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十多年前,一部《闯关东》可谓火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与共鸣 。时至今日,《闯关东》的影响力也并未完全衰减,依然是各大媒体播放率最高的经典大戏之一 。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历史上的闯关东其实是个涉及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几代人的大迁徙,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近代移民史 。不过,说起闯关东,除了凭着双脚或车马长途跋涉,还有一条海上之路,这就是多数山东人闯关东时所选择的水上路线 。
闯关东的由来在《中国歌谣集成·黑龙江卷》中,曾收录了一首名为《闯关东》的民谣:
逃荒难,逃荒难,出了山东出了关;到关东,进草滩,搭个窝棚度荒年 。关内多赃官,穷汉子出了关;来到关东这宝地,好似小鸟上蓝天 。老山东,邓来青,康德十年下关东;荒草滩里安了家,一辈又把一辈生 。
这首民谣采录于讷河县,正如歌词所的那样,“闯关东”实属被逼无奈之举 。尤其是对于安土重迁的山东人来说,这段历史可谓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闯关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指的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向关东地区的移民活动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以《闯关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清朝中叶以前,清政府长期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并实施封禁政策,严禁汉人向东北迁徙 。由于清朝的封禁,使得东北地区成为了一块名副其实的“处子之地” 。随着内忧外患的日益严重,清政府被迫取消了封禁东北的政策,效仿古代的“移民实边”,允许内地百姓前往东北 。加之当时关内自然灾害频发,土地和人口矛盾日益尖锐,许多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的百姓纷纷涌入了东北 。至此,闯关东的浪潮开始出现 。
这股移民潮到了民国依然延续 。清亡后,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军阀混战,天灾连连,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 。而清末以来已经有在东北站稳脚跟的情况,此时的东北相较南方而言仍然算是地广人稀,所以闯关东持续发热 。据相关统计显示,仅1923年由内地迁往东北的人口,便高达342038人,此后数字逐年增长,1925年闯关东的人数已达 572648人,到1928年时,闯关东的浪潮达到顶峰,该年度迁往东北的人口已突破百万(据《经济统计季刊》第1卷,1932年)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闯关东》剧照
这股移民浪潮,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得当地的农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东北边疆的防御力量 。正如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所评价的:“移民开发了东北,保卫了东北,移民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 。”
水路闯关东的异军突起由于山东临海,比起绕过漫长的渤海湾通过陆路前往东北,乘船前往辽宁无疑是最为便捷的 。在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中,水路闯关东成为了多数山东人的首选 。这一情节,在《闯关东》中也有直观的表现:朱开山妻子带着孩子们闯关东,首选的方式便是乘船,而朱传文和鲜儿则被迫选择了陆路 。相对而言,陆路更为艰苦,也颇为耗时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朱开山老婆带着传武、传杰乘船去东北
根据1910年的《盛京时报》刊登的统计显示:“每日由烟台抵营埠(即营口)者约二万余人,由烟台抵安东者计有六万五千余人,抵海参威埠者五万余人,抵大连者四万余人 。经由鲁省登州栾家口抵营口者,计有三万余人,抵安东者二万余 。其由龙口抵营口者约十二三万,合计三十五六万之谱 。” 另外,还有统计资料称,1908年2月1日至17日,由烟台乘船到大连者9975人,平均每天有580人之多 。这条道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水路闯关东” 。
水路闯关东,亦称东路闯关东,是指从烟台、青岛和威海等地的港口搭船入海,至大连、营口等登陆进入东北大地 。山东移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道路,主要是因为具有地理优势:
