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端砚
诞生时间
唐代初期
地位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特点
石质细腻,起墨快,发墨好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审批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4年第160号
批准时间
2004年10月29日
诞生地
广东肇庆市
所产地
广东省肇庆市
端砚编辑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2]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1]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 。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
目录
1产品特点2产地环境3历史渊源
4生产情况5产品荣誉6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质量技术要求专用标志使用
产品特点
编辑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端砚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 。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
产地环境
编辑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 。[3]端砚石的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 。在地球演化史上,4亿年前,肇庆这个位置是一条沿东北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广州一带为古陆,当时的大海在广西方向,海水从西部进入肇庆地区 。肇庆位于古陆与半岛之间的海陆交替处,两侧的古陆为沉积提供了物源 。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水带到滨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沉积堆积成层,较轻的漂浮物被水水解后停留在潮坪较低洼的湖区,缓慢沉降,最后沉积成层 。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 。
出产端砚石的砚坑,主要分布在肇庆城郊端溪一带故端溪泛指为端砚产区 。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所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停采,新中国成立以来,仍在开采的砚坑还有10多个 。主要分布在:
一、端溪东侧,斧柯西麓 。
端砚石主要石材产地分布在肇庆西江羚羊峡两岸,北岭山等地一带,东歪沙浦,西达小湘,南沿崇隆,北据北岭,开采的砚坑星罗棋布,制砚之石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分布在羚羊峡南岸,端溪东侧斧柯西麓一带是砚坑岩最集中而且石质也是最好的地方,计有老坑(水岩)坑仔岩、麻于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芭蕉岩、古塔岩等 。这些坑岩的石质比较好,制出来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与欣赏都很有价值 。
二、西江北岸,羚山南麓 。
与斧柯山隔河相望的羚羊峡北岸羚山南麓,也有几个砚岩:自线岩、二格青、有冻岩等,所产的砚石为中低档砚石,由于石质不够好及数量少,现已很少开采 。
三、北岭一带 。
西江北岸,七星岩背后的北岭山小湘至鼎湖一带,砚坑有宋坑(将军坑)、盘古坑、陈坑、伍坑、竹篙岭坑、北岭梅花坑,有位于小湘的蒲田坑,位于鼎湖的蕉园坑等 。
四、桃溪、沙浦 。
分布在斧柯山东部的砚坑有沙浦诸坑,计有典水梅花坑、绿端岩、苏坑、有冻岩等,因为沙浦砚石中有的跟老坑、麻子坑、坑仔”等砚石相似,为避混淆,统称为斧柯东石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七星岩
历史渊源
编辑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白线岩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始开采端溪石 。初唐时的砚坑称为龙岩 。
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武则天以刻有“明合璧,五星联珠”图纹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 。狄仁杰受赏赐后得知采砚石工的艰辛劳动,便上奏请武后下旨减去贡品数目 。
宋代,位于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的宋坑开坑取石 。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苏易简将斧柯山坑仔岩之石分为水中石(下岩)、山半石(中岩)、山绝顶石(上岩)三种,说“山绝顶者尤润”,就是说下岩石比不上上岩石,并认为将军山(今北岭盘古坑,又名宋坑)之石不及斧柯山 。
宋元符三年(1100年),兴起贡砚 。
宋治平年间(1064年—1076年),坑仔岩开坑采石,并开始往水下发展(米芾《砚史》言:“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 。”神宗时襄阳人魏泰《东轩笔录》载:端溪砚“岩石取于水底 。”)
