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古玩界曾经就闹出过一个笑话暴毙王,说是贩卖文物的一个团伙拿着“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的瓷器招摇撞骗,界内回应道,如果这个都能骗到钱,那么玩友的下限也太低了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的时期,朱棣的庙号乃是“太宗”,直到嘉靖时期,朱棣庙号才更为“成祖”,所以嘉靖以前带有“成祖”的款都是侮辱玩友智商的 。那么嘉靖帝为何要给朱棣更改年号呢?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在位二十二年,死后上庙号为“太宗”,大明的皇位也是从朱棣开始小宗夺嫡一脉传承 。到了嘉靖帝朱厚熜时,又是一次小宗夺嫡 。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无嗣继位,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明孝宗)也没给他留下个亲兄弟,所以按照《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年纪最长的堂弟,就成为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小宗夺嫡自古就是一个敏感话题,朱棣曾拼命地寻找建文下落,宋太宗也曾在立储的时候与大臣、宗室拼命斗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小宗夺嫡有些“得位不正”(但不违背宗法) 。虽然朱厚熜被选立皇嗣时年仅十四,但他确实算的上明朝最善权谋的皇帝之一,在还未正式继位前,他就着眼解决小宗夺嫡这个敏感的事情,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大礼仪之争”大体意思就是朱厚熜得认哪个爹为亲爹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这样他才能算是皇嗣继位 。而朱厚熜真正的亲爹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个朱祐杬也就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总不能让兴献王“绝后”吧,大臣们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再让益王次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为嗣 。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杨廷和剧照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朱厚熜这时候肯定不乐意了,是你们让我当皇帝的,又不是我自己个想来抢皇位的(据说杨廷和为保首辅之位,才拥立朱厚熜这个年轻的皇帝) 。这个时候不谈条件,以后恐怕就再难认自己的亲爹了 。往深了说,这些大臣明摆着针对“小宗入继大宗”的问题,这时候后认了小宗的卑微,以后朝堂上可不就全看大臣脸色了?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所以朱厚熜在入京前就开始“拨乱反正”了,也就是这个“大礼仪之争” 。朱厚熜的原则就是亲爹只有兴献王一个,皇位传承乃是“继统不继嗣”,按照宗法他就是大统继承人,没必要再认个爹 。当时也有大臣迎合新帝的,如吏部员外郎方献夫顺势提出“继统不继嗣” 。另一个原则就是奉迎生母蒋妃入京时必须按照皇太后的礼仪 。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这个大礼仪之争的过程不再赘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帝和大臣们各让一步,嘉靖帝父亲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注意“本生”二字 。此二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光绪帝的生父奕譞被尊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被称为“皇帝本生妣” 。实际上光绪帝是被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宗法上得称咸丰帝为“皇考”,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母后” 。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暴毙王: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文章插图
嘉靖帝也一样,实际上还是被“过继”给了朱佑樘,作为大孝子,朱厚熜当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随之而来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亲爹找补回来 。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老爹抬进太庙了,太庙里都是皇帝,朱厚熜将亲爹排位送进太庙,意味着他是继承了亲爹的皇位,这就不再牵扯继嗣还是继统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皇位树立更合法的地位 。这就是“太宗”变“成祖”的原始诱因 。
嘉靖帝给自己老爹抬进太庙,这与朱棣又有何干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些误解,也就是广泛认为的太庙位置不够,嘉靖帝要给亲爹腾位置!
嘉靖帝给父母正名的操作一直不断,前文说了“本生”尊号,这个尊号不到4个月就被嘉靖帝给改掉了,其父改成了“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改成了“圣母章圣皇太后” 。这种操作一直不断,直到入太庙的环节 。
太庙自古就有规制约束,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 。意思就是太庙的正殿可以供奉七个皇帝的牌位,除正中间的太祖牌位不能动以外,现任皇帝可根据血缘远近,请出一个皇帝的牌位移入偏殿供奉,称为“亲尽则祧” 。嘉靖时期则是“天子九庙”的规制,也就是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祖先 。
明仁宗剧照
所以就有一个误解:嘉靖帝要将父亲朱祐杬(明睿宗)搬进太庙正殿,则需要祧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 。而朱棣对于嘉靖帝这一脉来说可比肩明太祖朱元璋(不夺权也轮不上这一脉当皇帝,视为开创之功),所以嘉靖帝不敢祧出朱棣 。由此变心生一计,将太宗更为“成祖”,庙号为“祖”的就享有万世不祧的特权,往后顺延一位血脉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朱棣长子),所以将明仁宗朱高炽祧出了正殿,搬进偏殿 。
这个误解确实很迷惑人,因为史实就是朱高炽出来了,朱祐杬进去了 。但问题是嘉靖年间的庙数并不饱和!且在嘉靖九年(1530年)前,太庙正殿供奉的已有“二祖”,即明德祖(朱百六,朱元璋高祖) 。
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在明初,朱元璋一共将四个老祖请进了太庙,他们分别是明仁祖、明熙祖、明懿祖、明德祖 。这四位乃是朱元璋治政孝为先的宣传手段,皆是追封的“虚祖”,没有不祧特权 。这“务农四祖”已经占据了四个席位,太庙位置捉襟见肘,所以朱元璋将“天子庙七”更改为庙九,增加了两个席位 。
到明宪宗朱见深时,太庙已有太祖、务农四祖、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的牌位,九个名额刚好满员(朱祁钰未准入太庙) 。再死皇帝,就得迁牌位了,第一个被迁的是明懿祖朱四九;随后弘治时期将明懿祖朱四九迁出;正德时期将明熙祖朱四九迁出 。到了嘉靖时期,又将明仁祖朱五四迁出,是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腾位置的 。至此务农四祖就还剩最后一位,即明德祖朱百六 。
太庙此时就有明德祖、太祖两祖,太、仁、宣、英、宪、孝、武七宗,共计九人 。随后嘉靖帝是将德祖、仁宗祧出,那么太庙就腾出了两个位置,难道嘉靖帝为了亲爹入太庙,要一下腾出两个位置?还要给自己预留一个?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
其实主要是嘉靖帝先祧仁宗,后祧德祖的顺序迷惑了大家,普遍认为先祧仁宗是为了给明睿宗腾位置,但这本身就不符合“亲尽则祧”的法则,如果是腾位置,也是要先祧德祖的 。这跟朱棣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能跟朱棣扯上关系的还是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也就是将“天子九庙”更回“天子七庙” 。
所以嘉靖帝改革庙制是要腾出两个位置,德祖“当仁不让”,剩下一个就如前文所说,不敢祧出朱棣,故而改“太宗”为“成祖”,享万世不祧之特权,然后顺延一位请出了仁宗 。
朱棣剧照
那么朱厚熜他爹入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明睿宗入太庙并未占用名额,乃是“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属于天子七庙计划外名额 。嘉靖迁出德祖、仁宗,升太宗为成祖万世不祧是在嘉靖十三年 。他爹计划外单列是在嘉靖二十七年 。这些都跟嘉靖的父亲入庙没关系 。且到了万历年时期,万历皇帝就把这个计划外单列,无昭穆亦无世次的曾爷爷给迁走了 。由此可见,太宗变成祖,明面上是大礼仪之争的后续结果,实际上是嘉靖皇帝庙制改革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