第三代 P4 设计失败 , 遭遇滑铁卢 , CPU销量下降 , 直到2006年 , 市场占有率被AMD追平 。
而除了老对手AMD , ARM阵营也在不断扩大 , 正对着PC摩拳擦掌 。英特尔的基本盘岌岌可危 , 于是 , 欧德宁做出了精兵简政的决定 , 砍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 又不太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 , 集中资源 , 守护PC堡垒 。
同年7月 , 酷睿双核处理系统横空出世 , 英特尔再次将AMD甩在身后 , 夺回电脑CPU的王者宝座 。
虽然在与AMD的激战中大胜而归 , 但英特尔也因此错过了进入移动芯片市场的最佳时机 。彼时 , 初代iPhone发布 , 高通也推出了首款骁龙芯片Snapdragon S1 , 智能手机革命开始了 , 但这次英特尔却没能成为主角 。
骁龙芯片推出一年后 , 2008年3月 , 英特尔也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系列芯片 , 它迫切希望依靠这款性能相对较低 , 但功耗也低 , 还很廉价的芯片拓展移动手机市场 , 迎头赶上 。不曾想却撞上了一个创意鬼才——华硕 。
不得不承认 , 英特尔的制造工艺确实强劲 , 针对移动设备的Atom芯片 , 在电脑上也跑得开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 华硕运用廉价的Atom芯片 , 开发出了一款只具备上网、看视频等笔记本基本功能 , 但相当便宜的产品——上网本 。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众消费水平降低 , 上网本就此风靡一时 。
有时候 , 想的跟真的确实完全不一样 。低利润的移动芯片挤占了高利润CPU的空间 , 英特尔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 。
“到底要不要做移动芯片?”这个问题 , 英特尔内部讨论了四年 , Atom芯片也因此人为难产四年 。等到2012年 , 英特尔终于下定决心做移动芯片 , 市场已经变天了 。
这一年 , 高通骁龙、联发科MTK、三星猎户座、德州仪器、英伟达等厂商群雄并起 , 看似各自为政 , 但都是以ARM架构为基础 。环顾四周 , 只有英特尔显得格格不入 , 试图用X86架构进入移动市场 。
但Wintel联盟凭借垄断 , 榨取PC元件生产商利润的教训历历在目 , 各大移动生产商内心对英特尔是无比拒绝的 , 况且ARM架构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标准 , 许多App都无法在封闭的X86架构上直接运行 , 英特尔此时却想制定新的规则 , 无疑是以颠覆者的姿态站在了行业生态的对立面 , 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
只有摩托罗拉和联想还愿意给英特尔一个面子 。2013年 , 联想推出了搭载Atom处理器的K900 , 但在下一款K910就放弃了Atom , 同年 , 摩托罗拉的Razr i也配备上了英特尔的处理器 , 不过摩托罗拉已经日迫西山 , 再掀不起波澜 。
联想和摩托罗拉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 其余厂家继续沉默不愿合作 , 英特尔只得悻悻作罢 。
但在智能手机上的失利 , 并没有阻止英特尔进军移动市场的决心 , 欣欣向荣的平板电脑成为了英特尔的下一个发力点 。
不过这一赛道依旧是苹果、高通、三星们的地盘 , 不被待见的英特尔需要自己搭班子 。与硅谷远隔千里的深圳华强北为此提供了舞台 , 一大批白牌厂商在此云集 , 财大气粗的英特尔凭借巨额补贴迅速和这些厂商建立合作 。
据美国贝尔斯登研究公司2014年的报告显示:当年 , 英特尔在每一部Atom平板上的补贴额高达51美元(超过300元人民币) , 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 , 补贴额相当于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的1/4 , 几乎是在毛利率为零的水平上销售 。但砸钱换市场的效果确实不错 , 配有英特尔处理器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了4600万台 。
虽然出货量成绩可喜 , 但一味烧钱并没有给英特尔带来附加的品牌效应 , 英特尔芯片的价格优势在取消补贴后荡然无存 , 直接导致Atom出货量大幅下滑 。
吃不到肉 , 喝不到汤的英特尔终于在2016年宣布停止开发atom系列处理器 , 从此退出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 。
但移动市场规模如此庞大 , 能啃啃骨头也是香的 。经历了XScale和Atom处理器的两次落败 , 移动基带业务成为英特尔最后的倔强 。
