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即差 著力即差的意思是什么


着力即差
这是苏轼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 。意思是:(一件事情)如果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做到,就已经是落了下乘 。人间清醒 。我们当然要努力 。但有时候,当我们费劲心思、时间和精力地去努力做一件事,结果还不如别人只是花一丁点时间或是一丁点精力就能够达到效果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努力去跟别人的天赋拼,是一定不会有好的成效的,是需要好好反思的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而每个人的天赋也不一样 。为什么非要在别人的赛道上扮演拼命三郎呢?找到自己的天赋和赛道,才有达到”上乘“的可能 。由此,爱上苏轼 。
着力即差
“着力即差”这是苏东坡临死前最后一句话 。佛家讲不执着、一切随缘 。道家讲道法自然 。大半生向佛、道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
日常中何尝不是如此,凡事用力过猛,不是伤人就是伤己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既鼓励努力做事,也要有超然的心态看待结果 。因为我们能掌控的真的有限 。
着力即差,也体现在人和人的交往 。君子之交淡如水,或因为有着共同喜好,或曾经有过共度的时光,或者一句话醍醐灌顶引为知己……顺其自然珍惜所得,如此就好 。
放下执念,放下目的,着眼当下 。一菜一蔬半丝半缕,心怀感念 。所遇即所得,不妄求不回避 。
苏轼的“不合时宜”与“着力即差”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广为天下传诵,而他的命运确实多舛 。
1
920年前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佛家讲不执着、一切随缘 。道家讲道法自然 。大半生向佛、悟道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
总的来说,他到人生最后一刻,对这个世界是失望的,所以他说:着力即差 。他的这一生,高昂过、热烈过,可这一切也抵不过几次被贬带给他的伤痛更大,虽然他在最后也接到皇上“量移”的通知——在宋哲宗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苏轼晚上乘船离开儋州回大陆,在海上他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其中有两句写得超棒,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苏轼后半生基本在迁谪途中度过,因元佑党人案被贬至琼州,即今海南 。当时的南方是荒蛮之地,有瘴气,到那里的人没几个能活着回来的 。但苏轼性格豪放,心胸旷达,将此说成是一次奇绝之旅 。
苏轼一生漂泊不定 。据统计,他一生去过90多座城市,是我国古代行走城市最多的诗人,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 。
苏轼因“乌台诗案”开始了他第一次被贬之旅,而且官职很低微,仅仅是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就是从黄州开始,苏轼才真正成为“苏东坡” 。
有一次,他与朋友出门游玩,忽降大雨 。同伴狼狈躲雨,只有苏轼依旧缓步前行,即兴作词一首《定风波》,并昂头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也能承受最坏的 。
那个时候的他,身体还好,还是人生的黄金年龄,对生活依旧充满信心,更是对朝廷充满期待 。
2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这时候的他,已经五十九岁了 。然而,在惠州,苏轼的乐观却达到了顶峰 。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 。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因为有荔枝相伴,苏轼在惠州度过了甜蜜的三年,惠州给他的记忆是美好的,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一日,苏东坡吃饱饭后指着自己的的“将军肚”问身边的人:“你们知道我这里面是什么?”一个人回答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 。另一个人说是“见识”,苏东坡还是摇摇头 。轮到爱妾王朝云,朝云说是“满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赞叹:“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
正因为有这件事,朝云在惠州病逝后,苏东坡在她的纪念亭写下一副深情的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然而,人生总是喜忧参半 。到惠州后一年多,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幸早别 。朝云和苏东坡都信佛教,她在咽气之前握着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六如偈》:“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六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 。”这番话不只是体现了朝云的彻悟,也体现了他们的共同信仰,同时也隐含着她临终时提醒东坡节哀的牵挂 。而所引《金刚经》,又是那样的隽永、熨贴 。是的,人生无常,但对人生的感悟一旦获得共振,无常之中便有了一种超越,一种永恒!
