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提出内容详解 四化两型是哪四化哪两型


战略提出内容详解 四化两型是哪四化哪两型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四化两型
收入
20000亿元
粮食总产
600亿
四化两型编辑
湖南省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 。
“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
目录
1战略提出2内容详解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战略提出
编辑

战略提出内容详解 四化两型是哪四化哪两型

文章插图

四化两型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快经济转变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
内容详解
编辑
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 。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市场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0% 。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 。认真实施“9+3”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产业整合型并购重组,重点实施“四千工程”,培育壮大机械、有色等10个千亿产业;形成华菱集团、五矿有色等10个千亿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岳阳石油化工等10个千亿产业集群;建设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10个千亿产业园区 。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在发展环境、财政支持、融资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为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 。
3、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 。力争到2015年,全省大中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关键领域,实施省部战略合作,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 。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融合 。突出核心技术原始创新,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创建国家创新科技园区 。
新型城镇化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1、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按照“布局集中、功能紧凑、发展集约、生态友好、合理分工”的要求,加强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加速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着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提高经济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提质扩容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扶持发展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和边贸城镇,突出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全国“百强县”,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的精品小城镇 。
2、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加快城镇住宅建设,建立住房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房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系,加大普通商品房供给力度,加快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力度,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 。
3、统筹城乡发展 。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和协调,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籍限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
农业现代化
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加强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建设,主要依靠复种扩面、技术推广、改良土壤、机械作业、良种良法、防灾保产等手段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重点改造提升水稻、畜禽、水果、茶叶、油料、蔬菜、水产、棉麻、竹木、中药材等10大支柱产业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期货+订单”的经营模式 。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加快建立农村保险体系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生态农产品生产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 。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围绕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路子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城乡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就业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 。
4、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强乡村布局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全省乡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以乡村布局规划为依据,采取鼓励政策措施,推动农村新建改建住房按乡村布局规划进行 。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探索“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办法,逐步实行城乡垃圾集中处理 。引导乡村工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集中治污 。着力解决乡村饮水困难,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的水 。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
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我省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 。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推动、国际化运作的思路,扶持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 。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网络经济、消费类终端、新型显示器件等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突出加强与IT大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知名电子企业来湘合作发展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三网融合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业,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 。打造全国一流的移动电子商务核心平台,建设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基地两大园区,努力实现技术、商业模式、社会协作机制三大创新 。
2、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宽带传输网,提高宽带接入网的覆盖率 。加快推进村村通宽带工程,努力提高乡(镇)村互联网接入能力 。积极发展下一代网络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湖南超算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 。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试验与应用创新基地、物联网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下一代互联网设备与软件研发试验基地,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 。
3、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强长株潭和1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装备制造等11个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 。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 。加强节能减排的信息产品研发 。到2015年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由目前的0.4提高到0.7 。
4、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 。加快推进“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等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平台 。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以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内容,打造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平台,实施农村信息化管理“零公里”基础建设等10大农村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 。加快建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政府网上办公、无纸化会议和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 。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和社区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 。
资源节约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
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
资源节约型主体 。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 。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
资源节约型制度 。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
资源节约型体制 。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
资源节约型机制 。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资源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资源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资源探测管理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和资源节约调控系统 。其中,资源探测管理系统是对我国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信号、价格信号、供给信号、需求信号、运输信号和环境污染信号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资源节约调控系统是由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组成的,能调节和减少资源使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
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体系 。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
环境友好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了上层建筑 。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 。因此,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 。这里的绿色政治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 。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 。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环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
【战略提出内容详解 四化两型是哪四化哪两型】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先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 。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应 。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 。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