宋元符三年(1100年),途经端州的苏轼,看到端州采砚石工“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场面 。
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砚坑除斧柯、将军坑外,新增加有茶园,即今羚羊峡北梅花坑、绿端坑、蕉园坑、锦云坑(郑樵《通志》载,宋代此处有茶园44所,瑶人居住)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砚坑增加了黄步石,又称黄坑,在宋崇水(周去非《岭外代答》记) 。
明代,开始派太监监督开坑封坑,新开砚坑八个(宋公坑、宣德岩、水岩、朝天岩、古塔岩、屏风背、飞鼠岩、阿婆坑) 。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太监宋某始开宋公坑,在北岭宋坑(盘古坑)之西 。
明永乐年间,重开水岩西洞 。
明宣德六年(1431年),知府王罃始开宣德岩(有石刻记载) 。同年,刘铭、栗友、玉英、玉罃等奉诏重开水岩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清初端石雕云龙纹抄手砚
明成化年间,重开水岩 。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李敬再开水岩 。由该年七月十七日开坑,至次年正月二十八日封坑,历时六个多月(有石刻记载) 。其后即厉行封禁,“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比窃盗论”(高兆《端溪砚石考》) 。水岩遂成为皇家专用之坑 。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监李凤以“钦差督理珠池内官监”职衔到端州开坑采办端砚(万历三十四年闭坑,烂柯山水岩外有题字记此事) 。
明崇祯五年(1632年),水岩解禁大规模开采(始于两广总督熊文灿,中经永历两广总督丁魁楚,永历元年罢守禁,干脆不派人守坑,并经过清初平南王尚之信,至康熙二十六年(1667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开坑七次) 。
清康熙年间,朝天岩开坑取石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侯官人高兆作《端溪砚石考》,分水岩为正洞、东洞与西洞,统名为老坑,而以坑仔岩另开坑为新坑 。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景日昣开坑 。
清雍正三年(1725年),开坑 。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吴绳年重开水岩 。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杨景素重开水岩 。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麻子坑开坑取石 。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坑 。
清嘉庆元年(1796年),知府广玉重开水岩大西洞,新辟水岩小西洞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云龙九九》砚
清嘉庆六年(1801年),杨有源开坑 。
清道光八年(1828年),陈诠开坑 。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古塔岩之西开有庙尾坑(以该坑北有砚坑庙得名) 。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洪水决堤,两广总督卢坤准乡民之请,开水岩老坑,以所得为赈灾经费,不作贡品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卢坤开坑 。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再开水岩老坑(包括小西洞),原定采出石料分作十二股,官得三股,以作贡品 。后有人谓开坑有伤风水、围基、纤路,申请封禁 。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乘坐火轮巡视羚羊峡、砚坑及沿江堤围,裁定“不当封禁” 。并且重新规定,开坑所得,官府充贡品之三成全行裁免 。全部所得绅商各半 。绅得之半,拨充端溪书院经费 。各官不得私受一砚,胥吏不得需索分文,并刻石为告示 。承包商何昆玉,即出银2000两,作为端溪书院经费 。自此,端砚作为贡品的历史宣布结束 。
清代,所开砚坑尚有拱蓬、洞仔、软石洚岩、硬石洚岩、打木棉蕉岩、青点岩、菱角肉岩、龙尾青岩、砂皮洞、文殊坑(以上在羚羊峡南),龙爪岩、七捻根岩、朝敬岩、白线岩(以上在羚羊峡北),塘窦岩、蟾蜍岩(以上在北岭) 。还有苏坑等,在今沙埔 。始开具体年代不详 。
生产情况
编辑
建国初期端砚的生产只是处于零星的家庭手工业式的生产 。50年代后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端砚艺人归队,恢复端砚生产 。自1958年开始,有两个端砚生产厂(社),一个是以下黄岗白石村为中心的白石端砚厂(后又改为市郊区端砚厂),另一个在市区的“文教社”,后改为肇庆市工艺厂 。年产量只有几百方端砚,产值只有三几万元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至1962年 。
1962年在政府支持下,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名坑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水岩(老坑)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 。继水岩之后于1978年又重新开采坑仔岩砚石 。至此,端砚名坑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