3
苏东坡写了一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写的是白发老头在春风吹拂的午后躺在藤椅上酣睡,寺中僧人生怕惊扰,特意轻轻地敲打五更钟 。
此诗一出,朝野振动,苏东坡的政敌宰相章惇知道后,觉得苏东坡被贬惠州还过得这么舒服、快活,大发肝火,随即上奏宋哲宗,说苏东坡作诗讽刺朝政,请求再贬海南 。于是贬谪令再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 。
渡海即是生离死别,苏东坡在惠州时就决定不让家人陪同,最终只有小儿子苏过陪伴他到海南 。离别之际,对于海南,苏东坡是心灰意冷的,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 。”
苏东坡遥望着茫茫无边际的大海,想到此去将与家人生死两隔、自己将要客死在这座被海水囚困的荒芜凄凉的孤岛,不禁老泪纵横,连连发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叹感慨,惹得泪已枯干的家人又抱头痛哭,泪如雨下,其哀声大若涛声,其悲情令人扼腕感叹 。
到了海南岛,这里的生活几乎无法和之前相比,且朝中小人经常从中作梗,害他差点连房子都没有 。他在《与程秀才书》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可见其生活之困苦 。
然而苏轼在儋州,不仅没有魂归海南,还留下千古芳名 。在海南的3年间,他向当地老百姓学习栽种、酿酒、作墨,过着自种自食的田园生活;他与各地朋友相互唱和,写下大量诗文;他传教授业,海南人士多从之游,学生姜唐佐“白袍瑞合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考中举人者 。苏东坡推动海南文明进程,是泽被海南的一代宗师 。同时,他还积极改变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生产习俗,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 。其中最有趣的例如:找不到好的墨作画写字,他就干脆自己制墨,结果差点把房子烧掉;他又四处采集药草,研究疗效;他还鼓励岛民耕作,种植黑豆,说“四川普通话”等等 。
可以说,他在精神上一直都没有被政敌打倒 。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 。《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修订 。他用枯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
公元1100年,朝政更替,元祐老臣获赦,六月二十日,苏东坡也遇赦北归 。
当他和儿子苏过离开儋州时,当地许多老百姓担着酒水与干粮,一路为他们送行 。直到在澄迈老城的港口,苏东坡和苏过登船漂浮而去,在大海里消失了影子,老百姓们才转身含泪归去 。
苏东坡一生愈老愈艰,晚年被贬海南,原以为要老死海外,不料却遇上爱戴他的海南人民,所以他临终前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孤悬海外的儋州与黄州、惠州相提并论,由衷地道出他的感激之情 。
在澄迈,他留下了他在海南的最后一首诗歌《六月二十日渡海》 。可谁又能料到,38天后,北上至常州途中,苏轼就驾鹤归西了 。
有一次,苏东坡在儋州郊外闲游,遇到一位背着大瓢在田间行走的老妇人,苏东坡问:世事如何?老妇答:世事如一场春梦耳 。苏东坡以为她没有听清,又重复了一句:世事如何?老妇人再答:翰林富贵,一场春梦耳!
东坡早年去凤翔任节度判官厅公事的时候,曾作了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开头四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是啊!人生在世来来往往,偶然在世上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飞鸟一样,不经意间在雪地上留下一些脚印而已 。
苏东坡做到始终忠于自己的情怀和良知,保留不染纤尘的清高自我,但毕竟是“不合时宜”,人生的悲剧就难免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的命运其实就是历代忠于内心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良知的人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对待身处的世界,却往往遭到世界的冷酷对待 。
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大文豪并没有死,他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只不过他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上回天庭述职去了 。在天上,谁和他一起写诗作词呢?也许就如他在《点绛唇》中所写——“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真的是苏轼所说的——“着力即差 。”

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苏轼被贬海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却苦中作乐,他不但和当地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完成了几部大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 。三年之后,苏轼接到了朝廷的召唤返回大陆 。此时,弟弟苏辙力邀他到河南同住,以长叙兄弟之情,那么,苏轼是否会答应弟弟的请求?他还能不能和苏辙再见上最后一面呢?
过了一阵子,贬谪他的宋哲宗死了,宋徽宗继位,朝廷的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像苏轼这样的人纷纷地开始朝内地“量移” 。“量移”就是说把被贬的人朝内地挪一挪,是一种什么呢?善意的表示 。在宋哲宗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苏轼晚上乘船离开儋州回大陆,在海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写得超棒,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就是死在这蛮荒之地,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点都不仇恨这一趟差,为什么呢?“兹游奇绝冠平生”,我看尽了人间奇绝的风景,老子在这儿玩儿了一趟,免费的旅游啊 。
你想想看,从黄州开始种庄物者稼、做东坡肉,然后再到惠州,然后再到儋州,洗脚,然后现在坐在船上,回去路上说,这回不后悔,该看的罩歼薯都看了,旅游了一趟,人生本是一场游戏,在游戏当中又还旅游,那是增加值,超值享受 。你说你拿这人怎么办?你再给他贬到月亮上去?那他能跟嫦娥谈恋爱 。不可战胜的意志,强大的自我养育的能力,这正是苏轼非常可贵和伟大的地方,是他超乎一般人的地方 。
苏轼回到了大陆,就存在一个问题,他住在哪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回家乡去?不现实 。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决定住在河南的颍昌,弟弟意思说咱们俩年纪都大了,他六十多,他弟弟比他只小三岁,也是年过花甲,算了,咱哥俩儿就个伴儿吧,原来都说好的,只要不当官了,咱们俩生生死死都是兄弟,得守在一起 。苏轼当然愿意,但是也当然不敢,为什么呢?因为这河南颍昌离开封太近了,他这次回来的时候的路上,就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秦观已经死了,这对他打击非常大,他就想,我离开封越近目标越大,可能带来的麻烦越难以解决,我现在就是一麻烦的综合体,我走到哪儿都是麻烦 。虽然朝廷现在不再把我贬谪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给他的待遇是你可以享受七品的俸禄,随便住哪儿没人管你,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善意的待遇,但是朝廷没说你不是麻烦,我可以善待一个麻烦,但我不可以长久地容忍一个麻烦生出新麻烦 。苏轼多聪明,能不知道这个?
