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元节 上元节灯会


上元节是什么意思上元夜是元夜,也叫元宵节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为满日,即望日,象征团圆与美满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民间的重大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元宵节节日食俗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 。
上元节百度百科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北京上元灯会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
上元节是什么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三元”之说,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上元节即元宵节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上元节,欢迎大家阅读 。
一、上元节的介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
二、道家“三元”: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介绍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
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三元”之说,这说法来源于道教 。道家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即所谓的“三元” 。
上元节即元宵节,至今仍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已成为全国性的的习俗并广受人们欢迎 。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祭先祖,放河灯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对我国很多地方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 。
这两个节日,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千年的文化中传承下来 。然而,和中元节、上元节并列的下元节,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
下元节来源于水官解厄的说法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传说在这一天,水官会为人间解除水厄之灾 。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变,下元节的习俗逐渐变为修斋设醮,祭祀祖先,祈愿神灵,和中元节倒有相似之处,但更多时候,下元节是被人们所遗忘的,以致于现在的下元节几乎不为人所知 。
三、上元节有什么习俗?
上元节的习俗很多,如花灯寄寓、元宵赏灯诗、元宵吟灯联、元宵猜灯谜,另外还有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
上元节是什么节 上元节是什么节
正月十五道家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道家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苏东坡著名的寒食帖就是记载那天)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传统说法有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会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因为惧厉的心理和千年传统,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遵循承袭了“三元节”风俗 。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 。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所以称正月十五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元宵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来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七月半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融,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农历七月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
农历十月十五,是汉民族传统古老的“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道教中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民国以后,此俗渐废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
根据道教传统,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三官大帝又被分别对应于尧、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王 。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上元节和中元节与下元节一起,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节日的范式不仅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人类对这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 。
什么是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
1、元宵节的形成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
2、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3、三元的含义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
上元节 是什么节日啊?上元节是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资料拓展: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什么是上元节 上元节灯会】关于上元节和上元节灯会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