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八字命理学的基本原理





            八字命理学的基本原理(三)
【三 八字命理学的基本原理】     ? 干支学说和六十甲子?
   一:地支的由来
 我们古代的中国没有工业,是以农立国,所以一切的发明可以说都是跟农业有联系,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莫不是取耕种五谷的时期和耕种必须了解的气候天象 。

    1):四季,月圆缺一次是一个月,月亮经三次圆缺,气候就变换了,例如舂天气候温暖,经过三个月,气候转热,变为夏天,又经三个月,气候转凉,变为秋天,再经三个月,气候转冷,变为冬天,古人把这四大段气候取名为四季,以暖季为春,以热季为夏,以凉季为秋,寒季为冬,看了前面的划分,可以知道;三个月为一季,四季为一年 。
    2):地支由来形成的原理
 古人长期观察阴阳、五行、四季、节气的变化,找出十二个可以代表地上万物在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字,命名为地支,从地上的各种现象来分门别类 。
子:为冬至一阳生,十一月阳气动,万物受影
       响而有了生机,好像小孩刚刚出生,也
       像种子  在土中初育,所以取“子”为地
       支之首,代十一月 。
丑:象征刚出生小孩子的小手扭动,也象征植
        物种子在土里发芽往上扭动,去掉左边
        的手,只取丑,以“丑”代表十二月 。
寅:正月阳气上升,发芽的种子往上长,顶一
        层土仍未冒出地面,寅为田中作物在往
        上长,尚未顶掉上面宝盖之象 。故以“寅”
        代表正月 。
卯:发牙的种子冒出地面,卯谐音冒,为种子
      冲破地面打开了门,故以“卯”代表二月 。
辰:为振、为伸,打雷下雨带给万物挀奋,植
      物继续往上伸长长高,以“辰”代表三月 。
巳:四月阳气最旺盛,万物到此时都已经成
      长,先贤把已经的“已”往左上方补的缺口
      补上,以代表阳生于子终于巳,意味着:
     夏至一阴生,阳已到终点,阴从此生 。故以
      巳代表四月 。
午:午从忤变化而来,忤者逆、反、冲的意思
      ,阳极阴生之时,有阴逆阳,子冲午的意
       思,故以“午”代表五月 。
未:未从味,指水果在此时成熟的味道鲜美,
       又未的字象为木重复其枝叶,指树木已经
       老了之意 。故以“未”代表六月 。
 申:申从“身”演变而来,指农作物、水果,在  
        此时皆已成身,都已经成熟,可以收
          成了 。故以申代表七月 。
酉:古文:八月黍可为酎洒,所以酉从酒来
      ,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
        入 。故以酉代表八月 。
戍:意为消灭,指农作物,水果,如不收成
       到此时会腐烂消失在土中,故以戍代表九 月 。
亥:亥从荄而来,十月盛阴感阳,万物之荄皆
      动,暗孕于内荄根也,五行木生于亥亥  
     中藏甲木,故亥代表十月 。
地支的发明不仅用来纪年记月份,同时也同来纪时辰,而且非常的相配,这是因为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数目相等的关系 。


          二:天干的由来形成原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这十个字,代表地支透出在外,可以明确用眼睛看到的事象 。
     天在上面,外表可见之意,干是树的主杆,相反的,地支指在下面和内涵不易为人所见之意 。
  要了解天干的由来,必须先知道在地支所藏的天干 。
子藏癸水,丑藏癸水、辛金、已土 。寅藏戊土、丙火、甲木等等 。见下表:

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十二地支和十二节气,由节气地支所代表的专旺五行透出在外,就是十天干 。
     三:六十甲子
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六十甲子,传说:约在四千六百年前,当时的黄帝命令大撓氏所创,根据《通鉴外纪》记载:帝命大撓氏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始作甲子——

   创建天干之初,是用来记载演算年和日,而地支则是用来记载演算月与时,后来因为天干纪年,十年后出现重复,而天干纪日也一样,一个月会出现三个相同天干的日子,虽然地支纪月和时比较不怕重复,但也跟着天干重复,结果还是产生混淆,造成不便 。因此就把第一个天干配第一个地支,共得六十组,合天干地支为一柱,从甲子到癸亥刚好六十柱,后人简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



待续:




转载须知:请发邮件至1781142996@qq.com或联系微信Qiu_8816获取授权,转载时须在文首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鸿瑞堂八字命理馆(ID:chiux2027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丨Qiu晨曦



温馨提示:
如有关于个人命理分析、运势预测、事业运程、婚姻感情运、桃花运、八字合婚可以咨询鸿瑞堂八字命理馆专业命理老师,私人微信: Qiu_8816或1781142996(有偿服务,请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