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什么样的人怕当官【当官人的手相】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官?
那要看当样的官 。
一、当为人民服务的官:
要能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看事物 。一切都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出发 。
大公无私 。廉洁奉公,坚持原则 。
能够唯才是举用人唯贤 。亲贤臣而远小人 。
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能祸福趋避之的气魄,不畏艰险,不畏强权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坚决和贪官污吏集团做殊死的搏斗 。
置生死荣辱于不顾坚持原则,坚持法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一心为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为公平、公正、正义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绝不同流合污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为人民可以赴汤蹈火 。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无保留,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 。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
二、为人民币服务的官:
要有钱、有权、有势力,后台硬 。
结党营私,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
善于人际关系,善于交际 。
能够牺牲小利套取大利 。
清正廉洁不离口,贪污受贿不离手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打压欺骗 。
精通官场厚黑学,精通官场潜规则 。
对上级了如指掌,对下级严密监督 。
形象工程搞得轰轰烈烈,群众疾苦也假装关心 。
唯才是举为私而谋 。
善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
高举反腐大旗排斥异己打击报复 。
要有容人雅量善于利用他人 。
笑里藏刀,口蜜腹剑 。置政敌于死地 。
拉帮结派提拔心腹于高层 。
善于政治联姻,善于政治交易 。长袖善舞 。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思考应对廉政之策懂得钻法律空子 。
善于兵法 。懂得人前是人背后是鬼 。
广结善缘,留好后路 。
紧言慎行,装疯卖傻,假痴不癫 。
善于偷梁换柱,欺上瞒下 。
善于观察,择木而栖,别站错队 。
升官不自傲,降级不慌乱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
高度做事低调做人 。
溜须拍马行贿上级不遗余力 。
注重群众体察下情 。慷国家之慨,为自己谋民心 。
对上推心置腹,对下真心实意 。
为人民币服务也不忘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币服务之余为人民服务 。
吸取其他贪官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巧妙的贪污 。
注意家庭亲朋好友同事关系 。往往大厦倾覆就在他们 。
注意小节,酒后慎言 。不要无事生非 。
切忌仗势欺人、狗仗人势 。否则天怨人怒死无葬身之地 。
信奉神灵平衡心灵 。这样坏事干多了也不觉得自责 。
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忌无法无天 。
不做出头鸟 。不冒泡 。

唐代什么样的人怕当官
自古以来,人有一种欲壑难以填平,这就是官欲 。做梦都想当官利竞争的必然结果,几乎很少有人说“我不想当官”,也几乎很少见给官就跑的人 。这也许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时时在影响着每一代人 。然而,也不能说人人都是官迷心窍,唐代就有这么一帮给官不要的文人,我们权且称之为“厌官族” 。
唐代的文人壁垒分明,一种人是削尖头往官场钻,为了一席之地有的在科举考场呆上几十年,有的则是敬献诗文几百篇借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则是托熟人、找亲戚曲线推荐 。“厌官族”则恰恰相反,他们视官位如瘟神,唯避之而不及,他们不想当官就像牛不想喝水,如果强摁角硬让它喝,它就会不高兴,而他们脱身官场的方法更是让人难以想像 。
假装有病是唐代“厌官族”脱身官位常用的借口,史书中一般用“辞疾不就”形容之,才子王绩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举孝廉高第,得到一个秘书正字的官位,可他有些不乐意,说自己有病,不能当 。别人以为位子不好,又给他一个扬州六合县丞的位子,他仍然称病,趁夜色划着小船偷偷逃脱了 。