国家实行由主管部门统一开采砚石,并注意不断改善砚坑的工作条件 。坑内隧道加宽加高,坑道和工作面都安装了电灯照明,只要启动开关,洞内的积水便可通过管道排出洞外 。搬运石屑和采出的砚石,可用斗车从洞内运送到洞外 。过去那种“千夫汲水”,“篝火下缒”的落后生产技术已一去不复返了 。
工业主要部门及外贸部门对端砚生产及销售都很重视,端砚的产量、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962—1966年,肇庆市郊区端砚厂(含黄岗白石端砚厂)及市工艺厂年产量500—1000方,产值5—10万元 。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端砚
1966—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端砚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其时端砚产量、产值都下降到最低点 。
1972年是端砚恢复正常生产的一年,端砚产量约为1800方,产值约25万元;1973年产量约1200方,产值约35万元(以上郊区占70%) 。1974—1975年产量3000—5000方,年产值50—60万元(郊区占50%以上);1976年约为10000方,产值约100万元(郊区占50%) 。
1977年—1979年,年随着开放改革的到来,端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年产量接近70000方,产值300多万元(生产厂家亦大增,除市工艺厂、郊区端砚厂外,在市郊下黄岗、白石、宾日、蓝塘等村以及高要金渡、水边等地都纷纷成立多种形式的端砚厂) 。1980年—1984年市工艺厂一分为三,成立端溪名砚厂,市郊区及高要县大大小小的端砚厂近百家,生产(含采砚石艺人)人员近千人 。产量15万—25万方,产值1300—1500万元(其中端溪名砚厂只占136.33万元),销售约1300万元 。
1985年—1987年,端砚产量20—30万件,产值1300—1500万,销售1200—1300万元 。几年来都反映出供过于求现象(其中端溪名砚厂产值1985年123.25万元,1986年130.22万元,1987年145.20万元) 。
1987年以前,端砚由国家经贸部授权广东省进出口公司经营 。1986—1987年间,端砚为国家年创汇170万美元 。
1987年以后,以私人承包为主的端砚厂家发展很快,生产数量不断上升,冲击了原来供求相对稳定的市场 。
截至2015年,肇庆市端砚产业从业人员已发展到上万人,年产值超3亿元 。
产品荣誉
编辑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
2005年,《星光耀南粤砚》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
2007年,《明月照端州砚》荣获深圳文博会金奖 。
2008年,《华夏风韵砚》、《龙迎奥运砚》被北京奥组委选定为贵宾礼品砚,被国家奥运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
2010年,《清明上河图砚》荣获端砚艺术博览会金奖 。
2011年,《气壮山河砚》荣获深圳文博会金奖 。
2013年,《代代封侯砚》在深圳文博会上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
2014年,《鱼乐升平砚》荣获“第三届广东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
2014年,《三友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金奖等 。
2015年,《望子成龙砚》在深圳国际文博被评为金奖 。
2016年,《端城美景砚》在深圳国际文博被评为金奖 。
地理标志
编辑
地域保护范围
端砚原产地域范围以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给予“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肇府报[2003] 1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广东省肇庆现辖行政区域 。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产品特点环境历史渊源 端砚产自哪里

文章插图

端砚
取用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郊羚羊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按加工技术规范雕刻而成具有磨墨功能或者观赏性的砚台 。
1.按颜色分:紫端砚和绿端砚 。
2.按外形分:分规格端砚和异形端砚二类 。
3.根据岩石名称分:含铁水云母页岩(老坑)、泥质岩(老坑)、含铁质页岩(坑仔岩)、含粉砂泥岩(麻子坑)、含粉砂泥质页岩(蕉园)、含粉砂泥质页岩(梅花坑) 。
4.按质量等级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二级又分为1级和2级 。
(二)原料
1.水云母石(占60%) 。
2.端砚石含有Fe2O3、FeO 。
3.端砚石还含有少量石英颗粒,大部分粒径在0.01毫米 。
(三)端砚特性 。
1.具有发墨不损毫、呵气成摩等实用性;具有纹路细密、软硬适度、宜于雕刻等工艺性;具有色彩柔和、可紫可绿、石品花纹丰富等观赏性 。
2.体重而轻、质刚而柔 。嫩而不滑,柔而多姿 。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
专用标志使用
在端砚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