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肥胖也归脑子管 减肥要头脑风暴

肥胖的三个关键阶段
主持人:俗话说,三岁定八十 。人们常拿它来形容性格、行为和气质 。记得杜教授在《家庭医生》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身高,也是三岁定八十》,请问,肥胖也是三岁定八十吗?
杜敏联教授:为什么肥胖孩子50%会变成肥胖的成人,这就是脂肪细胞的问题 。人的脂肪细胞发育有三个阶段,胎儿期、两岁内和青春期 。这三个阶段是脂肪细胞的生长期,这里指的是脂肪细胞数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储存脂肪仓库的数量 。如已长了100个脂肪细胞,以后就不会减少,就像已经建了一个仓库,亦即细胞可以存放更多脂肪 。在这个基础上,吃得多就容易胖 。如果青春期瘦的人,以后胖的机会少一点 。
主持人:说肥胖是吃出来的,是指一个人吃得多,活动得少,消耗得少,营养过剩,自然就发胖 。胖子是吃出来的,小胖子是喂出来的 。大约95%的胖子属于单纯性肥胖 。饮食过量,好吃高脂肪食物和甜食,有些人还喜欢吃“夜宵”,就容易成为胖子 。
杜敏联教授:70年代初,国际医学界就在呼吁:冠心病、糖尿病要从儿童开始预防,儿童胖的原因和儿童营养不良一样,为什么吃得多,为什么吃得少,都是大家对营养知识的错误认识引起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是福气,认为孩子瘦就不好 。
何志谦教授:中国寿星公的形象就是大肚子的嘛,这就是一种错误的传统观念 。
杜敏联教授:营养概念的错误,是造成很多胖孩子的原因 。很多妈妈高兴地告诉我:“我的孩子挺能吃呢!一顿能吃半只鸡 。"不少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吃炸鸡、牛排等,看到孩子吃得又多又快,家长的心是甜滋滋的 。
吃出来的胖子
读者小雪(广州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女,15岁,身高162厘米,体重80公斤):我小时候可瘦了,像只猴子,吃得少睡得少,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进食习惯 。于是我外婆来到我家,专职对我进行喂养 。她每天给我做三顿丰富的正餐,还加上可口的午点和夜宵 。可能因为外婆的精心喂养,不久我就胃口大开,变成了一只“馋猫”,超过2小时不吃东西就馋得慌,对任何食物来者不拒,只要有东西吃就高兴 。不久我就开始胖起来,妈妈高兴极了,爸爸也直赞外婆劳苦功高,外婆则说:“能吃能睡都是福 。”我当然是乐呵呵的 。我越吃越胖,直到胖得不成样子了,现在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 。妈妈说我发胖不是吃胖的,是懒胖的 。因为我不爱劳动,做完作业就坐在电视机前,直到睡觉 。
(小雪同学直率的发言引起了全场的活跃气氛,大家纷纷向她问长问短,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缩食减肥、增加活动量的建议,认为小雪的发言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年儿童发胖的一个缩影 。)
何志谦教授:那是生活模式改变了 。10年前,20年前,可以看到孩子在街上踢球,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活动空间少得可怜,孩子没有地方活动,只好坐在家里看电视 。活动量少了,即使现在的孩子吃东西并不多,也会因消耗减少而发胖 。我们要从宏观上控制人口的寿命,就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素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宏观地纠正人们在健康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树立一种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正确的思维引导下,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才能普遍提高 。
于国中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整形外科):关于生活模式的改变,我认为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改变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在某个村庄,一天,父亲和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父亲牵着牛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着,把牛拉的大便捡起来 。半路上,儿子看见路边有一条鱼,于是很高兴地捡起来,回家后交给母亲煮来吃 。饭后,父亲对儿子说:你以为我没见到这条鱼吗?我见到了,可是我不捡它 。因为得了这条鱼后,我反而要损失更多的米饭 。你看,这顿饭大家都吃得比以前多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口感好的食物,可以促进人的食欲,使人的进食量增多 。以前定量供应的时候,肉类、粮食、副食品都是按国家定量供应的 。改革开放后,副食品丰富起来,胖人多了,所以说,肥胖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
【吃出来的肥胖也归脑子管 减肥要头脑风暴】张振弘教授(本刊专家组成员):脑子也管肥胖 。人体内有一个管理食欲的中枢,位于丘脑处 。人与人之所以在食欲上有差异,除了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外,主要由中枢兴奋性所决定 。兴奋性高,进食多,易致胖,反之则不易发胖 。
