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出了古代春节的三个重要习俗——喝屠苏,放鞭炮,换桃符 。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这是古人大年初一清晨的动作三连,千年来一直都是如此 。但是诗人却把如此普通的三件事仅用四句28个字,就巧妙地安排在一首诗里,并写得诗意盎然,朗朗上口,充满喜庆,不得不点个大大的赞 。原诗如下: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春风送暖入屠苏 。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诗中涉及的这三个春节风俗,都跟驱邪有关,可被称为驱邪三件套 。这三个风俗中,对我们现代人说来,只有屠苏酒比较陌生 。
在古代,大年初一全家都要饮这个屠苏酒,就如过年饺子一样,是必须的 。饮用屠苏草酒,据说可以驱邪避瘟疫,还有求得长寿的功能 。
屠苏酒,又名岁酒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后由“药王”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 。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 。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 。在《红楼梦》第53回文中也有反映 。
古人饮屠苏酒,方法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意在祝贺小孩又增长了一岁 。
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饮了?
我想科学昌明的结果之一就是,让过去必不可少的习俗,都成为可有可无 。喝了千年,人们才注意到也没有见到什么实际效果 。
放爆竹,是为了驱逐一个叫“年”的怪物,为了赶走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制造噪音,造成人身伤害,引发火灾,这个有百害无一例的行为,通过逐年的扩大禁放范围,在2019年彻底禁绝了,应该说是大快人心 。
当然,古人另一个驱邪神器——贴对联,在民间已经息听尊便了,爱贴不贴 。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喝屠苏,放鞭炮,换桃符,都跟驱邪有关,在大年初一,成为人们的招牌动作,坚持了2000年 。
但是人们应该知道,邪都是从人心里长出来的,靠外在的东西驱除,往往靠不住,不如从内在下功夫,努力修正自己的内心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的小诗,诗人通过描绘新春气象,表达除旧更新的政治理想 。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文章插图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被提任为宰相后,积极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 。熙宁七年,新法推行达到了高潮,新春来临,家家户户窗红纸绿,人人欢天喜地,作者顿觉踌躇满志,欣然写下了这首诗 。
“爆竹声中一岁除”,起句先声夺人,首句表明昨夜除夕已过,今朝元旦光临,人们点燃一挂挂爆竹,热热闹闹地辞别旧岁,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 。诗的发端,忌平庸,贵突兀,方引人人胜 。此诗以春雷骤起般的爆竹声开篇,颇有先声夺人、非同凡响之势 。回溯唐代以前,每逢节日或喜庆,是用火烧竹竿爆裂出响声,以为能驱吓山魈魔怪,故称爆竹 。而到了王安石生活的宋代,才有了以多层纸张卷火药,与现代产品差不多的爆竹,又称炮仗、鞭炮 。
“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的早晨春风没有丝毫寒意,竟是暖烘烘的,人们从芳醇浓烈的屠苏酒中,品尝到了春暖融融 。诗人极力写春风之暖,其实也是诗人心中的春意盎然的体现 。“屠苏”,是指用阔叶屠苏草浸制的酒 。据《荆楚岁时记》所记古时风俗:正月初一,家人以先幼后长之序,共饮屠苏酒 。
“春风送暖入屠苏”,使人仿佛目睹亲人团聚时,杯觥交错、欢笑祝福的动人场面 。句中一个“入”字,乃画龙点睛之笔 。芬芳的春风与宜人的暖意都溶入酒中了,那酒该是多么醇美温馨;不消说饮,又怎能不开怀痛饮!用此“入”字之妙,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炼字功夫的高明 。
“千门万户瞳瞳日”,第三句中的“瞳瞳”,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的灼亮光照 。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沐浴在新年头一天的灿烂朝晖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美景 。句中省略了“照”“映”、“晒”之类的动词,阳光与尘世不分主词宾词,浑然交融,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此句是承转句,承接二两句兴高采烈的氛围,自然转人尾句理性的感悟和总结 。
尾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全诗的主旨和精华所在 。所谓“新桃”、“旧符”,实际是指新的和旧的“桃符” 。《说郛》记古时风俗:元日造桃木板悬于门旁,上写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之字,以压邪消灾,便是桃符 。这种带有神话迷信色彩的桃符,后来嬗变成了春联和门画,一直盛行到今天,当然表现内容已大不同了 。
诗人抓住元日画面上的一个醒目细节———桃符,进行了特写 。桃符是春节时家家在一块专制的桃木板上刻的符咒,据说挂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灾 。诗的末句把言事推向明理,喻比新的必然代替旧的,写出了诗人对新法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 。四句平平常常的白描,把爆竹的声响、春风的暖意、屠苏的香醇、晓日的彤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元日特有的生活情趣 。寥寥28个字,却表现得有声有色,有景有物,有虚有实,有情有理 。由于景物的典型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此诗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 。应该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物风情,实质是在咏时事,是有所寓意和寄托的 。
《元日》诗欢呼“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与他矢志改革、推行新法毫无联系,那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新桃”,又何尝不隐喻着卓有成效、利国利民的新法呢!尤其是句首一个“总”字,有“从来”、“一向”、“无一例外”之意,既强调了大千世界新旧更替的规律性,又带有一种严正的批驳口吻,更加大了坚决以新法“换”掉旧规陋法的力度 。
“诗言志” 。可以肯定,《元日》诗充分寄托着王安石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之宏图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