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从“去医院锻炼”到“不能总去医院锻炼” 专家热议体医融合新变化( 二 )


“希望将竞技体育科学成果运用到对全民健身的研究上 , 把运动队的好模式和方法转移到大众的普通健康服务 。 ”郭建军表示 , 10多年间 , 像广安门医院这样的“体医融合”临床合作基地已经扩大到十几个 , 涉及的方向也越来越多 , 包括心血管、骨关节、能量代谢、青少年脊柱侧弯、近视等 , “保证安全、有效果 , 这是医生对我们的基本诉求 , 合作下来 , 医生对我们产生了信任 , 会更主动地去了解体育 , 除了理论指导外 , 我们的运动治疗师也获得很多临床实习的经验 。 ”
可新的问题伴随成效一同出现 。 郭建军以某三甲医院心脏病患者参与康复运动的数据为例表示 , “依从性较低 , 能坚持参与一年的人不到20% 。 ”场地不足、运动体验不佳是重要原因 , 他坦言 , 在医院内试点 , 通常只能在会议室、楼梯间、病房楼道带领患者运动 , “当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且对运动有了更高要求 , 不能吵到其他患者、活动受限、项目选择少的弊端就愈发凸显 。 ”
体医融合初期 , 患者“去医院锻炼”是个新鲜事 , 但当融合变得更加深入时 , “不能让患者总在医院锻炼”就成了当务之急 。 “独自在家用跑步机跑步和跟一群人跳广场舞 , 体验感是不同的 。 ”郭建军表示 , 体医融合中体育人的作用 , 除了更深入、具象地展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 还得提升参与者的运动体验 , 例如 , 近年的实践中 , 不少患者自发组建了健康运动俱乐部 , 身心都有收获 。
“健康不是一个割裂的概念 , 它像一个木桶 , 任何一块短板的出现都会影响‘健康’的程度 , 因此 , 体育作为一种能全面促进健康的手段 , 更需要和各个临床科室相结合 , 才能综合运用 , 为大众开出更具针对性的、科学的运动处方 。 ”郭建军表示 , 但运动的危险性也不可忽视 , 因此 , 让患者的康复运动从医院转至运动场 , 前提是体育专业人士要经过医学规范化培训、服务对象要经过医学评估后再运动、运动强度及监控强度要符合医学操作规范 , 同时还要跟医院紧密合作 , 让医生来评价运动的效果 。
此外 , 为应对体医融合的新趋势 , 首都体育学院建立了科学运动与主动健康研究中心 , “是我国第一个在专业体育馆基础上建设的主动健康和运动康复基地 , 准备培养能够融合体育学、医学、工程学等知识的高端融合型人才 。 ”郭建军表示 , 更令人欣喜的是 , 近年 ,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运动与健康”类课程 , 体医正在加速融合 。
钟南山也着重提及了急需体医融合人才的问题 , “经过体育培训的医学人和经过医学培训的体育人” , 然后在长期融合中 , 总结经验并发展为理论 , 使得它为人们长期保持健康而服务 , 毕竟 , “医学和体育都强调实践 ,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可靠的” 。
本报北京6月5日电
责任编辑:曹竞张蕾
【近视|从“去医院锻炼”到“不能总去医院锻炼” 专家热议体医融合新变化】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