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坐标的种类》 地库痣和下巴痣的不同

面相中的天地指什么
额头 , 天庭
地 下巴 , 地阔
天庭对应少年时期 , 印堂到上嘴唇对应人的中年时期 。地阔对应人的晚年时期 。
相面最核心的是印堂就是2眉中间的那块 。对应人当前的情况 , 有说印堂发黑 , 必有大祸 。
天庭饱满/地阔方圆 , 形容人命相好 。
但是 , 相不独看 。一个部位的好坏决定不了整体的决断 。最终结论是所有地方综合的结果 。
地理坐标的种类
地理
科普 | 本词“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地理坐标是用纬度、经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 , 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地理坐标 , 就是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在大地测量学中 , 对于地理坐标系统中的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和地心经纬度 。[1]
中文名
地理坐标
外文名
Geographic Coordinates
适用学科
大地测量学
应用领域
测绘科学与技术
组成要素
纬度 , 经度
快速
导航
分类

应用
定义
子午面与地球椭球面的交线 , 称为经线或子午线 。国际上统一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起始经线(0°) , 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起始经线开始 , 向东、西各以180°计算 , 向东称东经 , 向西称西经 。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 , 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椭)圆 , 这就是经线圈 , 每个经线圈都包括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 。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 , 呈南北方向 , 长度也彼此相等 。经差1°在赤道上的纬线长约111km[2]。
所有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椭球面的交线 , 称为纬线 。赤道纬度为零 , 赤道以北为北纬 , 以南为南纬 , 向北向南各分90° 。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相等 。经差1°的纬线弧长为111cosB(km) , 式中B为纬度[2]。
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 以经度、纬度表示地面上点的位置的球面坐标称为地理坐标 。例如: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40度和东经116度的交点附近 , 昆明位于北纬25度和东经103度的交点附近 。
由地球椭球体上任一点引一垂直于该点地平线的直线 , 其与赤道面相交所构成的夹角称为地理纬度 。任一点所在经线圈与起始经线圈间的夹角称为该点的地理经度 。地球上或地图上的点位表示为M(L,B) 。在地图上以内图廓和经纬网(或分度带)形式表示 。在大于1∶10万地形图上 , 地理坐标网以图廓形式表现 , 图廓四角注记经纬度数值 , 内外图廓间绘有分度带 。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和小于1∶20万地形图上 , 一般都直接绘有地理坐标网 , 并注有相应的经纬度数值 , 以此确定地区或地面点的地理位置 。
分类
地理坐标分为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 。
(1)天文坐标系
天文坐标系是以铅垂线为基准、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建立的坐标系 , 它以天文经纬度(λ,ψ)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 其中天文经度λ是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二面角 , 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二面角;天文纬度ψ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
(2)大地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是以椭球面法线为基准线 , 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建立的坐标系 , 它以大地坐标(L,B,h)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 其中大地经度L为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二面角 , 大地纬度B为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 北纬为正 , 南纬为负;为h为大地高 , 即从观测点沿椭球法线方向到椭球面的距离[3]。我国常用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以及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
(3)地心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是地固坐标系的一种 , 是指以总地球椭球为基准、原点与质心重合的坐标系 , 它与地球体固连在一起 , 与地球同步运动 。[3] 它以(L,B)来表示点的位置 , 其中L为地心经度 , 与大地经度一致;B为地心纬度 , 指参考椭球面上观测点与椭球质心或中心连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
应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 人们对确定空中目标位置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例如雷达监测目标位置的地理坐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科技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 针对不同的设计计算需求 , 结合各种坐标系的特点 , 必须对地理坐标进行转换 , 以便于利用和进行辅助决策 。例如 , 在大地测量学中 , 常用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 而在地图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 , 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 , 采用地心经纬度 。
参考资料
[1]朱良 韩雪培.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4
[2]王光霞.地图设计与编绘.测绘出版社 , 2011年
[3]孔祥元 , 郭际明 , 刘宗泉.大地测量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