听说当官,就翻墙跑,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过分,可的确有人这样干过,这个人就是才子崔信明 。他的弟弟在窦建德手下当差,窦建德为了吸引人才,命令其弟劝说信明,许诺有好位子留着,崔信明一听说要当官,不顾生命危险,匆忙翻越城墙,逃到太行山深处躲了起来 。
“厌官族”中的少数人,胆子较大,他们不想当官时,羞于装病,懒得找借口,干脆充耳不闻,这样的事诗人卢浩然做得出来 。开元初,卢浩然的博学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玄宗惜才,想把他弄到身边,便放下架子准备好礼物派人送去,把来意说个明白,可送礼送了好多次,卢浩然就是不咬牙印,玄宗很生气,不得不下诏书招纳之 。卢浩然不敢抗旨,来到东都洛阳,玄宗连忙摆上酒席招待,谈话中,说给一个谏议大夫的位子,问他干不干?浩然坚定地说,不干 。玄宗不但没生气,反而下诏放归还山 。
送礼送官也不想干的还有与韩愈同时代的才子卢仝,这个人家境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邻居的僧人看到后都可怜,给他送一些米下锅 。朝廷听说他有清介之节,便两次派人送礼邀请,想让他当谏议大夫,他最终没有答应 。这个人的下场很悲惨,奸人嫁祸于他,杀他时,是在他的光头脑壳后面钉了个钉子而死,很多人相信,这和他的儿子有关,因为他儿子名叫“添丁” 。
众多文人中,像骆宾王之类不想当官不辞而别的有之,像才子闫防之类被伯乐极力推荐而不屈有之,像陆羽之类溜之大吉的有之 。还有一位更牛的,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才华,至于当不当官,这不是要害,才子施肩吾就是这样,元和十五年卢储榜进士第后,他在答谢礼部陈侍郎时留下诗句:“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还没有等任命状下来,这个人就打道回家了 。
古代的很多文人是很想亲自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的,这对他们的仕途十分有利,即使见不到皇帝,也想方设法地托人向皇帝捎去自己的诗作,以便皇帝欣赏后弄个一官半职 。而孟浩然却是另类,四十岁那一年他游京师,张九龄、王维等名士邀请他到秘书省谈论风雅,这是纪律所不允许的 。这时,唐玄宗突然临幸,弄得孟浩然相当紧张,一急之下,他吓得藏到床底下 。王维不敢隐瞒,向玄宗说了实话,玄宗不但没有处分这帮名士,反而高兴地说,我正想见这个人呢 。孟浩然从床下爬出来,玄宗问是不是献诗?浩然说我没有带 。随后即兴吟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一听感慨地说,你不想当官,怎么能说我嫌弃你呢,你可不要诬赖我哟 。之后下令,放还南山 。
“厌官族”脱身的趣事不胜枚举,而唐代出现这一情况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从时间上看,盛唐前后的厌官族群体较大,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更是屈出不穷,越往后不愿当官的就越少,到晚唐时,几乎看不到辞官才子的身影 。从职位上看,辞官者中县丞之类的小官多于京师大官,看来如果安排得满意,唐代才子也是不轻易说不的,如果都赋于他们厌官之名是不合适的,因为很多人是披着辞官的外衣,其实是另有所求的 。从辞官的形式看,唐代的才子多保留古代文人的斯文遗风,直接抗命的少,假装有事的多 。当然,在唐代才子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厌官族”群体,这就是喜欢隐居深山、逃避社会的人们 。
分析唐代“厌官族”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文人的性格 。恃才傲骨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格,很多文人对自己的才学相当自信,他们感觉有多少学问就应该当多大的官,如果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他们就会辞官 。从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非常讨厌当官,其实这是在通过辞官表现一种不满或积累仕途的筹码 。另外,放浪形骸、游荡江湖的确是当时文人中流行的时尚之风,很多人跟风而动,迷恋江湖,对官位相对不感兴趣 。
二是家庭的生计 。开元时期之所以大量出现“厌官族”,这与当时普遍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无关系 。当时,当官不当官,衣食无忧,即使自己手里没有银子,依然可以从朋友处得到帮助,文人之间经常周济酒钱,就是明显的例子 。很多文人至少基本生活可以满足,他们不必在官场中劳骨伤神来捞油水,而在诗坛上吟诗唱和则是一件愉悦的事,所以一部分文人把官位看得很淡 。而到唐朝衰落过程中,“厌官族”群体日渐变小,这令人想到了才子们要靠当官挣钱来养家糊口 。
