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员,临时家属还是医疗黄牛?( 五 )


“但有的商家恶意压价竞争 , 搅乱市场 。 还有一些黄牛打着陪诊员的旗号 , 在社交平台上宣称自己可以帮患者抢到专家号或者加塞做手术等 。 ”郭亮愤愤不平地说 , 陪诊价格浮动随意、收费缺乏统一标准让他也很头疼 。
还有一些不良机构抓住商机大肆宣传陪诊员“月收入轻松过万元” , 打出诱人广告招募陪诊员 , 却以介绍工作为诱饵进行收费培训 。
“一些培训课程看似是培训如何做陪诊员 , 实则是教你引流 , 都是卖课的 。 ”李成入行之初 , 曾报名参加陪诊员培训 , 交了2000多元培训费 , 学了几个课时后 , 他发现收获并不大 。
据李成介绍 , 商家培训的内容多以专业护士课程为主 , 还包括服务流程、规则等 , 但这些书面知识在实践中真正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多 , “职业技能主要还是依赖实践积累” 。 此外 , 商家还承诺培训结束后给他派单 , 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
“现在很多所谓的陪诊师培训平台就是圈钱的 , 在社交媒体上打广告 , 说培训完的培训师一个月能够轻松月入过2万元 。 这种广告完全就是虚假的 , 就我的实践经验来说 , 月入2万元基本上不可能 , 或者是非常少的人才能够做到 , 轻松过2万元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 ”李成对采访人员说 。
期待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身份权责界定刻不容缓
医院永远拥挤 。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2019年 , 共有87.2亿人次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 一位居民平均就诊6.2次 。 这比上一年增加了4.1亿人次 , 比起2015年 , 增加了10亿人次还要多 。
但李成从业半年多来 , 客户并不是很多 , 每个月服务的人数也不稳定 。 今年4月 , 他接待了10多位客户 , 收入1000多元;5月好些 , 有8000多元收入 。
郭亮由于从业时间较长 , 建立了稳定的获客渠道 。 忙的时候 , 他一天能有4场陪诊 , 早上6点出门 , 晚上才能吃上饭 。 “我的陪诊和代问诊收费标准是半天200元 , 跑腿业务按次结算 , 一次100元至200元不等 , 干得好月收入能到1万元左右 。 ”郭亮说 。
一开始 , 郭亮觉得陪人看病有点尴尬 , 不知道怎么沟通 。 后来 , 他逐渐积累经验 , 对某些常见疾病有了自己的判断 , 在医生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前 , 他先给患者作简单的分析 。 一旦和医生的说法较为一致 , 那么他和患者之间的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
帮助有需要的人 , 偶尔能提供一些专业意见——这让郭亮和李成看到了自己作为陪诊员的价值 。 但他们也在思考:究竟什么是陪诊员?具体的职责和范畴目前都是空白的 , 不像很多传统职业那么明确 , 到底该如何界定?
“一些陪诊师考取了所谓的资格证 , 但其实目前国内陪诊师并没有权威认证的资格证 , 一般是在网上培训机构缴费报名考取 。 ”郭亮说 , 他希望陪诊师能成为一个有“身份证”的职业 , 有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和流程 , 提高陪诊师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
李成也提出 , 目前准入门槛、服务流程、争议解决等方面 , 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 。
正在浙江某高校护理学就读大二年级的陈思思 , 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陪诊 。 有一次 , 她小心翼翼地陪一个准妈妈去做B超 , 发现是两个宝宝后 , 她和对方都很激动 。 “能学以致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 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 ”陈思思说 , 她同时也有一些顾虑 , “万一滑倒受伤了 , 对方要追责时怎么办?”
杜秀军提醒说 , 陪诊员需要警惕在陪诊过程中病人出现突发情况的责任承担问题 , “因为目前对于陪诊员的职责范围尚无具体规定明确 , 对于陪诊员的从业也没有资质要求或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