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 , 所以不同的地方 , 不同的民族都是有不同的习俗的 , 就算是过同一个节日 , 习俗也有很大的区别 , 那么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 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
清明节又名鬼节、其节、聪明节 。清明节 , 便是客家人献帛修枢之期 , 家家户户都要筹备牲醛果蔬 , 拜扫墓地 , 以示不忘祖德 。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 , 简单凝重 , 古风尚存 。在外的客家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 , 每当清明亦都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 。即使因事不能回乡 , 也会寄送专款作为祭祖之资费 。
客家地区往昔把先祖留下各房共有的产业称之为“尝产” , 俗称“熏尝” 。“君尝”的收益主要用于祭把 , 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 。20世纪50年代初 , 中国内地实行土地改革 。公尝田不复存在 。此后 , 先祖坟墓已无公尝田收益可供祭把 , 而当时的无序开垦荒地又使得客家人的远祖墓地多遭受破坏 。“***”的“破四旧”运动 , 导致客家地区连一年一度的民间扫墓活动也出现中断 。改革开放以后 , 海外不少华侨回祖籍修建祖坟 , 客家地区又恢复了“酪地”的风习 。
很长时间以来 , 客家的“燕尝”已经很少存在 , 但各地客家后裔仍以各种各样的集资方式年复一年地拜祭和纪念先祖 。往昔大规模的祭把活动已经风光不再 , 现在的扫墓活动多限于五代之内 。醒地之日 , 各地子孙相约同回祖居地 , 有时由收入较丰者凑钱置办祭品 , 有时由所有后人凑份钱合置所有祭品 , 扫墓后族中男女就一起到酒店吃餐酒席 , 以示纪念先祖 , 大家一年一聚也其乐融融 。
每年清明 , 粤北客家人都要按照习俗 , 携带鸡鱼肉、烟酒糖果、纸钱等祭品 , 到故去的亲人墓前祭拜 , 以寄托对亲人无比的哀思 。当地清明时节扫完墓后有个习俗 , 就是不能从原路、正门回到宗氏大厅的 。一般每人手里要折几根“清明枝” , 再加一把红杜鹃 。从侧门回到大厅燃放炮仗 , 拜拜神位 。客家人家家做“艾檄” , 门前插柳枝 , 以示驱邪 。男女同往扫墓祭祖 , 至农历四月初八日止 。有的地方“春分”开祭 , 至“清明”前后方止 。一些地方搞大型氏族祭把活动 , 参加入数甚多 。1N9年后 , 扫墓祭祖、做艾糕之习俗仍相沿袭 , 但插柳驱邪、聚集族众扫墓的则较少 。
过去 ,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 , 而是在春分、秋分时节祭把 。其原因有:一是客家人都居住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 , 如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 , 耕地极为有限 , 再加上要讲究风水 , 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 , 离住家较远 。而清明时节又是春耕大忙季节 , 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在清明时节进行扫墓活动 。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 , “年到初七八 , 家家持粥碎”;清明春耕生产得投资 , 此时扫墓缺钱物无法好好置办祭品 。因此 , 客家人对传统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改到“春秋”祭扫 。但是 , 如今客家人生活改善了 , 祭祖的时间又大多改在传统的清明节进行了 。