时间来到2010年 , 彼时 , Atom处理器推出了一年多 , 不放心的英特尔做了第二手准备 , 即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 。当时 , 英飞凌是苹果的基带芯片供应商 , 通过收购 , 英特尔不但招揽了苹果、三星的部分订单 , 还顺利搭上了2G/3G直通车 , 直奔4G而去 。
2013年 , 英特尔发布了首款4G基带产品XMM 7160 , 使用台积电40nm CMDS工艺制造 , 但高通早在一年前 , 就推出了基于28nm工艺的MDM9615芯片 , 并被iPhone5采用 。当时 , 高通手握苹果、三星、小米等大订单 , 而英特尔的4G才刚刚起步 。落后 , 但仍有机会 。
长期以来 , 高通利用自己在通讯方面的大量专利 , 在售卖芯片套餐的同时 , 要求各大厂商按照整机5%的价格向支付税费 。对于走轻奢路线的苹果来说 , 每年都需要向高通支付几十亿美元的税款 , 在库克看来 , 这种税收模式及其不合理 , 他形容:“这就像买同一个沙发 , 售货员却根据每位顾客居住房屋的价格来决定沙发的价格 。”
苹果为避免对高通过度依赖 , 因此一直采取英特尔—高通双基带供应商的策略 , 但这种平衡在2017年被打破了 , 是年 , 苹果和高通的矛盾彻底爆发 ,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专利诉讼 。库克转头向英特尔抛出了橄榄枝 , 后者一跃成为了苹果唯一的基带供应商 。
但遗憾的是 , 英特尔依旧没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
问题出在技术层面 。基带芯片的研发需要2/3/4/5G的专利来支撑 , 以高通为例 , 其手上拥有13万项专利 , 几乎覆盖了整个通讯领域的一切标准 , 牢牢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 。
反观英特尔 , 靠收购英飞凌插足通信领域 , 专利积累着实不多 。这直接导致英特尔在5G研发上力不从心 。等了几年 , 英特尔的5G基带依旧没有着落 , 苹果的5G手机进程却不能再耽搁了 , 无奈只得再度投向高通的怀抱 。
2019年4月 , 苹果和高通上演了世纪大和解 , 双方持续数年的专利官司终于划上了句号 。而就在苹果和高通达成庭外和解后一个小时 , 英特尔立即宣布退出基带业务 。
三个人的电影只剩下两个人的剧情 , 英特尔只得黯然退场 。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 , 这条波折不断的移动化之路算是彻底走到头 。
芯片巨头在移动战场宣告完败 。
从变卖XScale处理器 , 拒绝苹果 , 到搁置Atom的开发 , 再到最后放弃基带业务 , 站在今天的角度 , 英特尔似乎在移动化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踏错了步 , 但这未免有点事后诸葛亮 , 结合当时的环境 , 很难说英特尔不是在做出正确的选择 。
例如砍掉通信业务 , 将资源集中到pc芯片以对抗AMD的挑战 , 做出这一决定后 , 英特尔的财务表现极为出色 , 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 , 一改此前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的利润持续跌落的局面 。
英特尔做出了符合当下利益的正确选择 , 却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果 。移动化领域频频失败 , 根本原因不在于产品 , 而是价值链环节分配的问题 。
以iOS、Android、ARM为例 , 其奉行的是长价值链模型 。它们目的不只是卖产品 , 更多的是以服务为出发点 , 将产品作为实现服务的节点 , 它们真正的核心是积极容纳参与者 , 让自身成为生态搭建和维护者 , 从而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 。
反观英特尔 , 其奉行短价值链模型 。卖出一批货就结束一笔订单 , 并固执的坚持什么都要自己做 , 力求将触手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它过分在意打压对手 , 以保持自己的垄断优势 , 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
事实证明 , 封闭垄断的那一套在移动市场吃不开了 。当iOS和Android , 通过服务挣钱 , 高通、ARM通过专利挣钱时 , 还在坚持卖芯片的英特尔注定走不了太远 。
除此之外 , 盘子大、掉头难也是英特尔失利的重要原因 。
微软、IBM哪一个不曾是霸主?但在移动化时代 , 却都被甩在了身后 。对于巨头们来说 , 一场坚决彻底的改革很痛也很难 , 因为比起智能手机 , PC的利润实在太诱人了 。
