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良方两味药,专治肝火犯胃,还能抗炎、镇痛、抗肿瘤、抗抑郁( 二 )



再来看看能否把热药的吴茱萸换成干姜?有医者指出 , 干姜虽然也属于四大热药之一 , 若与黄连配伍 , 可助黄连和胃降逆 , 但干姜归脾、胃、心、肺经 , 不入肝经 , 无条达肝气之能 , 与黄连配伍 , 不能达到清肝疏肝的效果;而吴茱萸本身就是足厥阴肝经引经药 , 既可引黄连入肝经 , 又可疏肝经之气郁 , 岂是干姜、附子、肉桂等其他热药所能代替[1
?因此 , 对于左金丸来说 , 黄连、吴茱萸配伍是治疗肝火犯胃证的核心药对 。

左金丸这个方剂 , 仅仅两味中药 , 方中也没有与方名相干的中药 , 那么为什么会取这么个名字呢?明代医家吴昆指出 , “左金者 , 黄连泻去心火而肺金无畏 , 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 , 故曰左金” 。 明代医家胡天锡指出 , “左金者 , 木从左而制金也” 。 清代名医汪昂指出 , “左金者 , 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 。 清代名医王子接认为 , “经脉循行 , 左升右降 , 药用苦辛 , 肃降行于升道 , 故曰左金” 。 这几位名医之言 , 都有一定道理 , 可参 , 但以明代医家吴昆和清代名医汪昂之说 , 更为接近 。
对于左金丸的配伍之妙 , 有医者认为 , 吴茱萸的作用堪称神奇 , 主要作用有五:其一为入肝之引经药 , 以引黄连入肝经 , 清泻肝火;其二入脾胃以降逆止呕 , 且借其辛热升散之性上达于心 , 再入肝经顺其沉降之性挟火下行 , 降泻心火;其三为反佐之药 , 为避免黄连过于苦寒戕伤中州;其四寓 “郁火当发”之意;其五寓 “辛开苦降”之法[2
。 可见 , 左金丸的配伍 , 真的是十分奇妙 , 不可等闲视之 。
对于黄连和吴茱萸的剂量 , 一般来说 , 以6∶1为最佳 , 不过也并非完全如此 。 也有医者认为 , 对于左金丸两药剂量六比一 , 对此不必拘泥 , 如治肝胆火热实证 , 黄连用量宜重 , 吴茱萸宜轻 , 原方中就有比一两更小的“或半两”[3
。 也有医者做过对比研究 , 当黄连与吴茱萸用量相当 , 两药配伍药性寒热不明显 , 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水泻、肠风下血等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疾病;若有寒热偏性 , 常佐以他药共用;当黄连用量少于吴茱萸 , 两药相合药性偏热 , 所治之证多为肝寒犯胃、胃寒甚者 , 或者脓血痢白脓多者[4
。 这也充分说明 ,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不必太过拘泥于原方 , 但也同时佐证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对于左金丸来说 , 其实它的历史渊源 , 可追溯至《太平圣惠方》 , 但是真正把它运用到极致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 。 自朱丹溪之后 , 后世医家对左金丸的运用也是颇有效验 。 时至今日 , 不仅现代临床中 , 左金丸有着一席之地 , 而且现代药理对它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 。 药理研究表明 , 左金丸不仅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抑制胃酸、抑制胃泌素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等功效;而且在现代临床中 , 目前左金丸抗肿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5
。 不仅如此 , 左金丸还具有抗溃疡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 中枢调节 , 抗幽门螺旋杆菌 , 调节和治疗胃肠道运动亢进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 , 降血压 , 抗抑郁[6
等药理作用 。
在现代临床中 , 用左金丸或加减配伍或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比例 , 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 能广泛治疗消化道疾病以外且辨证属于“肝经火旺”证的诸多疾病 , 如失眠、高脂血症、高血压、眩晕、巅顶痛、胁痛、乳房疼痛、牙痛、妊娠期呕吐、睾丸肿痛、尿毒症、梅核气、小儿脐炎等[5
。 不仅如此 , 现代临床中 , 左金丸还可用于治疗胃脘痛 , 妊娠恶阻 , 胁痛 , 慢性胃炎、溃疡病 , 慢性泄泻 , 反流性食道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