每一个人的体重相对不变,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进食多少的影响 。这就是所谓“定点理论",这个定点由他本身的遗传所决定 。按形态与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两大类,即白色与褐色脂肪组织 。人体内的脂肪大部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贮能组织,可以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 。另有一小部分脂肪组织呈浅褐色,它的含量仅占人体全部重量的0.5%~5%,其含量实在没有优势 。但它却以“星火燎原”之势,与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激素等共同参与到人体贮能、供能与产热系统,调节人体能源的利用与体温,从而在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天平上,成为一枚举足轻重的砝码 。当寒冷、活动、进食等因素作用于人体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褐色脂肪细胞的活动能力(活性)增加,热量随之增加 。褐色脂肪细胞产热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种特殊蛋白质,而这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到神经、内分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有些肥胖病人吃得并不多,活动量也不小,但依然“体壮膘肥”,即使用尽办法减肥,体重也有增无减,煞是令人苦恼 。其实这种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类人的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产热的“转移泵”运转慢了,也就是说,这种人好像处于一种亚冬眠的低能耗状态,能量消耗少,人也瘦不了 。
胃是可以撑大的
陈为宪副主任:肥胖与否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如果家长认为肥胖是美,就很难减下去 。从小孩起,1岁到4岁,家长如果不适当加以指导,小孩吃得多就长得胖,家长还大加赞许,孩子就会在这种不适当的鼓励下多吃东西而长成胖墩 。
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吃多了,胃也撑大了,越大越吃,越吃越大,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随之胃分泌的酶也增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也增加,造成消化液、消化酶的水平很高,使这个人习惯于多吃,如果再不运动,就容易长胖 。过去的观点,吃得好就是身体好 。现在医学认为,吃得好并不等于身体好 。要使所有家庭对肥胖的害处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控制饮食并进行教育 。
施梦娟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医疗门诊部心理科):陈教授谈到胃撑大了,可能会变为贪食症,我看过一个病人,就是因为减肥患了贪食症 。一个女大学生,其实人并不胖,她却一定要减肥 。从开始的不吃东西变为后来猛吃东西,自己想控制都控制不了,早餐吃了8个包子,实际上她不想吃了,吃得胃都胀痛了,她还要吃下去,最后得了个贪食症 。吃完后再呕吐,后来又患上了忧郁症 。这是减肥引起的心理障碍 。
读者冯来彬(广州市某服务公司经理,男,35岁,身高170厘米,体重90公斤)说:我肥胖是这两年的事,过去的10年里无论我怎样努力,工作或生意都搞不上去,那时候虽然我吃得不少,但就是不长肉,可能是太操心的缘故 。两年前我的生意有了转机,可说是风调雨顺,我的心情好了,再没有烦恼和危机感了,这时,身体也胖起来了 。我觉得“心宽体胖”这句话有道理 。一个人心情不好,有吃有穿也胖不起来 。
主持人:刚才施医生说得很对,这位经理所说的经历也证实,胖与瘦不但与饮食有关,而且也与情绪有关 。根据本刊作者史久华编审,所提供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材料,该大学曾进行一次“半饥饿实验” 。36名被试者,每顿只吃半饱,170天后不但体重下降,而且大多数变得态度淡漠,精神抑郁,厌于社交,容易激动,有人甚至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被叫做“半饥饿性精神神经症” 。临床发现某些肥胖症者,是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饥饿”心理状态者 。俗话说“心宽体胖”,可见人们早已注意到影响胖瘦的心理因素了 。
张振弘教授:你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疾病或手术后发生肥胖,转学、调换工作后肥胖,结婚、分娩、闭经后肥胖,亲人亡故、远离家庭、失恋后肥胖,辍学、处分、失意后肥胖,戒烟、禁酒后肥胖,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这时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想法消除上述不良情绪,往往会采取过量摄食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据此,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于无意识地过量摄食而肥胖 。心理因素致肥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体热量的摄取和消耗而起作用的 。
“啤酒肚”的由来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爱喝啤酒,每顿必喝,晚上在酒吧喝得更多 。这些人中间有不少人偏于肥胖或十分肥胖,因此,他们戏称自己突起的肚皮为“啤酒肚” 。是否喝啤酒会令人发胖?是否因为啤酒里有小麦的成分令人发胖?
何志谦教授:1克脂肪产生9个卡路里,1克酒精产生7个卡路里 。现在国人喝酒很厉害,要知道酒精产生的卡路里不可以转变为脂肪,而碳水化合物(肉、五谷、蔬菜、水果)则可以转变为脂肪 。
读者黄为雄(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居民):啤酒的酒精含量很低,为什么喝啤酒的人却容易发胖呢?
何志谦教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三几个人一起喝啤酒,一个晚上下来,喝完的空酒瓶就满一大筐 。因为饮酒量太大了,由酒精产生的卡路里(热量)在体内也多了,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已经够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变为脂肪 。比如蛋白质、糖、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就会自动转变为脂肪 。而且啤酒中还含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也产生多量热能,所以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 。因此,喝啤酒的人比不喝啤酒的人,多了一份额外的能量 。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