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大地,铺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二 )


产业振兴开新路激活乡村主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一环 。 每一条乡村振兴之路背后 , 都有区域特色产业作支撑 。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宝来莱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 总经理訾明升告诉采访人员:“我们有机肥厂一期建成了以后 , 经过几年经营 , 仅去年老百姓分红就达到137万元 , 而二期建设 , 就是为了提高产能 , 加大对老百姓的受益面 。 ”
果洛州久治县的牦牛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近年来 , 为不断拓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 夯实产业基础 , 产业链的延伸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
在久治县天空牧场有机肥二期施工现场 , 工人们正在建设新的厂房 , 建成后有机肥产能将突破年产1万吨大关 。
同样作为牦牛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久治县奶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加工牦牛奶6000余吨 , 有效带动久治县22个合作社群众增收 。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久治县围绕牦牛产业累计投入9300余万元 , 按照生产、屠宰、加工、流通 , 分环节推进做强牦牛产业链条 ,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果洛州久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才昂杰告诉采访人员:“我们在发展牦牛产业的前提下 , 对相关项目进行了重点安排 , 对原有项目进行巩固提升 , 新增产业项目进行布局 ,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 , 加强了主要产业 , 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 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实的基础 。 ”
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 青海省全面构建县有产业园区、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帮扶体系 , 持续推进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和282个帮扶车间建设 , 同时 , 共培育92家省级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96家示范性家庭农牧场 , 推动青南地区3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提升改造 , 培育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 农牧区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 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优势也在不断提高 。
扮靓乡村新颜值护航乡村振兴路
乡村全面振兴 , 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 , 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 , 无论是主干道 , 还是街角巷尾 ,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 , 一边是龙鳞白杨、林地等自然景观 , 一边是依地形而建、错落有致的房屋和红砖镂空的文化围墙 , 让人们强烈感受到这个村庄的休闲区和生活区规划合理科学 ,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充满了新农村的魅力 。
“过去垃圾靠风刮 , 污水靠蒸发 , 家里现代化 , 屋外脏乱差 。 现在垃圾有人清 , 污水有了‘家’ , 厕所也城市化了 。 ”说起村里的变化 , 村民们喜笑颜开 。
逐渐变好的乡村面貌让旅游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 白杨沟村借助卓尔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的东风 , 采取产业化经营形式 , 开设农家院、农家宾馆12家 ,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
白杨沟村的华丽转身 , 正是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
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 , 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 乡风文明焕发新貌 ,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 乡村建设的大力投入 , 让青海省的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 ,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97.5%的行政村 , 58%以上村庄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 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的村庄分别占91.7%、12% , 20万户农牧民危旧房得到改造 , 农牧区260.6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