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也在立春后开始扫墓 , 到清明形成高潮 , 然而还延续到谷雨 。立夏过后扫墓谓“祭野鬼” , 因此客家人都习惯在立夏之前着手扫墓 。实在赶不及 , 就停下来 , 等到八月份再接着扫墓 。扫墓分别为家族和家庭两种 , 但无论扫众墓或是扫家基 , 过后都要设宴与房族中参与扫墓者共享 。这就是“食清明”习俗 , 其规模、丰薄视宗族及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
梅州地区客家人上坟当天清早 , 各房(家族)或全家老幼穿戴整齐 , 带上果品、茶酒、香烛、纸钱、大三牲(鸡、鱼、猪肉)及米棵 , 有的还请鼓乐师到场增加热闹气氛 。到坟地后 , 先将坟场四周杂草除净 , 把淋过雄鸡血的花纸放在墓碑额上 , 用石头压住 , 然后插好香烛 , 摆上供品 。之后 , 大家站在墓堂祭拜 。要先面对亡灵跪拜三次 , 行三献礼 。当中要献酒三次 , 每次都要将酒洒在坟前 , 再献上清茶 。拜毕 , 鸣放鞭炮 , 焚烧纸钱 , 最后再向亡灵跪拜一次即辞神 。
饶乎客家话中称大型扫墓为“醮盆” , 其他客家话称之为“醮地”或“醮墓” 。一般情形下 , 饶平客家各姓氏年年都有“醮盆”祭把活动 。而对于小型扫墓则称为“上香”、“拜山”、“铲地”、“债纸”等 , 多数客家话称之为“磕纸” 。清代光绪年问的《饶乎县志》记载 , 饶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饲堂 , 清明属于必举行大型祭祖活动的节B之一 。祭祖的“五牲”供品 , 每家每户出钱 , 由专人负责备办 。祭祖是以宗族为单位 , 集中到洞堂或远祖的墓上祭把 。除了敲锣打鼓、放铣、放鞭炮外 , 还有舞龙、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活动 , 非常热闹 。祭祖结束后 , 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 , 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惠州的清明扫墓仍是一个家族一年中的头等大事 。当时的习俗就是扫墓要先挂血纸(染鸡血的纸钱)才能除草 , 拜了后土才能扫墓 。摆放供品也非常讲究 , 必须“莱前酒后饭排三 , 左鱼右肉鸡中间 , 水果糖饼两边摆 , 素菜靠前勿在边” 。在一些大姓氏家族的祭祖活动中 , 合族老少拜过祖坟后 , 在宗词大开选席 , 俗称“食征尝” , 最后各人领取“丁肉”和“拜山钱”回家 。
惠州清明的家庭拜山多为祭父母、祖父母等 , 由家庭兄弟确定拜山时间 , 规例较少 。家族拜山则是属于几房分支共同祭祖的 , 规例较多 。一般是由各房轮流做东 , 大家商量好时间、程序和祭把后的聚餐形式等 , 之后收集各房银钱 , 备齐三牲果品、茶、酒、烟 , 外加纸宝蜡烛、纸衣纸柜、鲜花、买钱等物 。拜山时先拜老祖(祖辈之祖) , 后拜嫩祖(祖辈);家族中的男人(包括媳妇)一定要参加 , 女儿、孙女等可不参加 。
拜山时间从二月二伯公诞始至四月八浴佛节止 , 但主要在清明节前后几天 。拜山要前往坟场 , 先除草培土 , 点燃蜡烛供三牲果品 。接着点香插香跪拜先人 , 最后焚烧纸钱纸衣纸屋等 。祭拜完后在墓顶压张纸钱(称“挂纸”) , 表示己扫过墓 。拜山时 , 如有旁观者(称“打吊望”) , 主家往往会赠送一些物品、饼食或红包等给他们 , 以让他们日后对墓地有所关照 。扫墓后回到家中要立即洗澡 , 换洗衣服 。现在惠州入过清明节的风俗程序也大为简化 , 虽然也去扫墓拜 , 但除了扫墓再也没有什么特别活动 。现在 , 在各自家里做馅耙的也比以前少多了 。
清明日 , 惠州客家妇幼有佩戴香包习俗 , 用于避邪去秽;又有以葛蒲水洗澡和挂门柳的习俗 。此俗1949年以前较流行 , 其后少见 。清明节插柳习俗 , 其说法是“清明插柳 , 平安吉祥” 。因此 , 清明祭祖回来路上 , 大家都会都J顷手折大把柳条返回 。近年 , 惠州的桥西、龙丰等老城区居民 , 还有在家里门上插柳的现象 , 不过相对少见 。