欧德宁就曾在一次采访中 , 提到了自己当初拒绝乔布斯的理由:“在iPhone推出以前 , 没人知道它能做什么……当时苹果想要的 , 是一个连5美金都不到的芯片 , 这个价格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成本 。在那时的我看来 , 这是无法弥补的大亏本生意 。”
对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巨轮来说 , 它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个行业的话语权 , 转变航向 , 扑向另一个陌生领域 , 不容易 , 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
关于业务转型 , 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 , 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两座烟雾弥漫的山头间 , 企业就像是必须同时攀登两座山巅的登山客 。已经成功的企业 , 熟悉了一座山头 , 但却必须向另一座山头奔去 , 途中指标未明、新山巅若隐若现 , 多久能到、如何能到皆无人能知 。此时登山队伍往往就在双峰间的山谷出现激烈争执 , 有人要留守安逸与熟悉的旧地 , 有人偏要冒险向前 , 结果队伍分崩离析 , 最终命丧死亡之谷” 。
没想到一语成谶 , 正昭示了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宿命 。
在这场经年累月的移动化拉锯战中 , 英特尔元气大伤 , 但它却不能停下脚步 , 错过了智能手机市场 , 不能再错过AI市场 。这次 , 它必须改变航向 。
于是 , 对内 , 英特尔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2016年 , 英特尔公司裁掉1.2万名员工 , 再次走上了转型之路 , 科再奇说 , 要让英特尔成为一家数据公司 。
就目前来看 , 这轮转型的上半场是成功的 , 英特尔传统PC业务占比已经从原来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 , 下降的部分被数据中心业务所代替 。
对外 , 通过收购AI芯片初创公司Nervana 和Movidius , 英特尔完成了基本的AI布局 , 但在一片蓝海的AI市场 , 未来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
英特尔是否能抓住这次机会顺利上车?只能等待时间证明 。
美国英伟达能否成功收购ARM , 为什么需要看中国的态度?
日本软银的ARM要被美国的英伟达收购了 , 虽然媒体报道有鼻子有眼儿的说 , 这次收购金额高达400亿 , 即将成为史上最大规模芯片收购案即将成型 。但是等等 , 你以为跟你大街上买菜 ,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就可以了吗?事实可能并旅厅并不会如此简单 , 这笔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交易能否做成 , 还必须看英国和中国的态度才行 , 拆迹这是为什么呢?
我先来为一些还不知道ARM和英伟达都是干什么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 。英伟达就是大家在买电脑的时候肯定都能碰到 , 也就是显卡 。如果玩电脑 游戏 想要劲爽、流畅的感觉 , 那选它准没错 。这个ARM是干什么的呢?
通俗点儿说 , ARM就类似于ABCD这样的26个字母 。芯片设计公司想要设计出hello这样的单词 , 也就是相当于设计芯片就需要有个基础语言 。现在有了ARM的基础语言 , 就不用动脑子自己设计字母了 , 花点钱让ARM授权自己使用这套基础语言系统就OK了 。
ARM因为相对于英特尔的x86架构来说 , 拥有更低的功耗 , 所以就更加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所以截至目前手机芯片、车载芯片和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芯片大都采用ARM架构 。英特尔的x86是PC时代的王者 , 而ARM是移动时代的老大 , 其客户就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通、联发科、苹果、华为、海思、英伟达等等都是它的用户 。是的 , 你没有看错 , 英伟达作为一个被授权的企业 , 作为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 , 现在想凭借着强大的财力把ARM反收购过来 , 这样一来自己就更加如虎添翼 。
就好比是NBA联盟一样 , 英伟达本来是跟华为、联发科、苹果一样的 , 都是联盟的球队 , 而现在英伟达却把联盟给收购了 , 相当于自己既是球队又是联盟的老板 , 这让其他球队怎么玩?
