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戚夫人看来,吕后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封侯拜相玉器

在戚夫人看来,吕后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多少人义愤填膺的唾骂她居然敢与吕后争权夺势,结果被做成人彘也是罪有应得死辜,这场面颇似“大房替天行道当街暴打小三,看客袖手旁观纷纷叫好喝彩” 。
吕后能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吕后是刘邦的明媒正娶的妻子,而戚夫人不过是个妾侍,即便受宠也最多是贵妾,吕后的地位高于戚夫人,而戚夫人却起了僭越之心 。
2、吕氏有功于汉朝,吕氏一族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开国之后论功行赏,吕氏一门封侯拜相,根基日益稳固,而戚夫人虽然家族也跟随刘邦,但不如吕氏远矣 。
3、吕后与刘邦同甘共苦,理应享有优先的继承权,而戚夫人的夺嫡之心,失了道义,也跳不出以色侍人的小格局 。
以上三点的确没错,不论从道义还是实力,戚夫人实在没有资格和吕后叫板,失败理所当然,但是,失败之后,吕后的处理手段却是将人性之恶放大到了极致 。
戚夫人最后是被做成人彘的:砍手砍脚,剃光头发,剜眼、毒哑、熏聋 。
古往今来,前朝后宫,要比凄惨,莫如戚夫人 。
难怪惠帝看到以后,惊骇万分道:“这不是人所做的事情 。我作为太后的儿子,终究不能治理天下 。”
吕后的报复,几乎可以用变态来形容了 。这样的疯狂大概是压抑了数十年的结果,她解脱不得,所以在刘邦死后变本加厉的付诸于戚夫人身上 。
这样的恶,远远超过狠毒的范畴,几千年以后,种种酷刑皆已废除的今日,居然有不少人为吕后的残暴摇旗呐喊,助威喝彩,实在令人费解 。
写到这里,大概有读者要骂“好一朵白莲花”了,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
阴丽华陪着刘秀同甘共苦,郭圣通仗着娘家实力雄厚出来摘桃子,后来阴丽华苦尽甘来,对昔日的情敌+政敌郭圣通却是百般宽厚恩遇 。
这是化敌为友的结局 。阴丽华得了贤后的名声,流芳后世 。
陈阿娇嫉妒卫子夫得宠,甚至出手绑架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最后陈阿娇被贬长门宫,卫子夫上位,风光无两,陈阿娇自然病逝 。
这是手下留情的结局 。卫子夫权倾天下,死后还被后人怜惜 。
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斗的你死我活,最后女皇胜出,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打入冷宫,不久被三尺白绫赐死 。
这是成王败寇的结局 。武则天登基称帝,那过往的一后一妃渐渐被人遗忘,不少后人提及,还要说她俩仗着家族势力不将皇家放在眼中,难怪结局凄惨 。
但不论哪一种结局,都不如戚夫人一般受苦,人死不过头点地,吕后却要她生不如死,行尸走肉!
平心而论,戚夫人固然有夺嫡之心,但从未占到实质上的便宜 。
直到刘邦死,吕后还是正妻,刘盈还是太子,至于后宫争风吃醋,说句不好听的,宫里的女人还有不在这上头受委屈的么?
吕后经历的,其实与后世许多的寂寞宫妃一样,一个喜新厌旧的薄情夫君,一个岌岌可危的软弱太子 。
但唯有她,出手最为狠辣 。
这,便是吕后之恶,也是她一生洗不脱的污点 。
不论她之前与戚夫人的交锋里多么的受尽委屈,都不该如此残酷 。
大概正是因为吕后之恶吓破了刘家人的胆子,所以他们在刘邦死后,清算吕家子弟之时,才不留半分情面 。
有这样的兽行在前,谁敢让吕氏东山再起呢?

官居一品手游云手机多开工具有谁在用?评价下产品怎么样?
一般手游辅助工具我都是直接去百分网上下载的,上面有很多,用起来很方便 。
李广难封的原因真的是运气不佳吗?其自身有什么问题呢?