后来经过反复地斟酌,他跟他的好朋友钱世雄等人商量说,算了,要不然就住常州得了,这地方地处江浙一带,鱼米之乡,供应丰足,而且是事先有基础的,苏轼原来就在常州置过房产,所以经过几个回合的商量,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弟弟的邀请,打算去常州 。
在宋徽宗的建中靖国的元年六月份,他从江苏的真州打算出发去常州,就在这个当口,苏轼生病了,大家说苏轼这种人还会生病吗?当然会了,他在精神上是无敌的,但是病毒和细菌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长期住在儋州、海南岛,后来又换了居住的地方,沿途一路跋涉回到中原地区,中间其实经过了很多气候地带,这对这样一个老人来讲,营养又不良,这么多年又没有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加上这时候是六月份,江浙一带非常炎热,闷热潮湿,不知不觉当中,苏轼已经染病 。
那天晚上六月一号,他跟朋友嫌这船舱里头热,就坐在外头乘凉,吃了好多“冰激凌”,宋代没有冰激凌,史料上说,喝了些凉的、冷的物品,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就当是冰激凌吧,或者是冰棍,吃下去了之后,当天晚上就痢疾了,折腾了一晚上,早晨起来喝了点粥,稍稍地恢复了一下,第二天还应米芾之邀吃了一顿饭 。本来头改桥一天就拉痢疾,第二天又吃了一顿饭,那饭根本就存不住,使得病情更加地加重,消化系统完全紊乱,到了六月十二号的时候,这都过去两个礼拜了,他病情没有见好转,苏轼觉得自己这身体是每况愈下 。他有个好朋友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叫钱世雄,对他非常好,我们关于苏轼的病情,关于苏轼去世的前后的具体的情况,钱世雄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材料 。他就跟这钱世雄说,我从万里之外历尽险阻回到中原,没想到现在却要以后事相托,心情十分难受,心里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到死可能都见不着我弟弟一面,本来想着兄弟两个到老了要住在一起的,但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很可能要落空,然后他就跟钱世雄说,说我在海外,就是我在儋州写了几本著作,这几本著作很重要,我把它收藏起来,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你现在不要给别人看,三十年后,你再把它公示给大家,那时候才有人看得懂 。一边说着一边就找这小铁箱子上的钥匙,半天找不着 。钱世雄赶紧说别急别急别急,不着急找,不到那一步,回头你自个儿藏着吧,你三十年后再给别人看吧 。这不是朋友吗,得安慰他 。到了常州,钱世雄给他租了一处房子,孙氏人家,他就住在这里头,这时候苏轼已经非常虚弱了,很难起床,有时候钱世雄去看他,他就把以前写的诗文拿出来跟钱世雄共同欣赏,说到有趣的地方他会朗声笑起来 。钱世雄写的回忆里边说,这时候就看见东坡的眉宇之间英气飒爽、光亮照人,就是他虽然生病了,但是眉宇间的那股英气依然能够让别人感觉得到 。到了七月十二号,苏轼突然觉得身上非常轻松,觉得这个病好像好了,然后给身边的人说,我今天特别想写字,你们拿些笔墨来,旁边的人拿了笔墨来之后,他就书写了一组诗,又写了一篇《跋桂酒颂》,把它送给了钱世雄 。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东坡的病好了?是不是好转了?大家都替他感到高兴 。
其实,这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七月十二号感觉病情好转,甚至能够起来写字,写了字送给钱世雄,到了七月十四号晚上就一夜高烧不退,苏轼给朋友还写信,说自己牙龈出血,就跟那蚯蚓似的,出血很多 。发高烧,牙龈出血,这说明病情非常严重,而且不仅仅只是肠胃的疾病,也不仅仅只是心肺的疾病,可能还有血液的疾病,也就是说他是多种的并发症 。我们知道苏轼是精通药道的,他不看大夫,自己给自己诊脉,自己给自己看病,还开药,但毕竟不是正经拿过医学博士的人,没有执照啊,自己给自己看,他光知道自己是吃了冷凉的物品发生了痢疾,他觉得我是因为什么呢?受了凉,然后身体就下降了,那凉了我就应该热补,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如果你补得猛了,就把身子补垮了,就跟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都不牢固,你上面盖一个一百层的楼,那肯定得倒,就是楼不倒地基也得倒,所以自己用药失误了,导致病情加重,这病情加重什么症状呢?就觉得这个气往上顶,一直往上顶,顶得他就睡不成觉,就没法平躺,躺下之后就顶得他睡不成,怎么办呢?朋友给他送来一种躺椅叫“懒板”,其实就是现在咱们那种平躺的椅子,他就躺在这椅子上,躺了一晚上,但是眼睛合不上,为什么呢?这气冲得特别难受 。他觉得自己时间不久了,就把孩子叫到身边,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慎无哭泣以怛化(怛化,人死的代称——编者注)”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说我平时没做过什么坏事,你们别害怕,我死后不会下地狱的 。醒过来之后,这是七月二十三号的事情,醒来之后看到他原来在杭州的老朋友叫维琳方丈,专门来看望他,他见了维琳方丈,他说我本来万里投荒,没想着回来,既然回来了,就想着退隐野老,再也不出山了,好好地颐养天年,没想到现在一病不起,这是上天所定,并非人力所能 。我是不行了,你保重身体,好好传法 。然后写了一首诗赠给维琳方丈,诗是怎么写的呢?说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
——苏轼《答径山琳长老》