所以对于英伟达来说 , 即使付出了天价的收购费 , 却依然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但是这笔买卖完成可真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 并不是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完成交易就可以了 , 期间的利益交织错综复杂 。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英国 , 因为ARM公司本来就是一家英国企业 。2016年7月18日日本软银以3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RM 。因为当年英国脱欧 , 资本纷纷撤离英国 , 所以导致英镑兑日元跌去了30% , 但是这让英国的公司体现出了被收购的价值 。
至少从金融的角度来说 , 把ARM卖掉的确能卖个好价钱 。在资本的眼里 , 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ARM早期的投资人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拿到了高昂的回报 , 似乎也是皆大欢喜 。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 , 这可能就是英国的高 科技 公司被外资把控了 。
当时的英国工党谴责当时的保守党对于这笔收购案无动于衷 , 没有保护英国的微电子产业 。当然软银本身并不是一家半导体企业 , 收购ARM似乎更多的是对未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看好 , 会给软银带来更多的利润 , 更多的是一种财务性的投资 。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而如今要收购ARM的是一家美国半导体企业 , 与ARM是同一个领域 , ARM的全球一半员工都在英国 , 这势必就会让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技术外流、工作岗位流失的问题 。所以目前英国对于此次收购的回应是:『如果认为收购会对英国造成威胁 , 则将毫不犹豫的启动反垄断调查 。』其次就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 , 高通、联发科等等这些企业 , 如果英伟达成功收购了ARM , 则意味着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都将处于英伟达的阴影之下 。
ARM能让英伟达始终处于技术先进的水平上 , 表面上说自己会让ARM处于中立 , 会授权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 但嘴上说的和未来实际做的可不一定会伏咐一致 。这就会让高通、苹果等公司始终没有安全感 。
ARM在软银的手中能保持中立 , 但在英伟达的手里可就不一定了 。那这些高 科技 公司就会有两种方式对待这次收购案 , 一种是到美国政府游说 , 阻止收购 。另外一种就是寻找可替代的方案 , 比如RISC-V方案 。
毕竟你头上天天悬着一把倚天剑 , 而剑的主人告诉你这把剑不会掉下来你敢信吗?你能信吗?最后这次收购还必须要看看中国的态度 。很明确中国是不会允许这笔收购案完成的 。
从最近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工业软件的禁用等等事件就可以看出 , 美国挥舞着 科技 大棒对中国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而ARM作为芯片设计的基础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中国阻止这场收购案是必须的 。
可能你会疑惑 , 美国与日本的交易 , 英国去阻止还说得过去 , 毕竟公司在人家的地盘上 , 中国有能力阻止吗?答案是有 。咱们先看一个实际上已经发生中国阻止的国际并购案例 , 你就会明白了 。
早在2016年美国高通公司 , 也就是中国大部分手机都使用的骁龙芯片的母公司 , 计划以380亿美元收购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之一的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 。当然这种巨无霸级别的公司合并 , 势必会引起相关利益的国家反垄断机构的调查 。
在高通公司经过2年的斡旋后 , 先后已经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在内的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批准 , 但还有最后一个国家没有批准 , 就是中国 。中国商务部拒绝了这一收购案 , 虽然一再延期 , 但最终还是没有被放行 。
