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对一个人无语无能为力的诗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


陈师道 示三子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
了佑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
赏析: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 。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佑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 。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 。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 。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 。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 。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 。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 。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 。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 。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 。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 。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 。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 。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 。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 。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译文及注释】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 。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
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
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
赏析:
这首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 。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
陈子龙 渡易水
《渡易水》
作者: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1、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 。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
2、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着名,后常以之指快刀 。指宝刀、宝剑 。
3、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
4、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 。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 。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5、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
6、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 。被燕太子拜做上卿 。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
翻译:
昨天夜里,
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
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
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
易水慢慢地流着,
天青草绿,河山依旧,
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
来为他送行呢?
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 。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 。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 。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着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 。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 。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 。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 。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 。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 。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 。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 。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 。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呻吟,庸人自扰 。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 。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

李清照描写战争的诗句1. 关于战争的诗句李清照
关于战争的诗句李清照1.李清照的战场古诗
李清照的战场古诗
《夏日绝句》
宋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
赏析
这首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
2.有关战争的诗句 古诗词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尽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况复秦兵耐苦,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李清照的战场古诗
李清照的战场古诗《夏日绝句》宋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这首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
4.有关战争诗句古诗词
从 军 行 (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