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 传统节日有几个大节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个
;
1、中国的传统节日有18个 。
2、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 。
3、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 。
传统节日介绍:
1、春节 。
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 。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
习俗: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
2、元宵节 。
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
3、龙抬头 。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等,是民间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二月二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
习俗:在民间,二月初二这天的习俗比较多,而且多数是以“龙”来命名的!比如这天要剃头,叫做“剃龙头”,吃猪肉头叫做“食龙肉”,还有点龙睛、抬龙头、舞龙灯、划龙舟等等!
4、清明节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此外,清明节的时间为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
习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
5、端午节 。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
习俗:“端午节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
6、七夕节 。
七夕节又被人们称为七姐节、乞巧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为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
习俗: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在七夕节这一天有穿针乞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风俗 。
7、中元节 。
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 。
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
8、中秋节 。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 。
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
9、重阳节 。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
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
10、冬至 。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时间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 。
习俗:在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11、腊八节 。
腊八节经过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
习俗:主要是“喝腊八粥” 。
12、小年 。
因为由于各地风俗“小年”的日子也会有差异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
习俗:吃灶糖是民间在每年小年为喜庆春节拉开了序幕的习俗之一,寓意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另外,还会打扫家里,又名扫尘、除尘,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还有吃年糕和饺子的习惯 。
13、除夕 。
除夕又被人们称为大年三十,在除夕当日,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 。
习俗:除夕守岁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 。除夕夜还要吃鲤鱼和鲫鱼,鲤同礼谐音,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 。另外过年要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
传统节日的定义: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 。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朝代更迭,古代历法变动极大,前后共出现过102个历,有些“传统节日”的古今具体日期其实并不相同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留存,有的半路“走失” 。
中国所有节日(农历、阴历)列表: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 。古称岁首、岁始等 。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
(2)正月初二、犬日 。
(3)正月初三、猪日 。
(4)正月初四、羊日 。
(5)正月初五、牛日 。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
(6)正月初六、马日 。送穷日 。
(7)正月初七、人日 。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
(8)正月初八、谷日 。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
(9)正月初九、天日 。九皇会,传说是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
(10)正月初十、地日 。石头生日(祭石头) 。
(11)正月十二、火日 。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 。关公升天日 。
(13)正月十五 、元宵节 。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
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中和节 。太阳生日 。
(2)二月初二、春龙节(头牙)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 。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 。道教中太上老君诞辰 。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
(7)二月廿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
农历三月: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3)冬至后105或106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农历日期不固定 。
(4)清明节 。24节气之一,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
农历四月:
(1)四月初一、祭雹神 。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
(3)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
(4)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
【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 传统节日有几个大节】(5)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
(6)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
(7)四月廿八、药王(神农)诞辰 。
农历五月:
(1)五月初五、端午节 。
农历六月:
(1)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
(2)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
(3)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
农历七月: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2)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3)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
农历八月:
(1)八月初一、天医节 。
(2)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
(4)八月十二、盘古王诞 。
(5)八月十五、中秋节 。
(6)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
(7)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
农历九月:
(1)九月初九重阳节、元帝得道之辰 。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
农历十月:
(1)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祭祖节,又称鬼节之…… 。
(2)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 ,水官的诞辰 。
农历十一月: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 。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后 。
农历十二月:
(1)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2)十二月十六、尾牙 。
(3)十二月廿三/廿四、祭灶节,扫尘日,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 。
(4)十二月廿五、道都中接玉 。
(5)十二月廿九/三十、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
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六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 。寒食节是中国十六大传统节日之一,曾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传统节日中随民俗变化融合消失的典型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重温寒食节的历史、发展与衰落,对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一)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为“百五节 ”或“一百五 ”,其重要习俗为禁火、冷食,故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 。寒食节是一个节日内涵很丰富的节日,主要的习俗有禁火,冷食(冷食种类繁多,较早的有饧、粥等),祭祖,斗鸡子、蹴鞠、秋千之戏等 。除了禁火和冷食外,其它习俗大都是在文化变迁中整合而来的 。