为什么需要经过中国的同意呢?中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和商务部发布的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说:『经营者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人民币 , 并且至少2家经营者上一年度在中国境内营业额超过4亿人民币 , 那么就应该向中国商务部申报以进行反垄断审查 。
而高通和恩智浦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两大巨头 , 其在华的营业收入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 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 , 所以自然也受到了中国法律的制约 。
当然这样的方式也绝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 , 而是一种国际惯例 。像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国家都有这样的审查条款 , 美国就曾经使用这样的方式 , 否决了两家欧洲企业之间的并购 。当然高通可以不理会中国商务部的拒绝 , 但它就必须承担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 这是这两家公司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最终高通公司收购恩智浦以流产告终 。
而非常类似的ARM和英伟达在中国同样拥有巨大的利益 , 其巨大的营业额也远超过中国反垄断调查的营业额标准 , 也同样适合中国的法律条款 , 两家公司的并购需要中国商务部的审查 。最近美国不断对中国 科技 企业施压 , 工业软件的停用 , 禁止使用美国技术的海外公司给华为供货 , 一个又一个的 科技 大棒不断地砸过来 。如果ARM再落入美国公司的口袋 , 相当于美国就又多了一个杀手锏 。
英伟达现在承诺如果收购成型 , ARM会保持中立 , 对外开放授权 。但是如果川普一声令下 , 要求美企的ARM对中国断供 , 那还能保持中立吗?那结果估计就会非常的明显了 。如果一旦收购成功 , 那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芯片设计行业 , 那绝对是一次核弹级别的打击 。你觉得最终英伟达能够成功收购arm吗?
30多年来改变芯片行业的重大并购交易 英伟达(Nvidia)如果成功以400亿美元收购Arm , 预计将对芯片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 但要完全理解这一交易的影响还需要很多年 。
由于多种因素 , 预计未来几年会出现更多此类交易 , 对于拥有创新技术的初创公司的收购兴趣增加 , 以及从股市筹钱更加容易都是重要原因 。此外 , 还有许多新兴市场正在逐渐升温 , 比如5G、边缘计算、AI / ML以及自动驾驶 汽车 的持续发展 。
短期内 , 大多数行业的并购受新冠疫情的影响 , 但这不会持续下去 。收购是实现规模增长以及完善公司产品的最快方法 , 也是快速吸纳人才的方法 。
Nvidia收购Arm的交易 , 是全球最大的GPU供应商与第一大移动处理器IP供应商的结合 , 将帮助Nvidia的业务范围从数据中心扩展到了边缘和终端 。这笔交易也有助于两家公司将自己定位在边缘计算的不确定但新兴的世界中 , 在这个世界中 , 高度专业化的设备和服务器用于预处理或完成大量数据的处理 。此外 , Arm拥有广泛的生态系统 。
“作为一家合并公司 , 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增加的投资将使我们能够积极推动数据中心的发展 , 并将已经在数据中心中大量应用的AI推广到各个角落 , 并到达边缘 。” 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说:“英伟达拥有大量的IP产品组合 , 可用于构建芯片、产品和系统 。我们向全球半导体行业授予IP许可 , 并围绕此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 。因此 , 我们将拥有更多的IP许可给客户 。”
并购的成败 , 时间会给出答案
目前 , Nvidia对Arm的收购交易还要通过各国监管机构的审查和批准 。据熟悉并购交易的几位业内人士称 ,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在2000年以7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urr-Brown , 这似乎是一项轰动的交易 , 但事实证明 , 这一收购的结果比最初的预期要局限得多 。
两家公司的合并增强了TI在模拟技术领域的能力 , 并加强了公司的业务重点 , 但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却不那么明显 。TI 2011年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情况也是如此 。