在当时,水路的距离要比陆路短得多 。从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最短的直线距离是蓬莱到铁山岛,只有100公里左右;而当时的主要港口连线——从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到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线距离分别是140公里左右和160公里左右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山东前往东北的海上路线
相比之下,环绕渤海大半周的陆路交通则远得多 。当时的铁路线主要连接几个大城市,走陆路闯关东的铁路里程能到上千公里 。尽管当时最低的火车票价考虑到了闯关东的需要 。但水路毕竟路程优势明显,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较小,所以成为第一选择 。据统计,1926年时水路还高居70%的比例 。
另外,近代航运也为水路闯关东奠定了技术基础 。航运业是近代中国最早引进的机器行业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领水主权逐步丧失 。各国的轮船公司在中国竞相争夺市场,容闳、李鸿章等也意识到了航运的重要性 。于是洋务运动之后,军用、民商用的船政业兴起 。尽管甲午中日海战之后,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近代航运的遗产却保留了下来,闯关东水上路线的开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老照片·乘船闯关东的山东人
此外,选择水路的配套服务堪称全面,山东移民免去许多操心之处和后顾之忧 。当时,胶济线铁路局有专为移民提供的四等车(票价最为低廉的一类)到达烟台、龙口和青岛 。据史料记载选择此路线的移民人数颇多:“日乘胶济车由青岛转赴东三省求生者,达三千余人”(《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 。
不仅如此,民间也嗅到了商机 。在烟台、龙口、青岛3地多设有专门为移民提供食宿的客栈 。尽管这些客栈设施简陋,住宿环境也不好,但挡不住收取的费用低廉 。当时仅烟台的此类客栈就有庆记、复兴栈、复合栈、德永顺、公和隆、天合兴、丰顺栈、荣生栈、裕来栈、顺聚栈、怡成栈、悦来栈等,生意火爆时,一间客栈能容纳几百人,这在当时的数字十分可观 。
值得一提的是,水路闯关东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 。山东人乘轮船到大连和营口后,可以享受一定的帮扶和救济 。当时,山东同乡会在当地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难民救济会 。救济会免费为山东的移民提供食宿,或者垫付车费,等到以后挣钱了再返还 。救济会还会给移民发一种特制的布条,这个布条就是免费乘坐吉长、南满、中东等线火车的凭证 。
危机暗涌:闯关东水路背后的风险与辛酸尽管与陆路通道相比,闯关东的水上路线有着种种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山东老乡们选择了这条路就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 。海上路线虽然短,但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
山东人闯关东的水上路线,早期最重要的一条航路就是从蓬莱出发,沿长山列岛过海直到辽东半岛 。但海上航行毕竟有许多不可测,有时遇到风浪就只能滞留在各个岛上 。这对变卖了家产背井离乡的移民来说,艰苦的条件无疑雪上加霜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清末民初闯关东移民
在长岛县流传着一首谚谣,其中有一句为:“抽筋(金)的庙岛,扒皮(衣)的隍城 。”它的意思是说,过海的穷苦移民,要是在庙岛遇上坏天气,滞留几天身上仅有的财物就会花光;若是在隍城岛遇上坏天气,就只能卖掉随身的衣物了 。庙岛和隍城岛,都是水路闯关东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而当地的物价更是有种“抽筋扒皮”的感觉 。
据长岛县史乐彬老人追忆祖母的陈述,老人的祖母原本是过海闯关东农民的孩子,因为在隍城受风浪所阻,居住在岛上的史家,又因为盘缠用尽,只能用7个玉米饼子(当地俗称的大饼子)换她当了童养媳(据单雯等编著《山东海洋民俗》) 。由此可见,水路闯关东也是一条历经艰辛的谋生路 。
另外,尽管近代航运得到发展,但许多穷苦的移民迫于生计仍然搭乘极为简陋的船只,据说这些船只的缆绳是从山野中自取的葛子做成的 。这些船只面对风浪并没有多少抵抗力 。船毁人亡,尸体飘到周围的岛上(长山列岛),被当地居民挖个大坑草草掩埋 。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闯关东雕塑
总而言之,闯关东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移民浪潮,山东人闯关东的水上路线也是在种种因素的催化下形成的 。这既是许多山东人背井离乡的最佳选择,同时背后又有种种辛酸 。时至今日,闯关东的浪潮已经不再会重演,水上路线的辛酸也早已成为历史 。但祖辈先民当时为了生活的决绝和吃苦的韧劲,但愿能被我辈所继承 。
主要参考资料:
1.单雯等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出版社,2007年;
2.张妙弟主编.:《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3.赵英兰:《民国生活史话》,东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