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谁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
扩展资料
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 。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 。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 。
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 。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 。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 。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 。
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 。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 。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 。
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 。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
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 。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 。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 。
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 。
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 。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 。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是谁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同时,他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曲》、《创世纪》等 。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
“交响乐之父”是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 。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 。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曲》、《创世纪》等 。
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 。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并且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 。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谁】 海顿的音乐作品体裁较为广泛,涉及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
海顿晚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成就最高,包括《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 。
交响乐之父是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
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


扩展资料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
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
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 。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驾鹤西游 。海顿旺盛的人气,接得住群众叫他“老爹” 。
有意思的是,连英国人赠送他的鹦鹉,但凡见了主人,也一口一个Papa 。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不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
交响乐之父交响乐之父——海顿
工匠的儿子
伟大的人物并非要出身高贵的门第,一切人的作为和成就在于顽强的奋斗、献身 。
海顿是一位被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家 。他的名字飞越过不同的国度,写在音乐史书上 。但是,他是世代相传的奥地利农民的后代 。父亲马蒂亚斯·海顿是乡村里的一位巧手的马车工匠,也是一位乡间的农民“音乐家” 。母亲是当地贵族家中的女厨师 。他们夫妇一共生了十二个子女,第二个男孩就是约瑟夫·海顿 。在他们生活的小村里或附近的地方,有许多哥罗狄亚人、匈亚利人、塞尔维亚人,斯拉夫人和茨冈人 。这些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用丰富多彩、婆娑多姿的歌舞和音乐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他们内心的欢乐和忧愁,悲哀和幸福,失望和追求 。音乐成了他们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在田地、在草原、在河边、在井旁、在打谷场……都会看到他们美丽的舞姿,听到他们优美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 。小海顿在这种音乐的环境里受到陶冶逐渐爱上了音乐,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到大自然中的和谐音响——小河泉溪的潺潺声,树林中枝叶摇动的沙沙声,悄悄絮语的风声,委婉的山鸟鸣叫声……都能拨动他的小小心弦而深深地打动他的心灵 。在海顿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协奏曲 。
春天,美丽的春天,是小海顿最快活的时期 。看见田野变绿了,树木发出嫩绿的小幼芽,叫不出名的山鸟成群的飞翔,农民在田里辛勤地耕耘快活地唱着春天的歌,他的心里有无限的快乐和甜美!