相比之下 , ADI公司在2017年以1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Linear Technology , 并以2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axim Integrated , 使其成为TI强大的竞争对手 , TI数十年来一直主导着模拟领域 。ADI的收购让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 迎来了更多的价格和性能竞争 , 也为初创公司带来了机会 。
“英特尔对Mobileye的收购可能具有重大意义 。” Segars说:“ Broadcom(博通)被Avago(安高华)收购也是一笔重要的交易 。人们谈论半导体整合已经很长时间了 , 这也确实正在发生 。如果绘制这些公司市值的图表 , 就会发现长尾巴 , 这确实很有趣 。ADI收购Maxim是另一回事 。由于COVID-19 , 收购的进度要慢一些 。对于从未有过交集的公司而言 , 很难融合在一起 。Maxim和ADI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Arm、Nvidia和Softbank也彼此熟知 。”
EDA和IP领域的并购超过芯片行业其他领域
EDA的收购交易数超过了芯片行业的任何其他领域 , 不过EDA行业的大多数收购规模都相对较小 。然而 , 三大EDA公司如果没有收购推动其增长 , 就永远不会成为三大巨头 , 而且芯片业不太可能会像以前那样发展 。仅Synopsys就完成了100多次收购 。Mentor已经完成了70多次并购 , 而Cadence已经完成了50多次 。(这个数字并不精确 , 因为有些是资产的分拆和收购 , 而不是整个公司 。)
“许多产品属于增量产品 , 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有所提升 。我们非常大的收购的交易之一是Avant , Synopsys在那时建立了所谓的设计前端、综合、仿真、时序、功耗等 。那时的后端是物理设计 , 它是布局布线和一些验证 , 是由不同公司完成的 。”Synopsys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Aart de Geus表示 ,
“在90年代后期 , 我越来越担心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设计和后端设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将变得越来越强 。这种情况发生在2000年左右 , 当时人们担心经济低迷带来的影响 。事实证明 , 在2001年经济大萧条时 , 许多消费者打算减少开支 。只有一家公司——Mentor介于这两者之间 ,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升我们的能力参与这场竞争 。”
正是Cadence开启了EDA行业的并购 。“在EDA中引人注目的两个收购是Cadence-Gateway和Cadence-Tangent 。”西门子Mentor的名誉首席执行官Wally Rhines说 , “随着世界正从原理图转向RTL , Gateway使Cadence进入了网关开发的Verilog业务 , 这推动了Verilog成为标准 。虽然行业协会是VHDL , 但Verilog处于领先地位 。”
“同样重要的是Cadence对Tangent的收购 。Tangent是一家门阵列路由器公司(最好的门阵列路由器公司) , 他们也开发了面向标准单元迁移的能力 。更早之前 , Mentor IC Station和Cadence从Solomon Design Automation出来的Virtuoso的前身 , 都提供相似的产品 。今天的IC Station可能就是Virtuoso , 只不过SCS(硅编译器系统)和Mentor的IC Station之间的内部争使他们陷入了完全停滞 , 为Cadence提供了机会 。”
可以说 , EDA行业中最重大的收购涉及2016年西门子(Siemens AG)对Mentor的收购 。西门子是一家大型企业集团 , 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制造公司 , 这笔45亿美元的交易使西门子可以提供了从设计软件到完整的半导体流程的完整服务 。
同时 , 也让Mentor成为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 , 其资金规模远大于所有EDA公司的总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 , 2019年 , 西门子的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 。所有EDA公司的市值之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IP公司也积极购买其他IP公司 , Arm的增长至少部分也是来源于多年来的收购 。一些EDA公司 , 特别是Cadence和Synopsys , 也收购了许多小型的IP公司 。
Arteris I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K. Charles Janac表示:“迄今为止 , 在IP领域 , 最重要的收购是Synopsys进行了一项将近10亿美元的业务 , 主要集中在外围I/O IP和PHY技术 。英伟达对Arm的收购对于IP行业和半导体行业都是极为重要的 。Nvidia试图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 , 与Intel和AMD直接竞争 。因此 , 在Nvidia的支持下 , 也许Arm架构将成为SoC的下一个核心 。”
