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以物明志是什么意思

“读书明志”,这“志”指的是什么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以物明志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志趣志向,也可以往深了说是理念和信仰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以物明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 。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 。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 。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 。诸葛亮自不例外 。《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 。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 。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什么意思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其他的就同上……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貌 。《老子》中有句,“淡兮其若海 。”泊,也是恬静之意 。《双书·司马相如传》有句:“泊乎无为 。”何为“淡泊”呢?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 。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这是误解,淡泊不是消极,有人在感情游戏中颇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这同样是误解,冷漠不等于淡泊 。雄心万丈而壮志难酬,于是标榜“淡泊”,这是颓唐者的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却号称“淡泊”,这是低能儿的自我安慰 。淡泊是一种境界 。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 。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 。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