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种蛙池
●本报将乐采访人员站黄言亮文/图
【生态养石蛙拓宽致富路】9月17日 , 走进将乐县南口镇东坑村沙溪石蛙养殖基地 , 四周青山环抱 , 一排养殖池沿溪而建 , 流水潺潺 , 不时传来几声蛙叫 。 “这就是我们的石蛙养殖基地 。 ”基地负责人之一的熊礼凤介绍 。 养殖基地分成大大小小的方格池 , 有种蛙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幼蛙池 , 从小溪里引入山涧水 , 石蛙就在这些池子里从蛙卵开始一天天长大 。
深山养蛙
沙溪石蛙养殖基地海拔300米 。 熊礼凤介绍 , 野生石蛙海拔150米—1500米都能生存 , 海拔越高 , 石蛙生长越慢 , 但更不容易生病 。 2020年开始 , 熊礼凤和3位同学合作在这创办石蛙养殖基地 。 “当时去外地参观养殖场 , 认为前景可观 , 还能保护野生石蛙 , 我们一拍即合 。 ”熊礼凤说 , 团队虽小 , 但分工明确 , 有的精通养殖 , 有的销售经验丰富 , 有的负责市场调研 。 目前 , 基地已经繁育石蛙40多万只 , 蛙苗出售到贵州、云南、广东等地方 , 年产值达百万元 。
石蛙学名棘胸蛙 , 又称石鳞、石鸡 , 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 。 野生石蛙生活在深山老林 , 喜欢栖息在石头缝里 , 对环境和水质要求近乎苛刻 , 养殖难度很大 。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省份 , 三明地区有20多年的石蛙养殖史 , 早期的石蛙养殖户根据石蛙的生活习性 , 模仿石蛙的生活环境建立养殖池 , 但成功的不多 , 大都没有形成规模 。 “主要是蛙卵的孵化和变态两个技术难点一直得不到突破 , 导致市场上蛙苗不足 。 ”基地专门负责养殖技术的李玉长说 。
李玉长今年39岁 , 是一位资深的养殖户 , 曾养殖黄粉虫达到了年产十万公斤的产量 , 李玉长从2004年开始尝试养殖石蛙 。 根据石蛙的生活习性 , 李玉长将猪圈改造成适合石蛙生活的环境 , 引入山泉水 , 摆上石头 , 种上石蛙喜欢的石菖蒲 , 经过一年多的养殖 , 效果并不理想 。 孵化和变态的存活率始终不能提高 , 数量提不上去 , 就无法规模化养殖 。 李玉长不断试验 , 对池子进行了不下10次的改造 , 直到2018年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养殖方式 。
技术突破
“首先保证的就是水源 。 ”李玉长说 , 水中的氨、氮、PH值、含氧量都必须达标 , 否则会影响蛙卵的孵化和变态 , 所以 , 养殖场大都选择便于引山涧水的地方 。
石蛙是变温动物 , 每年惊蛰的第一声雷响起 , 石蛙就结束冬眠开始活动 。 “但也不是不变的规律 , 主要还是看气温 。 ”李玉长说 , 今年上半年气温偏低 , 石蛙到了清明节前后才开始活动 。 气温达到20℃左右 , 石蛙就会开始产卵 。 人工养殖石蛙密度大 , 为了保证孵化率 , 必须要捞卵 , 放到专门的孵化池孵化 。 石蛙会将卵产在泡沫板上 , 蛙多了 , 后产卵的母蛙会把之前的卵踢掉 , 经过这么一扰动 , 卵就孵化不出来了 。 “捞卵也是个技术活 , 石蛙卵很脆弱 , 动作要尽量小 , 而且同一窝卵不可分开 。 ”之前养殖无法扩大规模 , 蛙卵的孵化率低是主要原因 。
孵化50—70天后 , 蝌蚪就会变态 , 从鳃呼吸变成肺呼吸 。 “这也是死亡率高的一个阶段 。 ”石蛙变态后如果不能及时上岸 , 就会溺死在水里 , 所以池子设置要合理 。 蛙池建成12平方米大小的方格 , 种蛙池更大 , 全部用水泥抹面 , 底部倾斜 , 放水后得有一块地面露出水面 , 水面上放黑色泡沫板 , 白天 , 石蛙就躲在泡沫板下 。
- 中国顶级“蛙王“:100米潜泳只吸3口气,国际泳联被他逼得修改规则
- 云上禾谷|生态粮油还会是未来粮油行业的发展趋势吗?
- 中国农业大学邵阳生态绿色农业教授 工作站落户洞口县
- 德龙集团携手好农场 以社会化生态农业的新理念发展双村事业
- “迪庆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专题丨李启雷回答记者提问
- 血糖|中医名家郭生白,独创“生态同步疗法”,对治疗慢性病有重大突破
- 浙江湖州:生态化改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 玉米梗巧做饲料生态鸡走俏市场
- 凤桥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 习水:稻莲套作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