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相比,谁的级别更高呢 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的区别


清代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相比,谁的级别更高呢?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皇帝父亲的正妻,即皇后),而圣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 。
母后皇太后的级别肯定要比圣母皇太后高,毕竟母后皇太后是故去皇帝的正妻,贵为皇后乃堂堂一国之母,无论如何也不是曾经作为妃子的圣母皇太后能比的 。在那个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就连寻常百姓人家都讲究嫡庶之分,正妻有与丈夫同等的地位,正妻主内丈夫主外,这乃是天经地义 。试想看看连民间都是如此,更何况是皇族呢?虽清时期嫡庶之分已无唐宋那么的严苛,但基本的尊卑还是要讲的,正妻就是正妻,庶妻就是庶妻,地位绝非可相提并论 。而且事实证明,清朝时期出现的三次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两宫并尊的情况,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永远都是高于圣母皇太后的 。
顺治时期:博尔济吉特.哲哲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顺治时期,由于皇太极的皇后和顺治帝的生母都尚在,随即尊博尔济吉特.哲哲为母后皇太后,而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则为圣母皇太后,其中布木布泰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孝庄,也就是“大玉儿” 。
历史上对于她们两个人的记载并不多,不过据有关的文献可以看出来哲哲和布木布泰的关系并不差,两个人可谓是和睦相处,再者哲哲又是孝庄的亲姑姑,所以孝庄一直都很尊敬她 。哲哲死了之后,顺治帝更是为她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在当时顺治帝、顺治帝的子女们、后宫的妃子们和文武百官及家眷们都为哲哲披麻戴孝,并举行了最高规格的祭奠礼仪,从这点可以看出哲哲的地位非常之高 。而在当时哲哲即是皇太极的皇后,又是孝庄的亲姑姑,可想而知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是高于圣母皇太后的 。
康熙时期:仁宪皇太后与慈和皇太后康熙时期,玄烨登基即尊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仁宪皇太后为母后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为圣母皇太后,但是这两宫并列的时间只有2年,康熙二年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就因病去世了 。
康熙时期仁宪皇太后的地位明显要高与慈和皇太后,这点我们可以从尊奉两宫后她们的住处看的出来 。康熙在尊奉仁宪皇太后为母后皇太后的时候,是将她安置在慈仁宫的,慈仁宫在当时可是孝庄太皇太后当皇太后之时的住所,且在明清时期慈仁宫也都是用作皇太后的居所,而在当时只有仁宪皇太后迁往慈仁宫居住,而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却是没有资格入住慈仁宫,反到是继续生活在她之前作为妃子的寝宫 。那么可想而知此时的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是也是高于圣母皇太后的 。
同治时期: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同治年间,载淳登基后尊咸丰帝的第二位皇后,即慈安太后为母后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为圣母皇太后 。慈禧和慈安我想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两宫太后,这其中的慈禧曾经可是晚清同治之后五十余年间真正的掌控者,在当时整个大清都听她的 。所以也正是因为这种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太后的权利要大于慈安太后 。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实则不然 。
先不说慈安手握着咸丰帝临死前给她的代表母仪天下的“御赏”印章,拥有着等同于皇帝的权利,慈安随时可以下诏处置慈禧,再者慈禧能够垂帘听政也完全都是因为慈安的支持,若无她的支持,慈禧想垂帘听政等同于痴人说梦 。当然在当时慈安并不热衷于权利,她更想的是在后宫安享晚年,所以朝廷上一些琐碎的事情全都有慈禧做主,但是这并不代表慈安没有权利,可以说在当时小事可以有慈禧说了算,但是大事如果没有慈安的同意是绝对不行的 。比如在为同治帝选皇后的事情上,当时慈禧看中的是凤秀之女富察氏,所以慈禧一直都想让同治选她做皇后,但是富察氏却并未被慈安看重,慈安看重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最终的结果我想都知道,那就是阿鲁特氏做了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 。
当然慈安太后这样稳压慈禧太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再不如诛杀安德海一事 。当年同治时期的大太监安德海可谓是深受慈禧的宠爱,而安德海也借助着慈禧的宠爱胡作非为,但由于他有慈禧做靠山,所以无人敢把他怎样 。而就在1869年8月安德海借助着替同治帝置办龙衣的名头,在沿路各地疯狂敛财,也到了山东境内,因太过于招摇被当时的巡抚丁宝桢抓获,由于当时的大清有明文规定,宦官不得出宫违者杀无赦,所以丁宝桢并将此时上报给了两宫太后和同治帝,作为慈禧的宠臣,慈禧当然选择力保他,而慈安觉得这安德海的确该杀,随即一声令下“立命诛之”,就这样安德海就被杀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慈禧太后的权利远远没有慈安太后的大,当两方出现分歧的时候做决定的永远都是慈安太后 。
所以上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事例看出来,在清朝母后皇太后的地位和级别远远要高于圣母皇太后 。毕竟在当时候“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即使贵为一国太后,作为庶妻的圣母皇太后也是不敢逾越半步的 。
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的区别是什么?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的区别是地位不同 。
母后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宫皇后,而圣母皇太后是先帝的嫔妃罢了,嫡庶有别,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圣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如同时出现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那皇帝一定是庶出 。在各个方面,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都高于圣母皇太后 。
起源
两宫皇太后的封号初始于明朝,当时明宪宗的两位母亲,英宗正宫皇后钱氏和宪宗生母周贵妃被分别尊为两宫皇太后 。之后在明穆宗驾崩后,神宗嫡母陈氏被尊为仁圣母后皇太后,生母被尊为慈圣圣母皇太后 。
史书记载,万历年间宫内庆典,神宗的正宫皇后搀扶仁圣太后,而由郑贵妃搀扶神宗生母慈圣太后,显示了嫡庶尊卑有别 。
额娘是尊称,母后就是皇太后吗?
这两个都是对古代皇室对母亲的尊称,不同的是地位的差别 。
1、母后:古代皇帝、君王的母亲,即皇太后 。也泛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 。
2、一般宫廷之中将正式抚养自己的妃嫔称之为母妃 。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母妃是对生母的称号 。
额娘是针对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用于女真人或者满人 。
扩展资料
嫔御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后宫历经汉初四帝,以后经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而逐渐定型 。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泾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 。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后曰皇后,期于内官十有四等 。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母后
百度百科-额娘