这话什么意思啊?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到今天他生病这一天算起,他已经在世上活了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多天,所以他说什么呢?说自己“各已三万日”,他跟维琳方丈年龄差不多,我们在这世上已经活了三万多天了 。如果每一天都有一千首偈子,这个偈子就是说佛教里边写的那样一种智慧之语,那应该说我们对于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可是有一样,他说什么呢?“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我可以告诉你,生病这个事很简单,死亡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这付臭皮囊,如果没有了这臭皮囊,人就不会生病,所以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 。这是苏轼说的,不是我说的 。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就是如果有身在,就有大患在;如果没有身子,他就没有大患,所以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可怕的 。他举了个例子说,最可笑的是鸠摩罗什,修行的高僧,临死的时候不甘心,让僧人给他念咒语,希望挽救他的生命,所以他说什么呢?“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看来就是像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也不能脱俗,没有看透生死 。
你注意,这就说明苏轼在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不是孤立的,我们前面从黄州一直说到现在,其实从黄州被贬,儋州被贬,惠州被贬,他所讲的那些话,他谈到韩愈,他后边早晨起来梳头,晚上洗脚,你注意他的这些言论,都是逐步地在放开自己的心灵、放开自己的枷锁,要让自己非常宽松地、放松地、自如地来对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磨砺,没有前面的这些领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首诗 。那我们会想说,既然生病了就要治好,反正我不想走,治好了我还能再活三万天 。但苏轼觉得说,缘法已尽,缘法已散,所以要解决根本的苦难,那就是什么呢,臭皮囊就消散了,自然就没有苦难了 。
到了七月二十八号这一天,苏轼就进入了弥留的状态,弥留的状态就是说生命的气息还在,但是听觉、视觉可能还有触觉,以及一切的感觉正在慢慢地离开他的身体 。这时候他这两位好朋友没闲着,这维琳方丈就在他的耳边大声地喊,说什么呢?
“端明(指端明殿学士苏轼——编者注)宜勿忘西方”——周辉《清波杂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您这会儿还不赶紧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着你就到那儿了 。
苏轼的意识尚存,苏轼喃喃自语地说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西方世界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靠您这办法使这么大劲儿去,恐怕是不灵光,我估计用劲儿可能是到不了的,这不是个用劲儿的问题 。钱世雄又出现了,钱世雄也凑他耳朵边说,说什么呢?
“固先生平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周辉《清波杂志》
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不是信佛吗?您现在还不努把力啊?再多念它几遍,您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得了大自在了 。
苏轼麻溜儿地回答了一句
“着力即差 。”这事用了劲儿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
苏轼的回答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写文章,随物赋形,行于所可行时,止于所可止处 。他回答完了钱世雄的问题,周围一片寂静 。他的长子苏迈走上前去,把一段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过,苏轼溘然长逝,这一天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时的实足年龄是六十六岁 。
“着力即差”是东坡先生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佛家讲不执着、一切随缘 。道家讲道法自然 。大半生向佛、道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
着力即差
苏东坡有一句话叫:着力即差
努力就落了下成,而真正的上乘是什么呢?是热爱,是你真正找到那个你非常热爱的东西,然后用你最擅长的那个方式,去活出你本来的样子!
不要担心我是什么样的人,要想我想要做的什么样的事
不要追逐梦想
要追逐热情
找到自己的热情,并且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留遗憾,不余遗力!
着力即差的解释是什么?西方不无,着力即差的意思是: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使力就全错了 。
着力即差是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佛家讲不执着、一切随缘 。道家讲道法自然 。大半生向佛、道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
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着力即差 著力即差的意思是什么】关于着力即差和著力即差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