陆河客家的扫墓组织形式有家庭的、小集体的和大集体的 。当地人称扫墓为“挂纸”、“塞(祭的意思)坟子”和“上坟子”等 。扫墓时要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除掉 , 在碑记或“金盅”(装尸骨的盅)和“伯公爷“上面压上对折的草纸 。在坟墓的上方、左右要挂草纸条 。然后在墓前和“伯公爷”面前摆出三牲酒礼(祭品) 。三牲是指鸡、猪、鱼等 , 此外还带上豆腐干、糖果、水果之类的东西 。接着 , 点着香火和蜡烛 , 由一个人请神 , 带领大家进行祭拜 。烧草纸、阴币等物品 。然后就要燃放爆竹 , 随后还要辞神 , 扫墓仪式方才结束 。扫墓的人在回家的路上 , 被人们拦住要其分发糕饼或糖果 。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是我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 , 客家人在我国分布广泛 , 在客家人中流传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色彩 , 在清明节客家人流行着扫墓挂纸和吃艾饭的清明节习俗 。
清明时节 , 春光明媚 , 万物萌发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在这天都有踏青游春 , 放风筝 , 荡秋千 , 并折柳戴柳回家的清明节习俗 。这源于春秋时期 , 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之推焚死在绵山柳树下的古俗 , 今已成为百姓踏青郊游、亲近大自然的习俗 。
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祭祖 。国家有关部门将清明列为法定节日 , 一方面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离乡工作的人回乡祭拜祖先 。
客家人素有敬祖的传统 , 在清明节对扫墓、祭祖尤为重视 。不过 , 由于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区 , 加上讲究风水 , 坟墓多建在远处山上 。而清明正直春耕大忙 , 祖坟、家墓又多 , 一时祭扫不过来 。于是 , 客家人从农历正月初九便开始扫墓了 。先是远近各村的同姓宗亲 , 敲锣打鼓 , 挑着供品 , 组成浩浩荡荡的祭扫队伍 , 隆重祭祀开基祖坟墓 。接着是同村同楼的宗族 , 共祭高祖、曾祖坟墓 。最后是家庭祭扫近祖 。
而清明这天 , 只为烈士墓和无主孤魂祭扫 。各地客家人扫墓大同小异 , 在扫墓祭拜先人之前 , 客家人大多都会舂糍耙 , 做甜饭 , 买肉 , 置酒 。在清明节祭扫这天清晨 , 每家都宰杀一只公鸡 , 将鸡血滴在一张张黄表纸上 , 把鸡煮熟 。于是 , 全家老少挑着一应祭品 , 带上镰刀锄头来到祖先坟墓 。他们先割去坟墓周围的杂草 , 整修填土 , 再将滴了鸡血的黄表纸挂于坟头 , 压上泥块 , 这叫挂纸 。需要注意的是客家人崇拜土地、扫墓挂纸只能用土块 , 而不能用石头或其它东西压墓头纸 。随后 , 他们便在墓台摆上各种供品 , 焚香点烛 , 按长幼顺序拈香 , 向长眠地下的先人膜拜致礼 。
祭毕 , 焚化黄表纸 , 燃放鞭炮 , 挑上牲畜 回家 。倘若路远 , 便到附近人家借厨 , 将牲畜烹煮 , 共同享用 。如果祖墓建在没有人家的深山里 , 即在墓地附近挖灶 , 埋锅野炊 。大家围聚野餐 , 既挂纸扫墓 , 追宗念祖 , 又享受了踏青春游和别具山野情趣的美餐 。
清明节 , 客家人还要吃应时的“清明艾饭” 。清明时节 , 万物欣荣 , 农妇挎篮采来鲜嫩艾草 , 再找来鲜嫩的苎麻叶和俗称“白头翁”、“狗贴耳”的药草 , 洗净 , 掺入用水泡浸过的糯米里 , 放进石碓 , 舂成艾末糯米粉 , 再和上红糖水 , 蒸成青绿的艾饭 , 民间认为 , 艾饭不但清香甜美 , 软滑可口 , 还有除湿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 ,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内容 ,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