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 儿童古代怎么称呼


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为“襁褓”,2-3岁为“孩提”,儿时儿童为“总角”、“垂髫”,男孩儿8岁为“龄年”、10周岁以下为“黄口”10岁女孩为“髻年” 。
汉语词语,qiǎngbǎo,亦创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襁指承受婴儿用的宽带网络,褓指包囊新生儿的棉被;襁褓又被称为作襁褓巾、襁褓被或是襁褓户外睡袋 。古时候特指1周岁以下小孩,如今为此喻指未满周岁的新生儿 。
幼儿阶段·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是中国古代对人年纪称呼指儿童始知哈哈大笑尚在襁褓中 。本词中“提”的本意是“把握住小孩子两腋把它往上抱住”这个姿势 。“帮衬”等向其衍生词 。
孩,并不是之后小孩之义,反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文言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咳之声 。提,就是指能够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
【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 儿童古代怎么称呼】就是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时候儿童头上当然松驰的短发) 。语出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