春天一到,爸爸要整天忙着给人家修理大马车,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小海顿总跟着爸爸走来走去、转来转去,成了爸爸的“小跟班” 。爸爸修车从不嫌小海顿在身边碍手碍脚,只告诉他:“小海顿,爸爸要做工,别总缠着我,快自己去玩吧!”
“爸爸,我喜欢你,不愿离开你 。”说着小海顿就搂着爸爸亲起来,爸爸快活的用手揪他的小脸蛋 。哟,手上的油腻擦到小海顿的脸上,刹时变成了小花脸,爸爸高兴地笑起来 。
“快玩去吧 。”
“那你给我唱一支歌,我就走 。”
在小海顿这种年龄,别的小孩都是纠缠爸爸妈妈讲故事,可小海顿却缠着爸爸唱歌 。爸爸知道他的脾气,想叫他安静只有唱一支歌 。
爸爸唱起来,边修车边唱,唱起一首古老的民歌 。马蒂亚斯·海顿有副次中音的好嗓子,音域宽厚 。他唱得低沉,在唱述一位古代的英雄,为他的祖国献身 。老海顿唱得时而悲哀,时而高亢……小海顿一动也不动地伏在车轴上倾听着……
一轮弯月在云海里游动,小海顿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在想心思,他幻想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个歌手,到处去歌唱,像星空上的月儿那样自由 。
他果然学起音乐,从六岁就开始正规地学起声乐 。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副好噪子 。八岁考进了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合唱团,作童声演唱 。
小海顿离开了父母,从农村来到欧洲的名城维也纳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一切还需要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可是小海顿为了学音乐,自己开始独立生活了 。
刚到合唱团里,每天起床穿衣整理床铺都搞不好,别人都去吃早餐了,他还没有穿好自己的衣服,整好自己的床铺;他匆匆忙忙跑到餐厅进早餐,别人都快吃完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嗤嗤笑 。小海顿就更慌张了,不知大家笑他什么!他发现自己的袜带没有系好,在地上拖着,上衣钮扣系错钮孔了,头发乱蓬蓬还没梳好……小海顿害羞得连早餐也没吃,跑出了餐厅;衣服脏了,起初自己不会洗,洗不净……小海顿心里想:在家咋没这样难,他常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偷偷的落泪:
“我还学什么音乐呀,连吃穿都管不好自己……”他暗暗的自语,“我不如回家找爸爸妈妈……”想想又哭起来了,哭得很伤心 。
当他和大家一起在哥特式的大教堂里演唱,听见自己的童声在教堂的苍穹之中回荡,那么动听,那么感人,小海顿又不想回家了,决定留下,再难也不走了 。
以后,他每天比别人提前起床,别人花一倍时间可以办完的事,他必须用二倍三倍的时间去作,慢慢地他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度过了生活的难关,全心全意去学声乐,去学器乐 。早晨很早爬起来,跑到树林里刻苦的练声,没有人给他作伴,只有早起的小鸟喳喳的叫声 。假日里团员们成群结伙地到维也纳的近郊去野游,或去剧院看歌剧,小海顿则一个人独自留下,他悄悄地走进练琴室,在管风琴上弹练习曲 。他努力地学习弹奏巴赫二段式的套曲,自由的、即兴的托卡塔曲、幻想曲和前奏曲 。勤奋刻苦的学习,使他的音乐才华很早地表现出来 。
海顿没有维也纳上流社会中显贵们的公子小姐学音乐的条件 。他想买点学习的书籍都是很困难的 。在家乡的父亲也知道儿子的难处,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儿子 。少年的海顿收到父亲寄的钱,心里很激动,他多么需要钱!衣服也需要添了,鞋子也该换了,帽子……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
海顿拿着父亲的钱,走到大街上,走进一个个商店,总是看看又走了 。他来到书店,一眼发现有本巴赫的《对位法》,这正是他最需要的 。他掏钱买了这本书,高兴地走了 。
海顿从巴赫的对位法学到很多东西,对他以后的作曲起了奠基的作用 。
流浪者
一件不幸的灾难降到海顿的头上 。女皇玛利亚要听音乐,旨令传下来,传到圣斯蒂芬大教堂 。大主教一听到这命令,又高兴又慌张,立即下指示,命令教堂的合唱队积极准备,进行认真的排练 。
大主教不放心,亲自跑到合唱队来监督,他跑来跑去,慌得满头大汗 。看到排练,他指手划脚地训斥大家:
“停下来,你们唱得多难听,拿出力量来,把吃奶的劲都拿出来!”
合唱队员一听他的话都笑了,又不敢大声笑,可是又控制不住,主教大人发起火来,喊叫着:
“你们笑什么?!《马太耶稣受礼曲》里有笑声吗?”
队员们笑得排练不成了 。大主教更火了,开始骂人了:“你们笑个屁,再笑就不给你们晚饭吃!”
一个人站出来,对主教大人扮着严肃相说:
“大人,人有个天性:当他发现可笑的东西,他就管不住自己,要笑出声来;您把《马太耶稣受难曲》说成了受礼曲,自然大家——”
还没等话说完,大主教就怒气冲冲打断他的话:“受礼和受难都一样 。”
合唱队“嗡”起来了,秩序也乱了 。其实大主教对音乐一窍不通,什么也不懂 。可是,他是主教大人,你不敢违抗 。那只好由他把巴赫的《马太耶稣受难曲》说成是受礼曲了 。
总算排练结束了 。海顿觉得这次排练唱得非常吃力,发觉好象自己的音质也变了,变粗了,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嗓子 。
合唱队来到金碧辉煌的宫内 。海顿看见这宫廷的建筑艺术,使他惊叹赞赏不已 。墙上挂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的名画 。一幅幅油画栩栩如生,吸引了海顿的注意力,他多想在这些艺术珍品前多停留一些时间!可是,这不可能,他跟合唱队一起来见女皇玛利亚陛下 。整个合唱队队员们都穿着绣金的宫廷服装,带着假发,海顿显得那么不自然,也有些紧张 。他还在担心自己的嗓子,暗自想着:这几天,嗓子怎这么不舒服 。千万可别出问题,求求上帝保佑!一个演员,嗓子一出问题,可就完了……海顿不敢再往下想了 。他心里有些慌,这时乐长举起了指挥棒,演唱开始了 。
合唱队多声部的大合唱《马太耶稣受难曲》正在进行着;大主教不时察看女皇的脸色,还好,玛利亚女皇的脸上露着笑容,大主教有些受宠若惊 。突然女皇的尊容抹上一层不悦的色调,大主教慌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竭力猜测女皇陛下不悦的原因 。他还没有搜寻出陛下不悦的因由,演唱终止了 。
“他叫什么名字?”女皇陛下指着海顿问大主教 。
乐长慌忙抢先答道:“女皇陛下,您所指的小臣叫海顿,海顿 。”
“他的嗓子不像是歌喉,简直是老鸦聒噪,给合唱队增添了难听的噪音……”
大主教、乐长此时真恨海顿招惹陛下的不悦;海顿此时羞愧得无法站在合唱队中,他低下了头,脸红发烧,他恨不能立即逃出宫 。他头脑什么也想不出来,只感到发胀,几乎都站立不住了 。他不知道是怎样跟着大家走出皇宫的 。回到教堂,主教大人怒气冲天,几乎要吃掉海顿 。海顿难过得只想哭,大主教责骂了什么,他一点也没听清 。最后大主教责令乐长赶走海顿,海顿不说话,想哭哭不出来,老演员站出来替海顿讲情,说:
“主教大人,海顿还是一个孩子,他很用功,平时嗓子也很不错,现在嗓子变粗哑了,不是坏了,是孩子开始变声了!”
