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器/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清代是我国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 。
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入关,他是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 。他在位的这段时期,正是清朝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的时期 。
1651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等器 。北京雍和宫藏有1651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 。
由此推断,顺治官窑瓷器制作年代大部分应晚于1651年,属顺治晚期的作品,且产量很少 。
顺治官窑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蓝釉、酱釉、白釉等 。而民窑器烧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
顺治一朝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 。
顺治时期瓷器造型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有些沿袭了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品种,如筒花觚、洗口兽耳瓶等 。民窑器多造型古朴稚拙,胎体厚重,器足宽厚,多为砂底 。釉质青白,多白中闪青,如鸭蛋壳色 。
顺治民窑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纪年款 。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观音尊、将军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碗、盘、碟、杯等 。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 。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 。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 。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 。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 。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和的彩料渲染 。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 。
雍正时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 。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
清宫珍藏的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12.9厘米,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圈足 。盒内设9格,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花纹 。
盖面先镂空缠枝莲纹,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再以粉彩描绘 。口沿涂金彩,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回纹 。足内施孔雀绿釉,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4字款 。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而且镂空技法娴熟,彩绘笔触细腻,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 。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 。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
1728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 。
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57条之多 。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 。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 。民窑署字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 。如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高8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 。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 。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书款 。
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 。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 。图案中的祥云,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 。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 。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怪诞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 。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几可乱真 。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
【黄釉瓷器/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的质量却不如前代 。并且还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 。
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为中空的圆柱体,顶端有圆形小钮,可缝缀于帽顶 。乾隆时生产出精美的粉彩勾莲纹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径1.3至1.8厘米 。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为主,绘有勾莲、蝙蝠、如意、寿字等图案 。
清宫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图笔筒,高1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7厘米 。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 。
笔筒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个面上分别绘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并题写行书《咏石榴》、隶书《咏山茶》、篆书《咏菊花》诗三首,均为皇帝亲笔御书 。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实,合称“三秋”图 。
珐琅彩瓷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 。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
如乾隆珐琅彩福寿双耳瓶,高1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4厘米,盘口、细颈、硕腹、颈部有双耳、颈部图案和腹部分开,以图案花面为主,腹部饰葫芦和蝙蝠为主,寓意福寿双全,底部蓝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双方框 。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 。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创新 。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 。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 。
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 。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 。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
道光时期,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 。一是外形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 。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 。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 。“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 。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
同治黄地蓝寿字纹盘,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此盘高5.1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0.4厘米 。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里饰黄釉地蓝彩篆书“寿”字纹,以盘心团“寿”字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数不同,但书写疏密一致 。外壁饰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纹3组 。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是比较繁荣的时期 。
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有仿古亦有创新 。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 。
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 。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 。
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 。
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