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现实意义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这句话出自《论语》可谓家喻户晓,当然,人们习惯性的忘掉了后面半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连起来就很正能量了 。意思是说,三个人中,必然有一个人能做你“师父\”,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要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其实,人类也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之中,才得以进步发展到今天 。
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因每个人生长环境不同,阅历不同,对于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
因此,三人行,其中必定有我所学习的人!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
答案来源于网络,希望有所帮助 。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 。全句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别人的言谈举止,学识品德,总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别人好的地方要学习,别人不足之处,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现实意义吗?

文章插图
人的双眼除非照镜子,否则是看不见自己脸的,所以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光盯着别人的缺点,而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 。这就如有句歇后语说的那样:“老鸹落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
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也会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观察一个人,应该先看他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就会对照出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自己 。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碰到老妇人时的表现,对照出自己的渺小 。无论是学识、社会地位鲁迅和车夫比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鲁迅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车夫的优点,而且非常崇敬,需仰视才见 。而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通过车夫这面镜子活生生显明出来 。
人看到别人的过错,往往会以自己为参照物,这就是一种高傲自大的表现 。
当你嘲笑别人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如别人了,因为这暴露出你思想的浅薄,你仅仅是用己所长比别人之短而已,或者你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自以为是罢了 。
如果你年长几岁你也许会经历到,正是昔日你看不起的人,今天却站在高处,跑到你的前面 。不是命运害了你,而是你的思想害了自己 。你的高傲预示你已经停滞不前,或者正在走下坡路 。
所以,真正成熟的人、真正有思想有修养的人,是不会看不起任何人的 。他们总能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不具备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完善,品德也愈加高尚 。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 。
有这样一句箴言,与君共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现实意义吗?】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