“海顿必须给我滚出教堂 。”
“大人,海顿一过变声期,嗓子就恢复了,留下他吧 。让他往哪走!”
只因陛下和大主教的专横无知,把变声期的海顿驱赶走了 。可怜的海顿无处可去,他在大街上徘徊,流浪 。
海顿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 。哪儿是他的归宿呢?
他迷茫怅惘地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市上 。他走呀走呀,走到哪儿也没有他安身之处!走到日落西山夕阳西下,惨淡地晚霞给冬日的维也纳高大建筑物上涂抹一层薄薄的霞光 。残阳照在疲倦饥饿的海顿的脸上,海顿显得更为悲苦凄凉 。他太累了,多想休息一下!他终于发现在一幢半倒塌的古老建筑里聚集着几个浪流汉,他向那边走去 。他又停下来,这残垣断壁和那些悬挂着的楼梯、屋梁,那些黝黯角落里的蜘蛛网,令他胆战 。那些残破的屋顶砖瓦掉下来,他可就要去见上帝去了 。听天由命吧!我又不是王孙公子,他们能住,我又为什么不能住下?他们不是没有被砸死吗?为什么我会被砸死呢?正在犹豫中,里边的一个流浪汉用一种海顿不曾见过的目光盯着他,他不知如何是好?
“小伙子,你不是皇太子吧?那你过来!”一个流浪汉几乎是用命令的口吻对海顿说 。
海顿只是感到害怕,想退出来,可是自己的脚不听自己使唤 。
“噢,还是宫廷里的‘官’呢!”流浪汉看着海顿一身宫廷乐队队员的服装说,“没什么,小伙子,别不好意思 。我们这儿不卑贱,比那宫廷里的女皇还高贵呢 。就拿我这顶帽子来说吧,女皇拿她的镶满珠宝的王冠来换我还不愿意呢!”
突然从四周和看不清的角落里爆发出一阵怪声怪气的笑声和呼叫 。海顿没有力气支持了,他瘫坐下来,他手中的小提琴也落在地上 。流浪汉奔过来,看看海顿苍白无血色的脸,他痛心地制止了大家的怪笑,说:
“不要笑了,看你们把他吓成了什么样子了!”
“哂,我们的老爷了看上了他了 。”从角落里传来另一个流浪汉的嘲笑声,“说不定老爷子爱上他……”
“再闹,看我砸烂你们的头!”大家都不作声了,老流浪汉的话发挥了作用 。老流浪汉把海顿扶好,昏昏沉沉的海顿坐不稳,他把海顿抱在怀中,抚爱地对海顿讲:
“小伙子,你还是一个新来的雏儿,别怕 。他们不会伤害你 。”说着转过身对那些流浪汉命令道,“快拿点吃的东西来给他 。”
流浪汉拿来吃的东西递给了海顿,海顿心里的恐惧还没有消退,心里也难过,吃不下,没有接 。他们好心地把东西放在他身边 。老流浪汉对那一群人说:
“别吓坏他,你们都离他远些,让他一个人好好静心休息一下 。”
海顿当初把他们看成是一群强盗、流氓,他厌恶他们,讨厌他们,又害怕他们 。现在觉得他们外形固然污秽可怕,可是他们的心是好的 。他们可怜人、同情人,是善良的,比女皇、大主教要仁慈上千倍 。现在觉得出现在他意念中的女皇、大主教的形象太可怕了!