帝王的嫡母与生母的称谓两宫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母后皇太后跟圣母皇太后,是明宪宗至清代才有的称呼 。在这之前,只有中宫皇后才能升格为太后 。
母后皇太后,母后二字,表示她是皇帝的母后(嫡母),是上任皇帝的中宫皇后 。
圣母皇太后,圣母二字,表示她是皇帝的生母(圣母为生母谐音),她不过是上任皇帝的妃嫔而已 。
一般来说,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比圣母皇太后高,无论排场,谕旨,仪驾,甚至坐立行走的先後次序,都是母后在前,圣母在后 。就算死後,母后的神主也是居於圣母之上,这就是嫡庶之别 。
就以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为例,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 。虽然大部份政事都是由慈禧决断,但遇到大事时,都得先徵求慈安同意才可以实行 。在言行举止上,慈禧亦要处处显示出对慈安的恭敬 。
清代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相比,谁的级别更高呢?根据古代的礼仪和规矩来看,母后皇太后是远远高于圣母皇太后的,不管是在待遇还是在权力方面,都是母后皇太后更胜一筹,毕竟母后皇太后才是真正的嫡妻,而圣母皇太后不过是靠着儿子罢了 。
首先,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所以元朝并没有太后这个说法,而在明朝之前所有的汉族人建立的王朝中,其实是只允许有一个太后的,因为当时嫡庶尊卑分明,皇帝一般都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如果当皇帝的皇子不是皇后的儿子,那么这个皇帝的亲生母亲只能被尊为太妃,而只有中宫皇后,也就是皇帝的正妻、皇子们的嫡母,才能够成为太后 。
其次,明朝时期虽然已经开始有两宫太后了,但是两宫太后之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其中皇帝的正妻、皇子们的嫡母,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这是绝对的正统的皇后,而新皇帝的生母如果不是皇后的话,那么就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虽然这也是正统的,但是比起母后皇太后来说还是差一些,例如明朝明神宗时期,母后皇太后孝安皇后在出席宴会的时候,都是明神宗的皇后去搀扶,而圣母皇太后孝定皇后都是由贵妃去搀扶 。
最后,清朝时期最出名的两宫皇太后,就是同治皇帝时期的两宫皇太后了,其中母后皇太后是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是同治皇帝的嫡母,而圣母皇太后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则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是在慈安太后面前,慈禧太后永远都抬不起头,慈禧太后还需要去给慈安太后请安,所以说清朝时期的母后皇太后远比圣母皇太后更尊贵 。
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是什么意思啊圣母皇太后是当今皇帝的亲生母亲,先帝的妃嫔 。
母后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宫皇后,即皇帝的嫡母 。
两宫皇太后的封号初始于明朝,当时明宪宗的两位母亲,英宗正宫皇后钱氏和宪宗生母周贵妃被分别尊为两宫皇太后 。
扩展资料:
在清朝就有两朝颇有名气的两宫皇太后 。世祖福临 [ 顺治帝 ] 继承皇位,其生母孝庄文皇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尊孝庄文皇后 [ 孝庄太后 ] 称圣母皇太后,尊孝端文皇后为母后皇太后 。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但以后却可以扶正为皇太后 。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而生母依然维持原来的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封为太后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两宫皇太后


【清代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相比,谁的级别更高呢 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的区别】关于母后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的区别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