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是什么 九九歌节气儿歌


九九节气歌怎么说?
流传在江苏昆山农村的《九九节气歌》
冬至起九,头九暖 。
二九寒,三九冻煞百鸟卵 。
四九三十六,行路船就地宿 。
五九四十五,早晚床头捂 。
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 。
七九六十三,蓑衣两面甩 。
八九七十二,杨柳青姿姿 。
九九八十一,编簏备耙犁 。
扩展资料: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寒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 。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 。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

九九歌的来历相传,在很久以前,乘法口诀的顺序跟现在正好相反,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为止一共十六句.”正因为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人们才把乘法口诀也称为“九九歌”.
据说,在春秋时的一代明君——齐桓公,为了广招贤人奇士,曾经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出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秀才模样的人 。齐桓公一听有人来应征,高兴极了,连忙亲自带人道招贤馆门口迎接 。
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开口就朗声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 。”背完了,向着齐桓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见笑了 。”齐桓公和他手下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齐桓公问道:“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也实在算不上是有才学.但是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这样一来,天下有才学得人还愁不会接连的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听了,说:“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 。”从此,贤人们都分别来投奔齐桓公 。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得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发明了九九歌,照这样来推算,乘法口诀的前身——“九九歌”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
扩展资料
中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 。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 。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 。
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九歌
“九九节气歌”是怎样的“九九节气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冬至是《九九歌》的开始,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难熬而且充满欢乐 。冬季虽然没有春季的莺飞燕舞,没有夏季的万紫嫣红,没有秋季的五谷丰登,但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似乎让冬季变得格外动人 。
《九九歌》是中国民间谚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
九九歌节气歌什么意思节气歌,是中国古代按照节气编写的歌诀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自然节律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季节节气的标尺 。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像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 。
关于冬至的九九歌说到“九九歌”,相信大家可能会一下子想到“数九寒天下大雪”这句唱词,这是歌剧《江姐》中的名句 。是的,这位朋友问的“冬至九九歌”也叫“数九歌”,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俗 。下面详细解说冬至“九九歌” 。

一、“九九歌”的具体内容
先把“九九歌”的具体内容提供给大家 。
首先说明一下,“九九歌”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南方的气候不像北方这样寒冷,而“九九歌”主要是针对寒冷季节的“冬季口诀” 。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九九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大同小异 。这里所选的内容是主要流行于北京一带的说法,也是较为普遍的说法 。
《九九歌》(也叫《数九歌》)全文如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二、“九九歌”解释
所谓“数九”“九九”是指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数,一直数到九,就是一个“九”,叫作“一九”;然后继续数数,又是数到九,这就是第二个“九”了,就叫“二九” 。以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也就是数到第九个“九”,这样就数了九九81天 。
“九九歌”中的“不出手”,是指天气乍冷,有点不适应,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要把手放到口袋里取暖 。这里虽然说的是“不出手”,不要让手冻着,其实是指天气突然冷起来了,要做好防寒工作 。
“冰上走”表明此时已经是结上厚厚的冰冻了,厚实得可以走人了 。同时,这一句也告诉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应该是可以抵御寒冷的侵袭了,可以到外面去锻炼了,比如做冰上运动等 。

“沿河看柳”是说此时已经在酝酿春天了,柳树已经在悄悄萌芽了,只等待“立春”的到来 。此时,人们可以出去看看“春芽萌动”的难得景象了 。
“八九雁来”是说候鸟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往北方了 。此时,春天的脚步更近了 。
“九九加一九”是指冬至之后数九结束,然后再加一九,这样就是90天了 。冬至过后90天,此时已经到了清明节的前夕 。冬去春来,农家也就迎来了春耕大忙的时节了,所以说是“耕牛遍地走” 。

三、为什么冬至开始“数九”
“数九”在宋代就已经形成 。其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
第一个原因:因为冬季漫长,而且寒冷,为了能够熬过这漫长的冬夜,人们便盼着寒冬早点过去 。而数数就是一个很好的“熬冬”方式,数过一九,就意味着离春天更进一步了 。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适应季节的气候变化,因而制定了可以遵循的规律性的口诀 。人们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了气候规律,制定了24节气,同样,人们通过对冬季的观察研究,发现了寒冷季节的演变规律,于是就制定出了“九九歌”,并确定了一些人们遵循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等,这些都是针对不同时间段而采取的不同应对手段 。

因此,可以说,“九九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正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道理,所以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 。
四、扩展:夏天九九歌
与冬季寒冷相对应,夏季则是炎热的季节 。也有人仿照冬至“九九歌”,编写了夏至“九九歌” 。其内容如下: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

九九歌是什么?
1、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2、冬至进一九,两手插袖口;
二九一十八,冻得下巴塌;
三九二十七,见火甜如蜜(冷在三九);
四九三十六,人人焐被窝;
五九四十五,起劲打锣鼓(过年了);
六九五十四,河边抽柳丝;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袒;
八九七十二,天上飞大雁(天气转暖,南雁北飞);
九九八十一,耕牛没得歇(农忙了) 。
3、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
数九介绍:
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 。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

【九九歌是什么 九九歌节气儿歌】关于九九歌节气和九九歌节气儿歌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