夜深了,流浪汉们一一睡了,只有海顿还想着心事,睡不着 。在人间十七个年头,他还是第一次过这种生活 。现在他心境平静多了,他不时地望望这些睡着了的流浪者的脸,仔细地端详他们:可以看出来他们之中有落魄贵族的后裔,也有文人、乐师、孤儿、小偷,也有曾杀过人的凶手……
雪花从破窗墙隙间飘进来,落在海顿的脸上,又融化了 。他心里难过、悲凉、痛苦、失望……种种感情搅和在一起,他对谁讲呢?他拾起地上的小提琴,拂去上面的灰土用手抚摸它,现在只有琴是他随身的伴侣,只有琴是自己的知音——它可以听任他倾诉自己内心的一切!
海顿拉起了小提琴,琴声里,出现了田园景色:绿茵如毯,泉溪淙淙,炊烟袅袅,远望山野层林叠翠;急速跳跃的旋律里一个孩子来到田野,眼前的一切使他无限的欢快,他奔跑着、追求着,对着春天大声地呼唤着;一阵低沉的和弦,像一阵旋风突然出现,吹打着田园上的一切生命 。小提琴接着奏出了如泣如诉的旋律,诉说着人间的悲哀、痛苦,听得到一个人心灵上的哭诉……
海顿用小提琴即兴地倾诉他人生的苦难、悲伤,泪水从眼里流出来,大颗大颗的泪珠滴在琴上,一阵寒风吹过,雪花飘落在他的身上 。多心酸的琴声呵,雪夜中随着北风在这古老的废墟上空飘荡……流浪者们不知什么时候都已醒了,他们默默地倾听着,再没有像傍晚时那样去打搅他,他们的心被这琴声揪住 。他们觉得这小伙子创作的音乐是表现他们苦难、 遭遇和他们心灵上的悲痛,及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一群流浪者随着琴声流下了泪水……
琴声把海顿和流浪者们紧紧联系到一起 。他们把海顿看成自己人,看成是自己的音乐家 。从此,海顿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成了海顿的保护者 。
他们弄来吃的给海顿,他们鼓励海顿:
“小伙子,你才十七岁,好好练琴,将来会成为大音乐家的 。”
海顿和他们生活一起,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是朝不保夕的 。但是,他却有了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他们在精神上给海顿以力量 。
海顿在失望中又看到希望 。
从此不管是星稀的黎明还是银辉普照的月夜,不管是日照气暖还是风雪交加,维也纳市街上的行人都会听到从古老废墟里传出来的扣人心弦的琴声,然而都不知这个有持之以恒精神的练琴人,就是海顿 。
不久,在维也纳的繁闹的大街和夜市上,常出现一个演奏夜曲的青年 。演奏的音乐大部分是演奏者自己的即兴曲 。
维也纳的广场上围着一群人,一个沉默不语的青年在卖艺:他在演奏小提琴 。他的乐曲没有教堂音乐中过浓的宗教风格,而充满了生动的世俗性 。你听了,令你热爱真诚、友谊而变得美好善良 。乐曲演奏完了,青年把自己的帽子放在地上,等待听众放钱 。他既没有像其他卖艺人那样讲着油滑的江湖话,也没有哀怜乞讨 。你想丢下几个钱,就丢下几个钱,不放钱,他也不去纠缠 。之后,取起帽子,钱也不数,拿起就走……人们议论着这个与众不同的青年:他不像是一个卖艺的,一定是为生活所迫……
这个青年常常出现在夜市和咖啡店,他指挥五重奏,他也参加演奏,仍是拉第一把小提琴 。人们仍不知他的名字 。
海顿抱着提琴回来,点上灯,用从市街上检回来的废包装纸,划上五线谱,在上面谱写他新创作的乐曲 。
美丽的维也纳沉浸在狂欢节的狂欢中 。到处是化装舞会,欢乐的人群;剧场在上演巴赫的清唱剧 。
海顿在一座具有古典美的大建筑物前演奏着乐曲,热情动听,围着的人们在喝彩叫好 。
一扇窗户打开了,有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人伏窗探身向下看,本想驱赶这群叫闹的人群,却被动听的琴声所吸引 。他暗暗地赞叹着:这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演奏得多么成功,闪着灼人的才华 。
“年青人,请你过来 。”
那个窗口内的中年人向海顿热情地打招呼,海顿演奏完走了过去 。
海顿被请到室内,那位中年人作了自我介绍:
“我叫费律克斯·克罗芝,喜剧作家兼剧院经理人 。你呢?年轻人……”
海顿看他很真诚,告诉了他自己的姓名,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生活遭遇 。克罗芝非常同情海顿,也珍爱他的音乐才华,希望海顿能作自己的朋友,并一起合作 。从此,他们相识了,也很投合 。海顿和克罗芝一起创作歌剧:克罗芝写脚本,海顿作曲 。
流浪者的海顿,从此结束了他的流浪的生涯,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道路 。
关于交响乐之父和交响乐之父是谁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