三是时局的动荡 。动荡时期很多高官蠢蠢欲动,欲割天下,而要想独占一方的首要条件,就是手头要有人才,网络人才是各方的首要任务 。此时,一些文人是有政治头脑的,忠君思想暗示他们绝对不能与贼同舞,所以很多文人在时局动荡时闻官色变,不愿高就 。而一些政治敏感不强的文人,则往往误入贼船,气节难保,李白就是这样 。安禄山闹事后,永王李璘欲割金陵,听说李白就在庐山,便邀请参与幕府,李白弄不清永王的真实意图,就胡里胡涂地就上了贼船,结果当了俘虏,而另一群所谓的“厌官族”,则争相逃避,结果明哲保身 。
四是官场的黑暗 。唐代官场五花八门,武则天时期的严酷统治,玄宗时期的杨氏当道,不同时期的官宦小人参政,让一些文人在勾心斗角中看到了官场的险恶 。历史现实证明,很多文人在唐代政坛上多为芸花一现,真正修成正果的为数并不多 。其中很多人下场很是悲惨,不是流放边疆,就是杀头坐牢,这让一部分看破红尘的才子们在官位面前畏惧不前,隐居深山、远离官位成了一些文人逃避现实的最佳选择 。
总之,唐代出现“厌官族”现象是一个历史真实,其背景是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可以称道的,倒是唐代“厌官族”们的傲骨和风度,这相对各个朝代有些文人一看有五斗米就折腰,一看到官帽就腿软来说,似乎是一种无言的鞭挞 。
雍正的小马仔李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是个文盲吗?
小时候我喜欢看《李卫当官》这部电视剧,在那时也确实是大江南北 。徐峥饰演地李卫非常讨喜,他那种急公好义地性格,做事的邪性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然而影视作品毕竟是影视作品,历史上真实的李卫虽然也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
李卫康熙二十六年出生在江苏丰县的一户富裕人家,虽然不是地主老财,但是没有电视剧里面那样的贫苦 。不过在读书方面描写的是真实的,斗大个字不认识几个,但是身体强壮,热爱习武 。要是考科举入仕途那时肯定不可能的了,也不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在康熙面前随便乱吹一通就混了个七品知县 。
在清朝时期,有一种制度“捐官”,也就是买官 。李卫就用钱填补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空缺 。按照大多数买官人的心里,坐上官位肯定是要找机会捞钱,把之前的入场费用挣回来啊,可是李卫没有,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 。虽然说康熙后期的官场贪污腐败,但是李卫的努力还是被人看见了,两年后就升任户部郎中正五品,也是在这一年他结识了他的贵人——雍亲王胤禛 。
那时正值九子夺嫡时期,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李卫不畏强权,处理了一个王爷强征钱粮的事件,这件事情被胤禛大为赏识,李卫被纳入了胤禛的政治集团 。
胤禛即位之后,李卫很快升任布政使,相当于一个省的常务副省长,分管全省财政赋税和盐务,这可是一个肥缺,相当于坐在了金山上 。清朝大不多在这个位置上的官员,无一个不腐败的,从这可见雍正对李卫的信赖和器重 。在任上恪尽职守,打击私盐贩子,堵住了偷税漏税的口子,稳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也为后来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奠定了基础 。
之后李卫可谓是平步青云,升任浙江巡抚,成为主管一省的大员 。最后提拔为浙江总督,成为一名封疆大了 。李卫这个例子可谓是明清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在那个看重出生的年代,一个白丁,10年间做到总督的职位,这个升迁速度实属罕见 。
李卫在浙江为官期间,为官清明,令行禁止 。雍正推行新政,改革吏治,在东南沿海推行“摊丁入亩”,虽然遇到了重重阻碍,但是李卫还是强势地执行下去 。雍正知道后大为赞赏,下诏褒奖李卫:“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
李卫曾任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在清朝总督当中位置最高),在位期间依然是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上书弹劾雍正重臣鄂尔泰的弟弟徇私枉法,雍正没有怀疑直接罢免鄂尔齐 。虽然之后有很多官员在雍正面前重伤李卫,但是雍正依然相信他 。真正地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唐代什么样的人怕当官【当官人的手相】】李卫其实是幸运的,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卫虽然为人正直清廉,刚正不阿,但是他做事离经叛道,邪性,不畏强权的性格得罪了太多的人 。如果不是遇到雍正这样伯乐明君,有可能永远就在那个犄角旮旯里面待着,不可能有之后封疆大吏的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