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等是如何划分,中国历史上怎么划分人的三六九等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三六九等是如何划分,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 。这也许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来源吧 。

三六九等是如何划分,中国历史上怎么划分人的三六九等

文章插图
—元朝“三教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
也有说人分十等,意思是人分贵贱 。过去的说法是: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看衣服区分是百姓还是官员,百姓穿的是布衣,官员穿的是丝绸,官员看他们身上的图案分是几品官
人分三六九等,分别是什么,知道的告诉一下三六九等分为(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 。
扩展资料:
三六九等,一般来说就是对世间乃至宇宙万物的类别及级别进行区分、归属 。狭义是指对人所拥有的物质、思想、职业等的层次高低进行区分 。
成语典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我这一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三六九等了 。”
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 。这也许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来源吧 。
早有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归入其《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 。在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 。这也许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来源吧 。—元朝“三教九流”: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
古代后宫的三六九等是怎样划分的古代后宫等级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 。妾皆称夫人 。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皇后称号 。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 。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 。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 。但也有个别例外 。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 。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 。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 。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 。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位视三公 。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位视九卿 。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爵视千石以下 。
3、 南北朝 ]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
(1)南朝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 。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 。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 。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 。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 。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
太子妾:良娣、保林 。
陈沿袭梁制 。
(4)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 。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 。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 。比三公 。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 。比三卿 。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 。比六卿 。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 。比从三品 。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 。比正四品 。
散号:才人、采女 。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 。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 。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
北周史料不详 。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 。有:
嫔三员 。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
世妇九员 。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
女御三十八员 。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 。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
尚仪,掌礼仪教学 。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
尚服,掌服章宝藏 。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
尚食,掌进膳先尝 。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
尚寝,掌帷帐床褥 。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
尚工,掌营造百役 。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 。正一品 。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 。正二品 。
婕妤,十二员 。正三品 。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 。正七品 。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 。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 。六尚十人,从五品 。司二十八人,从六品 。典二十八人,从七品 。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正一品 。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二品 。
婕妤九人,正三品 。
美人九人,正四品 。
才人九人,正五品 。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 。正一品 。
芳仪六人 。正二品 。
美人四人 。为正三品 。
才人七人 。为正四品 。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正五品 。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 。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
元史料不详 。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
一司为:宫正 。掌管戒令责罚 。
品级皆为正六品 。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 。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 。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
皇后,居中宫 。
皇贵妃,一名 。
贵妃,二名 。
妃,四名 。
嫔,六名 。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
【三六九等是如何划分,中国历史上怎么划分人的三六九等】查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九嫔”等设置,追根溯源,原来出自周礼 。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 。…”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 。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 。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 。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 。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 。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 。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 。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 这种东东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实行过 。从有关史书记载看,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不过而已 。但秦汉后,历朝历代纷纷巧立各种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拢 。其名堂之多之杂,初识之人总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我西老头认识浅陋,况且来自大秦,难免瞎子摸象,仅能窥其一斑,但求粗观其概貌尔 。(以下不论及太后、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现任”后妃范围内,外命妇也不讨论) 二、秦汉时期的后妃制度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 。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 。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 。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 。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魏晋时期的后妃制度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时期的后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 。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 。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 。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 。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 。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 。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 。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 。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 。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 。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 。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 。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时期的后妃制度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 。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 。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 。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 。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 。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 。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 。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 。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 。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后妃制度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 。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 。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 。九嫔同 。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 。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 。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 。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 。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 。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 。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 。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 。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