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简介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什么


木偶戏简介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什么

文章插图

傀儡戏称木偶戏又名提线木偶,因有许多线儿提着木偶活动进行表演,被坊间称为“吊戏”,还被冠名为“吊戏菩萨” 。木偶戏是我国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戏曲艺术,发源于春秋时期,兴于汉代 。据业内人士介绍,提线木偶从晋朝开始流传,相传当年有北方草原民族入侵中原,皇帝亲自率兵出征,结果被敌军围困长达十八年 。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放松战后的焦虑心情,在战事不吃紧时,官兵们制作了一种草人,人为操作进行歌舞表演 。后来敌军败退,草人唱戏的当作习俗保留了下来,传到了民间 。人们将它作为祈求丰收,保佑平安,驱邪避凶的活动,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习俗在民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我们这在很早以前就有木偶戏,是牛桥莞草池村周添兴创办的木偶戏紫鸿班(当地也称老七班) 。他带班在四乡和邻县进行提线木偶演出,深受大家喜爱 。现在我们这木偶戏的木偶道具,很多都是他的传承之物,年代之久远,堪称民间艺术之文物 。木偶戏中有两个木偶“喜神”,一文一武,花衣赤脚,貌似孩童装扮,是当年老七班所传承 。“喜神”是木偶戏的木偶灵魂,这两尊木偶备受业内敬崇 。每个木偶内部分为头、身、双手和双脚四部分;外部有披肩、髯口、头盔和武器等;在表演时,按不同角色需要可适当换披穿衣物 。每个木偶身上装有吊线,一些有七根线,一些有十四根线,分别分布于身、手、肘、掌、背、脚、后脑、后背、腰部、前胸等处,这是为了在表演时,方便操控木偶能做出各种舞台动作 。
图片
我们这的木偶戏有丰富的演出剧目和古老的声腔 。起初只唱弋阳腔,后经改进唱秦腔和老拔子;在保留古老自然的弋阳腔、皮黄戏原生特征的同时,又吸收了饶河调、信河调和民间的小曲小调,其中还包括了山歌、莲花落、花鼓调等 。随着曲调的逐步完善,满足了不同群体人们的不同欣赏需求 。木偶戏的表演很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木偶戏的表演方式分三种,连台戏、整本戏和花杂戏 。连台戏是主演大戏为主,主演传记;如《封神榜》、《西游记》等著作 。整本戏以演辨忠明奸、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 。花杂戏短小精炼,以唱民间小调小曲,烘托出搞笑、诙谐而有趣的舞台效果为主 。
木偶戏一般都在喜庆的节日上演出,以前的人们把“吊戏菩萨”当作神灵,祈求保佑平安,风调雨顺 。村里请木偶戏班来表演,乡亲们会提前搭建一座草台(简易木台) 。这是专门的木偶舞台,有遮蔽操控艺人,分隔观、演区的功能,台高两米,宽三米,长三米,台前是木偶的表演区,台后设有遮挡操作者的帷幕,台面按正规戏台标准设置生将、入相的进、入场门 。木偶戏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是表演者边唱边操控木偶表演所展示的舞台效果 。操控者双手提线,不但使木偶的嘴、鼻皆能上下翕动,还能做挺胸动作 。由于木偶设计巧妙、灵活,操作者能使木偶做出各种动作 。如:拎壶倒茶、端杯喝酒、拿笔写字、弯弓射箭、跪拜磕头、种地除草、拉网捕鱼等等 。木偶戏继承了南戏传统,与戏班一样敬奉戏神“老郎先师”,供奉的牌位上写“杭州风光院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之位”,有所不同的是牌位两边立有金、银俩木偶小姐 。
图片
【木偶戏简介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什么】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这的木偶戏不仅在本地乡村逢年过节有请戏班表演,还过州越府去进行演出,甚至出省表演也是有的 。木偶戏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文化,能操作好复杂而繁多的木偶线条,学习者需下一番苦功 。从事这门技艺的都是农民,他们没进过学堂不识字,在学习时只靠师父手把手教,口口相传,学习者只能死记硬背 。由于提线木偶是操控者通过许多丝线操纵木偶,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 。能细腻、柔软、能巧妙地舒展提线木偶,是最适宜模仿人的行为方式,故而要耐心和完整的再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动作、形态和神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木偶戏逐渐消逝、淡忘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我县对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加大了保护力度,作为地标性文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