关键是协同作用 。“我曾经为Joe Costello工作 , 那时他担任Cadence首席执行官 , 他有几个有趣的想法 。”Janac说 , “这笔交易是很好的财务交易 , 但也必须能够有一些协同作用 。如果将2两家公合并放在一起 , 它们的总和不应等于2或者2.5 , 应该为3或4 。两家公司还需要在文化上兼容并积极地合作 。Costello说的另一件事是 , 最好的交易是双方都对交易有些不满 。如果有人真的很高兴 , 那可能就不算什么了 。”
处理器和内存领域的重大并购
在处理器方面 , Nvidia收Arm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 。Arm的生态系统是如此广泛 , 以至于Arm处理器内核主导着从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处理器到各种各样的便携式设备 , 当然 , 这不是收购唯一重要的意义 。
AMD在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了GPU制造商ATI , 从而使AMD在数据中心市场成为英特尔重要的竞争对手 。“ AMD收购了ATI的图形业务 , 这使他们能够在与Intel兼容的CPU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CPU业务 。” 西门子Mentor的名誉首席执行官Wally Rhines说 。“ ATI是一家非常独特的公司 。如果回顾 历史 , 你会发现随着图形标准的改变 , 大约每10年就会出现一家新的图形公司 。ATI是唯一延续了几代 , 并幸存下来的公司 。”
在存储领域 , 一系列收购促成了美光的复兴 。他说:“日立和NEC合并成为Elpida(尔必达) , 被美光(Micron)收购 。这的确使美光 科技 保留了DRAM业务 , 今天全球有三大DRAM供应商 , 虽然美光公司是最小的 , 但那笔交易使他们拥有了足够的技术和竞争力 , 以及日本公司的影响力 。”
IDC研究副总裁Shane Rau表示同意 。他说:“美光收购尔必达使他们迈过了门槛 。现在有三大内存公司 , 这对于它们在DRAM中具有足够的供需是必要的 。我们预计NAND市场也将出现整合 。”
政府对收购的干预和影响
不过 , 并非所有宣布的收购都能实现 。审查过程可能会产生令人意外的结果 , 而且政府可能认为国家受到威胁 。过去 , 主要是美国政府负责终止或推迟重大交易 , 但中国等其他国家开始发挥其市场力量 , 中国否决了高通公司的440亿美元收购NXP的计划 。
“由于富士通收购交易的失败 , 美国国家半导体收购了仙童半导体 。”Rhines说 , “这笔交易意义重大 , 因为美国国家半导体数十年来一直将其研发投资降至最低 , 而Don Brooks(当时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领导下的仙童半导体开发了出色的新技术 。它使美国国家半导体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 因为一家将研发投入最小化和运营卓越最大化的公司收购了一家研发投入最大化的公司 。”
美国政府在另外两项间接影响芯片产业的交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项涉及1956年IBM签署的同意法令 , 当时该法令旨在限制IBM捆绑服务、软件和大型计算机的 , 被称为“市场篮子”的垄断定价 。
IBM是当时唯一提供这三个功能的公司 , 而且由于当时的平台也是行业的标准 , 所有软件都必须与IBM的设备兼容 。因此 , IBM利用其市场影响力使用低价策略与这三个细分市场中的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竞争 。
到1980年代初期开始PC时代时 , IBM仍主要通过大型机和微型计算机来赚取收入 , 其高管的观点是 , PC只是一种玩具 。因此 , IBM的想法是 , 与其再次扼杀市场竞争者使自己面临政府的更多干预 , 不如与英特尔和微软签署交易 , 而不是试图拥有所有技术 。
美国政府还于1982年中断了贝尔系统的交易 , 让另一项交易达成 。AT&T放弃了对贝尔运营公司的控制 , 而贝尔运营公司又被拆分为地区运营公司 。贝尔实验室(Bell Labs)与联邦政府合作开展了大量工作 , 当时贝尔实验室是全球主要的研发部门之一 , 与IBM不相上下 。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 , 这是成为Linux基础的Unix操作系统 , 也是第一个光路由器 。
贝尔实验室于2006年作为朗讯(Lucent)的一部分出售给了阿尔卡特(Alcatel) , 这是分拆的一部分 , 在2016年又被诺基亚收购 。同时 , GlobalFoundries在2015年收购了IBM的微电子业务 。这两项收购终结了两个最大的半导体研究业务 。
尽管IBM仍在为AI系统进行芯片研究 , 但在美国 , 公司以及公司/政府资助的半导体研究 , 尤其是通信和计算研究的全盛时期已经结束 。
