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山西风俗


陕西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过年的风俗有做顶针、蒸花馍、吃饺子、拜年、扭秧歌等 。秧歌拜年是陕西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大年前两天 , 农村人要“扫舍” , 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 , 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 , 贴上大红窗花 。
陕西过年风俗
陕西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 , 意为给灶王爷送行 , 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 , 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 。此外 ,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每逢新春佳节都会吃饺子 。
春节期间 , 村村都组织秧歌队 , 挨门逐户拜年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 , 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
陕西人春节会将做针线活用的顶针作为吉祥物 , 有着增岁的含义 , 人们会用红色的丝线穿上顶针 , 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 表示对孩子的祝福 。

陕西的习俗有哪些?春节习俗:陕西人一进腊月 , 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 , 赶上毛驴磨豆腐 , 蒸黄馍馍 , 做黄酒 , 擀杂面 , 炸油糕 , 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 , 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 , 上面挂个铜钱 , 下面坠个鞭炮 , 挂在孩子的背后 , 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
在这里 , 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 , 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 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 , 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 , 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
除夕到了 , 万事俱备 , 贴对联 , 打醋炭 , 挂红灯 , 净院落 。打醋炭 , 是一种独特的习俗 , 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 , 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 , 意为驱邪 , 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
夜幕降临 , 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 , 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 , 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 , 据说 , 这是镇邪的 , 在这里叫“守岁” 。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 , “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 , 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 希望大家喜欢 。
陕西历史悠久 ,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 , “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 。大约五千年前 , 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 。稷开启农耕文明 , 仓颉创造汉字 ,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 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 , 民族文化文明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 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
【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山西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 。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 陕西人一定也不例外 。春节期间 , 步入陕西的农家小园 , 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
陕西从南到北 , 特别在是黄土高原 , 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 。陕西剪纸历史悠久 , 窗花为其代表 。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 , 是单色窗花 , 那粗犷的风格 , 精湛的工艺 , 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 。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 。在陕西农村 , 大多能看到窗花 , 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 。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 ,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 , 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 , 装饰环境 , 含有新年吉祥之意 , 故名 。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陕西年画历史源远流长 , 有着较多的产地 , 流行也十分广泛 , 通俗普及 , 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 , 发展颇为兴盛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 , 还是艺术风格 , 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 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 , 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 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 。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 , 产于陕西省关中的凤翔县 。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 , 彩印与手绘相结合 , 想象丰富 , 取材广阔 , 以线造型 , 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 , 简洁明快 。而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间性——由于由画稿到雕版、印刷、彩绘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乡村艺人或是农闲时的农民 , 主要销售对象又是中国西北、东北的农户 , 因而它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 , 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 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尚习俗等 。
陕西年画发展兴盛 , 促进了陕西美术作品的兴起 。现如今 , “户县农民画”也已成为了陕西著名的民间作品 。它产于陕西户县 , 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鸟等 , 反映田园生活 , 乡土风情浓厚 , 令人顿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 , 户县农民画家作画时 , 注重倾注自己的感情 , 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图画 , 色彩强烈 , 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农民朴实强悍的气质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 , 现已拥有众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 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
欣赏完迷人的民间工艺品后 , 走进小屋 , 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捧着一杯热腾腾的清茶递给你 。“茶”是老少咸宜的饮品 。陕西人不仅喜爱品茶 , 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汉中的茶文化最为家喻户晓 , 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 , 红火的地方就数茶馆了 。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的好去处 , 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 , 谈买卖 , 将价格 , 拍板成交 。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 , 坐进茶馆小憩 。至于清闲的人 , 更是茶馆的常客 。在汉中 , 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 , 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 , 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风尚 。宾客登门 , 茶水当先 , 敬茶时双手捧杯 , 轻递轻放 , 颇有茶礼 。
幽幽的清茶 , 沁人心脾 , 品完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陕西的饮食更让人大饱口福 。
陕西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 , 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 , 物产丰富 , 人杰地灵 , 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
过年期间 , 陕西人一定要吃饺子 。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要包饺子 , 待到半夜子时吃 。这就是陕西过年期间重要的风俗——吃饺子 。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 “子”为“子时” , 即今天的23:00—1:00 , “交”与“饺”谐音 , 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时间 , 吃饺子即“相交子时” , 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
说起“馍” , 人们一定会十分熟悉 。“馍”又称“馒头” , 是陕西人的主要食品 。“花馍”又称“面花” , 是陕西民间的一种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 。陕西花馍遍布各地农村 , 其中澄城、合阳、韩城等地花馍久负盛名 , 合阳花馍还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陕西花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 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 , 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 。每逢婚嫁、生子、祭祀 , 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以花馍为礼品 。过年期间 , 家家户户都做花馍以示庆祝 。花馍艺人把做花馍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 。他们无拘无束 , 任感情投入在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 , 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 ,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馍 , 让观者赞叹不已 。
欣赏了民间工艺品 , 品尝了特色饮食 , 走出农家 , 你一定会感叹陕西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胜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 三千万老乡齐吼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实的陕西人 , 朴实的陕西人热爱着厚重的秦川大地 。陕西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 , 仰头齐吼秦腔 。粗犷的秦腔依托着壮美的黄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 , 传遍长城内外 , 让中国 , 让世界听到陕西的声音!
陕西风俗陕西风俗有哪些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 , 除夕守岁吃饺子 , 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 , 为除掉一年的晦气 , 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 , 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的 。
2、逛大唐西市庙会: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 , 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 , 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 , 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
3、过年蒸花馍: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 , 按照习俗 , 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 , 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 , 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 , 摇身一变 , 成为工艺品 。当地人以拥有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
4、祭把社火: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 , 即土地神 , 火 , 即火祖 , 是传说中的火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 , 成为规模盛大 , 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
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 , 面条象腰带;2 , 锅盔像锅盖;3 , 辣子是道菜;4 , 泡馍大腕卖;5 , 碗盆难分开;6 , 帕帕头上戴;7 , 房子半边盖;8 , 姑娘不对外;9 , 不做蹲起来;10 , 唱戏吼起来 。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 , “百里不同风 , 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 ,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 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 , 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 , 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 , 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扯面 , 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 , 长度则在1米上下 , 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 , 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 , 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 , 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 , 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 , 捞在碗里 , 无论是浇臊子 , 还是泼油辣子 , 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 , 呼噜噜吞进肚里 , 吃饱吃胀 , 饱嗝一打 , 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 , 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 , 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 , 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 , 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 , 受到惩罚 。于是 , 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 , 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 , 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 , 面要和得很硬 , 硬得用手都揉不动 , 要借用木杠来压揉 , 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 , 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 , 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 , 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 , 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 , 既能用来调面 , 又能夹馍吃 。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 , 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 , 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 , 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 , 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 , 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 , 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 , 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 , 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 , 久而久之 , 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 , 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 , 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 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 , 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 , 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 , 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 , 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 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 , 一是舞台要结实 , 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 , 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 , 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 , 脸红脖子粗 , 吼得“走火入魔” 。

懂视生活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 , 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 , 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 , 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 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 , 在2006年 , “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 ,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 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20多个曲种 , 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 , 形式多样 ,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 , 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 。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 发源地在华县 , 鼎盛于唐代 , 又称“影戏”“影子戏” , 流传于民间 , 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
其唱腔数十种 , 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 , 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
关于陕西风俗和山西风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