飞将军李广,一生所经战阵数十场,历经艰辛,出生入死,劳苦功高郁郁不得志,未能封侯拜相 。就连汉文帝也是不禁感叹,“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此话一经传出,就成了李广生不逢时的定锤音 。历朝历代同样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愫,为李广抛家舍业征战四方最终未达成心愿而扼腕连连,借以表达自身所遇到的同样境况,愤慨权臣当道,自身怀才不遇,无用武之地 。李广怒而自杀的命运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感叹之下,由生不逢时成为了怀才不遇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仍在不断被人感叹 。
就这样,李广自身的原因,也一点点的被掩盖起来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我们尝试挖掘一下李广自身存在的不足,也算是找一面镜子,避免怀才不遇再次降临 。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中,李广所经历的种种历历在目 。在少年时代便居住在汉匈交界处,善骑射 。呐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 。
李广最为关键的性格弱势却也就在这里 。
固持己见,不肯变通
这并不是说他在治军上有什么问题,而是他在战术战法上不知因地制宜 。
卫青虽然是由外戚进入仕途,甫一入伍即官拜车骑将军,这其中的确有偏爱的成分,可在进剿匈奴时,卫青却是运用汉族步兵对阵匈奴骑兵的两种传统战法之一的兵车对抗 。在《文献通考·兵考十》的记载中,这种兵车战法也并非是以往一车乘三人,一负责赶车,一负责持弓射箭,一负责持戟剑对抗近骑 。而是以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曰:兵车也),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以小部分军队吸引匈奴,然后利用架设好的阵营以及弓强箭利的优势,以较小的代价杀伤匈奴 。
反观李广,一成不变的倚仗本身天生的两大优势,骑与射 。司马迁在李广的传记之中也一再夸耀李广的这些优势,如受到惊吓之后,一箭射石虎,箭簇没入巨石之中,李广的箭术精准、备战之心、膂力过人等刻画的清晰明白,让人惊为天人 。再比如元光五年(前130年),受命跟随第一次出征的车骑将军卫青征讨匈奴 。四路万人大军,公孙敖损失七千人马,公孙贺一无所获,卫青斩首数百,独独李广全军覆没,被人生擒 。却因骑术精湛,夺得马匹,手持弓箭对抗数百追兵,依然生还,不得不承认李广的确有过人之处 。
然而,他的固执,使得他的作战方式一成不变 。戎马半生几近半个世纪,也从未生出丝毫改变的打算 。在他自杀前两年即元狩二年(前121年),这一年是李广最为雄武的一年,以一人之力独抗匈奴四万大军 。
此战是李广与匈奴之间的一场遭遇战,刚一碰面双方即展开对射,李广军顿时死伤过半,只剩下近两千人,且被围困起来 。李广为提升士气,命三子李敢率数十骑以短兵突入敌阵,斩杀一通,全身而退,军心因此稳定下来 。而后李广以六十岁高龄,持巨弩在原地连射数人,威震四万匈奴骑兵,紧接着李广命余下部属张弓搭箭引而不发环视匈奴,匈奴遂不敢进击 。
此战中,他应该非常清楚短兵相接不是匈奴所擅长,但他依然不改以骑射定输赢的初衷,坚持使用弓箭来作为杀伤匈奴的作战方法,这和之前数十年相比没什么大区别,他的这套战法已然被匈奴了解的相当清楚,可谓是烂熟于胸 。这才有了李敢等数十人冲入敌阵进行奇袭进而大获成功 。李广一直都在坚持,甚至深信他的战法定能克敌制胜 。
至于最后李广的脱身,还是得益于迷路的张骞,神奇的赶到李广的身边,使得匈奴误以为又中了李广等人的埋伏,不问来敌有多少,自行脱离战场了事 。这与李广他所坚信的战法丝毫没有关系 。
当然,李广身上还有其他的弊病,如荣辱心过强,不通人情世故等等 。宋朝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备论》中,对此有评论 。
故智无所运其筹,勇无所奋其气,则勇怯一也;才无所骋其能,辩无所展其说,则顽慧均也 。……青虬赤螭,不能无云而飞 。故和璧之在荆山,隋珠之潜重川,非遇其人,焉有连城之价,照车之名乎!
【在戚夫人看来,吕后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封侯拜相玉器】虽然他描述的是李广这支千里马没有遇到他的伯乐 。折射出的却是李广虽遇到了伯乐,却因为不讨伯乐的信任而被置于脑后,使得老将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征,成为他自杀的一柄利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