各国政府也阻止了芯片行业的其他交易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阻止了清华紫光集团在2018年以2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光的交易 。美国司法部还阻止了Applied Materials(应用材料公司)和TEL(东京威力科创)在2015年的93亿美元合并 。
400亿美元的并购规模上限
Nvidia并购Arm的交易仍然是半导体行业规模最大的交易 , 尽管数量不多 。Avago以37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Broadcom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似乎有一个可接受的上限 。
IC Insights的高级市场研究分析师Rob Lineback表示:“几年前 , 我们确定半导体并购协议(不包括与系统级和软件业务相关的交易)已达到约400亿美元的上限 。高通公司未能以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的交易在2018年7月被取消 , 因为中国在贸易战中一直推迟批准该交易 。美国博通以1210亿美元的对高通的恶意收购报价(后来降至1170亿美元)被阻止 , 是因为担心该国在蜂窝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的丧失 。”
尽管有足够的资金和公司参与的意愿 , 但规模仍然很重要 。“由于大型交易的高价值 , 更多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贸易摩擦的加剧 , 大约400亿美元似乎已成为半导体行业可行的收购规模限制 。” Lineback说 ,
“地缘政治环境和贸易战可能会继续限制半导体并购的规模 。但是 , Nvidia的400亿美元协议违反了这一假设上限 。Nvidia与Arm的交易不仅影响了IC行业许多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 而且似乎也是对当今地缘政治下芯片并购限制的考验 。”
在中国 , 也有对收购交易的股份限制 。非本土公司要建立合资公司 , 需要由中国合作伙伴公司拥有股份子公司51%或更多股份 。IDC的Rau说:“这笔交易使Arm剥离了Arm China 51%的股份 , 意义重大 。这是将知识产权带到中国的几笔交易之一 。MIPS向中国开放 , RISC-V也向中国开放 。”
半导体行业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新收购将如何改变芯片行业还有待观察 , 但是摩尔定律的放缓 , 以及芯片设计向更异构的方向发展以及对处理和智能需求的推动力 , 正在改变着芯片行业的动态 。
“我们似乎正在进入半导体行业的新阶段 ,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 , 通常与大型半导体公司进行纵向集成 , 这些大型半导体公司开发自己的处理器内核、EDA工具、有时甚至还包括处理设备 。” Codasip的高级市场总监Roddy Urquhart说 。
“到1990年代 , 这种情况已经被诸如德州仪器和西门子半导体(于1998年分拆)之类的公司所打破 , 放弃了内部EDA工具 , 转而采用商业工具 。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 包括Arm、MIPS、ARC和Tensilica在内的IP公司应运而生 , 以提供内部内核的替代方案 。到2000年 , 世界上大多数公司都依靠三大EDA公司和Arm来满足大多数设计工具和IP需求 。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 我们看到了纯晶圆代工厂的出现和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的增长 。凭借稳定的商业环境 , 全球IC设计在许多地区得到了发展 , 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 。”
更多的并购让市场在不同的地区进行重组 , 采用新技术以及需要在更多地方处理更多数据的需求 , 将会有更多的收购 , 但是速度如何尚不清楚 。雷锋网
原文链接:https://semiengineering.com/deals-that-change-the-chip-industry/雷锋网雷锋网
关于英伟达收购arm和英伟达收购arm华为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
- 苹果6低温花屏是怎么了
- g1620用什么显卡
- 狗狗舌头上有黑点那是怎么了啊
- 英特尔笔记本电脑有多差 英特尔电脑怎么样好不好
- 心里空落落的是怎么了,空落落下一句
- 电视剧遇见王沥川结局沥川怎么了
- 人中颜色变红什么原因 人中颜色变化是怎么了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怎么了
- 摩尔根的定律介绍
- dj平底锅祥哥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