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湖北的节日风俗是什么?湖北的节日风俗是:
1、在一年四季的民间节日中,过年的庆典礼俗最为隆重热闹 。处于荆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着诸如换门神、贴春联、祭祀祖先、开门爆仗、拜年、给压岁钱、舞龙舞狮、盛宴吃请、抹牌娱乐等习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以高雅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
2、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
3、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 。
4、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
5、 跨完年就开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 。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无大小”,来者皆是客 。
湖北有什么习俗1,服饰习俗
服饰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装束 。楚人的衣着具有地域色彩,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 。与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
2,闹春习俗
据记载,房县在农历正月十三上街闹春习俗起源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 。正式文艺巡演则从1987年起,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城区及附近乡镇的民众一大早就陆续涌向县城,把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多样 。
扩展资料
湖北宗教: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省传统宗教文化格局 。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吴诚真、以及近年圆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焕大师、净慧长老、昌明法师等均诞生于湖北省 。
武当山李光富道长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首位当选全国性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宗教人士 。
湖北省信教群众约167万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418处,其中,佛教1891处,道教665处,其中,全国重点寺院宫观7处: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诗祖故里湖北房县闹春 习俗起源于唐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
湖北的独特风俗有哪些?湖北的独特风俗有如下:
1、湖北黄石
黄石结婚风俗中还在具体的婚房布置中有基本的要求,就是不管是楼房,还是农村家里的房子,都一样要在床品搭配与窗帘,床具,被子等方面,选择大红的全面装饰搭配,从而讨个非常好的彩头 。
当然现代的床与被子有了很多的变化,但是男方家里一定要准备一套男红女绿的普通真丝被子,这是基本的结婚准备,要放在床上叠好,而新娘坐福的时候,床的中间就要有一个坐福用的垫子,这是婚房布置的一个重点 。
2、恩施:杀年猪、打糍粑
恩施地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民族文化如一朵奇葩一般,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
恩施地区过年大概都在腊月二十之后就开始做准备,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杀猪,而且杀猪的时候也会请邻居到家里吃疱汤,同时这也是孩子们期待的时候 。
除了杀年猪,就是打糍粑 。刚出锅的糯米非常好吃,用印盒把糍粑放入里面,然后用力的按按,就成了一个圆又圆的而且还有很多漂亮花纹的糍粑 。恩施人家每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印盒,花纹也各有不同,还有福禄寿喜等字样 。
3、武汉:除夕“咵天”到凌晨
除夕,武汉人要贴对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要祭祖,吃团年饭,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咵,一直到转钟,才算完成了守岁 。零点一到,就放鞭炮,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伢儿们 。
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 。出外拜年了 。
拜年在武汉也有讲究,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亲友;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蛮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归元寺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 。初六把初一累积起来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 。
4、黄冈:小年祭祀祖先 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洗澡
在黄冈,除夕早上贴对子,晚上守岁,到晚上十二点,人们会放烟花庆祝 。自半夜时分至天光时分几乎都有烟花冲天,响声此起彼伏!
至于过年日程安排,黄冈地区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在自己村里拜年,初二拜外公拜舅舅 。初一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将家里垃圾往外扫,更不能动土 。而且还要吃大年三十留的菜以表示年年有余 。
5、黄石:年饭要用“三全” 团年饭的鱼不能吃
黄石的春节,基本是从除夕开始的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

湖北人有什么习俗湖北人饮食习俗:
楚人饮食之原料,为楚地所产,它的特色和水平,与楚地物产资源特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楚人饮食文化最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
稻为主食
京山屈家岭、江陵毛家山、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稻谷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 。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千百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精细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汤元、粽子等 。
嗜好鱼肉
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 。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 。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 。山区、平原、丘陵,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 。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 。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 。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仲冬天气肃凤霜,腊肉腌鱼尽出缸 。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傍 。”一些高寒山区 。除了池塘养鱼外,多数农户无鱼 。为了年年有余鱼,春节前都要走出深山去买鱼,如大别山深山老林里的农民就三五结伴去太湖、望江、黄梅鱼区去挑鱼 。
蔬食多样
楚地民众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为鲜、泡、腌、干四字 。泡菜历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来在荆楚大地十分普遍 。昔日在大别山英霍潜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农户家都有几口能装3—6担水的大菜缸 。每到秋天,分类装菜,也有辣椒萝卜腌在一起的,装好菜,放些盐,压结实,而后放几个圆滚滚的石头菜石头,上加木盖,糊泥密封,吃时开缸,满屋溢香 。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锅上煮,加上季节性的鲜菜如黄瓜、苋菜、扁豆、萝卜等 。酱腐乳,吊锅煮咸菜合鲜菜,红苕饭,炉子火,一家人围坐而食,倒也惬意 。无论是泡是腌,风味特殊,酸辣鲜脆,清香可口,开胃下饭 。晒干菜也是楚地一道风景 。萝卜、白菜、芥菜、荠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针、竹笋、马齿苋、红苕秆和叶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晒干 。以备不时之需 。
汤品繁多
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 。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 。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 。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八卦汤 。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 。一般家庭最喜爱的是排骨煨藕汤 。汤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煮有熬,有煨有炖 。家庭煨汤多用“砂锅罐子” 。煨汤讲火候,猛火烧开,文火细煨,即人们常说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汤 。”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 。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 。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 。这里还需要补几句的是,山区人昔日吃年饭有个禁忌,即不喝汤,说是喝了汤,出远门落雨,麻烦多 。在英山某些地方,丧事不用汤,席上连汤匙都不摆 。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们种田做渔业,适当饮酒,可以驱寒祛湿,自古相沿成习 。楚地粮产丰富,自古有饮烧酒之习 。至今仍喜饮用糯米酒 。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双料双”;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 。有资料说,湖北麻城东山老米酒叫“摆头酒” 。当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围的人喜爱老米酒,或许与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有关 。
湖北过春节习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湖北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湖北过春节的习俗】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 。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 。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 。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 。毛狗就是狐狸 。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 。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 。“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 。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 。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 。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 。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
湖北的春节习俗有哪些?1、拜年
跨完年就开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 。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无大小”,来者皆是客 。
2、讨吉利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 。除夕夜要贴对联是必须的,还有换门神,以前的门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到唐朝换成了秦琼、尉迟恭大将两名将军,纳福迎祥 。孝感人还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 。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 。
3、避禁忌
以前的人们很在意过年时不要触犯一些禁忌 。比如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出门外;不能与人争吵,也不能说脏话,不然新一年运气会不好;打碎杯碗后要说“岁岁平安” 。不能洗衣,因为码头被水神封锁,任何人都不能去动…总之就像仙桃地区民间歇后语一样: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
4、舞龙舞狮
到初六以后,越来越热闹,舞狮子舞龙的都来了,仙桃地区的舞龙尤其精彩,沔阳乡间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翻卷腾跃,小孩儿和大人都来围观 。
5、闹元宵
元宵夜时,孝感有些地方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 。因为传说七仙女被不愿回天庭,在人间化作飞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

湖北有哪些风俗?1、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 。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 。
3、湖北崇阳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把家具打造成一个古老的样式,而且在给客人泡茶的时候会带有花椒盐巴,给客人吃的菜都是大块的肉,大块的鱼,这些体现了崇阳人的热情好客 。
4、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 。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 。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
5、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喜鼓 。跳丧、跳寿、跳喜称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为三人,打击乐为三件,每段唱词为三句头,取丧和三的谐音,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跳三鼓 。
关于湖北的习俗和湖北过春节的习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