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释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释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
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 。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 。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 。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 。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 。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 。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 。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 。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 。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 。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 。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平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 。
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 。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 。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 。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 。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 。”) 。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
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 。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 。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 。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百度汉语:藐姑射,读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为神话中的山名 。和郦波老师的读音有所不同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 。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

全文释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与友人畅游西湖,小酌尚景,同时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写出了这首名作 。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东坡先生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而是更钟情于烟雨迷蒙的湖光山色 。此时此刻,诗人仿佛看见了绝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是如何将佳人之美与西湖之美结合起来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全文释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 。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 。“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 。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 。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 。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 。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 。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 。“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 。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 。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 。她非常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 。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 。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
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 。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 。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 。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 。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
美人如画,画如美人 。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 。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 。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
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89年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 。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那是非常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 。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 。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
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 。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
【全文释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什么】回看这首小诗,既饱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真可以称得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 。苏轼本人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