寒食节青团,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童蹴鞠,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食节是古代的重大节日之一,《岁广时记》称“冬、正、寒食为三大节”,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周,据史料考,寒食节的最早起源应该和周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有关 。目前,对于寒食节的起源,在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学说: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和纪念介子推说 。前两种说法主要是史学家基于史料研究提出,后者则主要由民俗学者基于民间感性的理解 。
关于禁火说,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周代的,《周礼·司烜氏》记载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 。从唐宋以后的相关资料来佐证,二十八星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二十八星宿中的每一宿都被尊为神,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星宿出现和消失的规律,都对农作物的收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唐代的李贤在注《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时说:“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 。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 。” 。也就是说,寒食节禁火说中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学上的大火星,禁火是人们基于对星宿的崇拜举行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之一 。
大火星——心宿二,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改火说,有人认为它是禁火的仪式之一,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独的祀火仪式,关于这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相关的文献佐证 。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的理论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迹可循 。相传远古时代,燧人氏见大鸟啄木出火,知木中藏火,因创钻木取火之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说“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马融注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 。不同时节换新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时疾 。《北史·王慧龙转》附《王劭转》载“(王)劭以上古有转燧取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 。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可见古代禁火之制的确存在 。
与改火说相关对寒食习俗的成因有 “哀悼牺牲” 和 “斋戒仪式” 两种说法 。前者如裘锡圭先生认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后者如杨琳先生,认为因为改火习俗中有寒食习俗,所以寒食节也是一种“斋戒仪式”,这种仪式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完全熄灭旧火可以避免死灰复燃或者与新火相见,也就能避免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这种斋戒是为了显示迎接新火神时的庄严、敬重,以此来博得新火神的欢心,起到祐福的功能 。但我国的斋戒没有必须要寒食的文化传统,寒食节也是“斋戒仪式”的观点有一定的纰漏 。
而介子推说则是民间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寒食节来历传说 。介子推说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这种说法虽史料上存疑,但民俗学上是被广泛支持的,被认为是解释寒食节来源的民间附会 。《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 。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 。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其中的子绥指的就是介子推,记述的主要情节基本一致:介之推在重耳逃亡之时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饥饿的重耳而尽忠;重耳成为君王后,介之推的汗马之功却惨遭无禄可受,遂(携母)隐居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动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
介子推及母亲抱木而亡,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是两汉时期的桓谭,他在《新论》的“离事”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时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玉烛宝典》引《邺中记》亦说“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 。曹操在禁绝火令中也有类似记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这一观点在南北朝前流传甚广,而后又学者提出异议 。南朝的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中就明确指出据 《左传 》及 《史记 》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 。且在 《庄子 ·盗跖 》中记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刘向 《新序 ·节士 》中亦载: “…… (介子推 )遂不出而焚死 。”等史料中,也并没有介子推与寒食节直接先关的说法 。但是,虽然史学家对此存疑,但并不妨碍这种观点被民间广泛认可,这也是“还俗与民间”的文化保护观所提倡的 。
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
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一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7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小年、除夕 。
1、春节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 。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3、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
4、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
5、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

懂视生活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除夕、七夕、腊八、中秋节等 。其中,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来计算,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多少个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另外24节气对应不同传统节日,中国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
农历正月节日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
2、正月初二:犬日 。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 。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 。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 。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 。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
农历二月节日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
农历三月节日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
农历四月节日
1、四月初一:祭雹神 。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
4、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
5、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
6、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
农历五月节日
1、五月初五:端午节 。
2、五月十三:雨节 。
农历六月节日
1、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
2、六月初六: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
3、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
4、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
农历七月节日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2、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3、七月十五: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
农历八月节日
1、八月初一:天医节 。
2、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
4、八月十五:中秋节 。
5、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
7、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
农历九月节日
1、九月初九:重阳节 。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
农历十月节日
1、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
2、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水官禹的诞辰 。
农历十一月节日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 。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
农历腊月节日
1、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
3、十二月二十四扫尘 。
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 。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

关于传统节日有几个和传统节日有几个大节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