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审美观和唐朝的审美观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眉毛下垂八字眉怎么修

唐代女子的化妆形式和化妆方法?
脸部润色括:高光\阴影\腮和一般化女妆不同,一般古妆的女妆需要立体,所以,一般咖啡色种阴影粉或膏在鼻子两侧靠近眼窝这里打上均匀适当的鼻影~~脸圆的女生在颧骨下也可以适当打一些来塑造男性化效果~~(不过千万要少量)并且可以在脸的额头,鼻梁,下巴,眉骨4处拍上高光粉来适当突出立体感!
高光粉一般是含一些珠光材料的白色细粉,如果没有特别买过也可以用眼影粉中的白色来代替,不过眼影粉不容易弄匀,建议额头用大号粉刷鼻梁眉骨处用手指)
古装的阴影一般突出在眼睛上,可以在眼窝前半处和鼻子山根两侧涂上少量深色眼影来充当阴影,(注意千万要少量)一般根据妆容整体色系来确定,暖色妆容一般用棕色,冷色妆用烟灰色
腮红在这里的作用其实是调整皮肤颜色,增加点血色,是有些觉得还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正太)~~所以可以根据角色需要决定要不要用腮红~成熟系男妆可以用浅棕色在颧骨边轻扫,拉长脸型
3眉型:眉毛是COS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眉修整最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化装前修眉!,这种修眉毛并不是一般的那种意义上的平时修眉,建议用刮刀把眉毛修细,眉毛的后半部分修短些(便于做造型),然后眉毛一定要用眉剪剪短,画眉毛的时候用适合颜色的笔,头发颜色接近的好,如果头发颜色RP,那就用深色画好后用和头发同色眼影粉在眉毛上打一层!
特别情况:白色头发和金色头发角色绝对不能用深色眉笔画!!!!要在画以前先打上金属反光色粉淡化原来的黑色效果,再用灰色(白色头发专用)或者棕色(金色头发)描绘眉毛
眉毛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建议一定要画得直,眉梢不要打弯~~粗细要适当粗些~~~直的向上拉长~~画好用眉刷晕开
唐朝女子头饰代表的极别
史料记载和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代妇女大致分为宫女、女子、平民女子和舞伎丫环等四个阶层 。头饰不仅是美的追求,也体现着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唐代的政策严格规范了皇后、皇太子妃、内外命妇在各种场合的服饰等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首饰花树的差别及对鬓发的要求 。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了对皇后之服的规定:“皇后之服三:?衣者,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也……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舄加金饰 。鞠衣者,亲蚕之服也……余同?衣 。钿钗?衣者,燕见宾客之服也 。十一钿,服用杂色而不画,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首饰大小花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又有两博鬓 。”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了皇太子妃的服制:“皇太子妃之服有三:榆翟者,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也……舄加金饰,佩、绶如皇太子 。鞠衣者,从蚕之服也以黄罗为之……无雉,蔽膝、大带随衣色 。钿钗?衣者,燕见宾客之服也 。九钿,其服用杂色,制如鞠衣,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首饰花九树,有两博鬓 。”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命妇之服:“命妇之服六:翟衣者,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两博鬓饰以宝钿 。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三品翟七等,花钗七树;四品翟六等,花钗六树;五品翟五等,花钗五树 。宝钿视花树之数 。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礼衣者,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唯无首饰、佩、绶 。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公主、王妃佩、绶同诸王 。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 。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 。”由此可见,唐代宫廷妇女们有着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 。
唐朝三大眉形是哪三种?
1、柳叶眉,顾名眉头尖,呈柳叶型 。个社会所接受,在多素的影响作用之下,孕育着唐代新时代特征的,女子都喜爱给自己描画的眉形 。
2、阔 眉:是较自然眉更为粗阔浓重的一种眉妆的通称 。唐王朝国力渐盛,国富民强,唐女子不再以清羸示病之容为美,追求健康丰腴一样,唐代的眉妆也开始尚阔,这是时代风貌的一种投射 。
社会风气日渐开化,眉妆的日益粗阔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活动天地和心灵由封闭到开阔的写照;胡风影响,受胡人粗犷豪迈性格的影响,他们的审美标准亦以粗阔为美 。
3、 蛾翅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 。蛾眉就是看着像飞蛾的翅膀一样 。
这是开元年间及天宝初最流行的一种阔眉 。安史之乱打破了一片太平盛世,击垮了唐人的自信与豪迈,人们的审美心态亦发生极大的扭曲 。细长的眉形取代了阔眉,成为流行的时尚眉形 。
扩展资料 :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
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 。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 。侯振兵告诉采访人员,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 。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 。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 。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 。侯振兵告诉采访人员,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 。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 。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 。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 。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 。”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 。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 。”
【汉朝的审美观和唐朝的审美观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眉毛下垂八字眉怎么修】参考资料:人民网-唐代女子如何化妆

汉朝的审美观和唐朝的审美观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美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由的结果 。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 。汉代人对女性的形体崇尚以长白、丰丽为美 。西汉遴选宫女的标准文献记载不详,但东汉文献的记述却是非常清楚的:东汉宫中立有采女制度,“长壮妖洁”、“姿色端丽”是宫中采女时体貌美的标准 。具体来说,汉代女性美的重要标准是:乌黑亮丽的头发、俏丽的脸庞、洁白如指的肌肤、黝黑细长的黛眉、红润的樱唇、颀长的身材、舒徐优雅的体态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也可以推断,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以瘦为美的审美观不同 。
头发:汉代人认为具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杨家湾汉墓、汉景帝阳陵、马王堆汉墓等处出土的女俑来看,她们都有着一头浓密光泽的秀发 。考古资料如此,文献记载亦如此 。如《后汉书 皇后纪上》注引《东观汉记》特别指出“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髻成,尚有余 。绕髻三匝 。”汉代乱世之时,乱军匪寇甚至像抢掠财物一样夺去妇女的美发① 。可见美发在汉代人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①: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一七谓:“献帝幸弘农,郭汜日掳掠百官,妇女有美发者,皆断取之 。”
脸庞:汉代人认为女性的脸庞应以俏丽为美 。瓜子脸是最被欣赏的脸型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女俑各个前额开阔、面颊丰盈,脸庞呈瓜子状;看上去娇憨动人,美不胜收 。而辽宁大连前牧城驿东汉墓出土的女俑亦呈这种脸型 。可见瓜子脸为汉代人所推崇 。
肌肤:汉代人十分推崇洁白如脂、光滑细腻的肌肤 。如《西京杂记》卷一说赵飞燕姊妹“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 。卷二描写卓文君的肌肤柔滑如脂 。汉诗《东城高且长》中也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的诗句 。曹植在《美女篇》中曾赞叹道:那美丽的女子妖艳而又娴静……捋起衣袖现出白皙的手臂……①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的记述,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女歌俑面敷白粉,这是现实生活的展示 。汉代木俑面部雕成后敷上一层细腻匀净的白色粉末(极少涂以肉红色);敷白粉体现了当时以体白如玉,面如凝脂为美 。①: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攘袖见素手……
眉毛:对于汉代女性来说,眉毛有着特殊的魅力,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器官 。因而黝黑细长的眉毛成为妇女们追求的对象 。正如《释名·释形体》的说法,眉“媚也,有妩媚也” 。难怪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专心致志地为妻画眉,京师流行起“张京兆眉怃”的谚语了 。史籍中也留下了汉武帝刘彻“令宫人扫八字眉”;“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等的记载 。考古实物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侍女俑无不是面容清秀,描画着细长黑眉的 。
. 嘴唇:美丽的女子应有一个如樱桃般红润欲滴的嘴唇 。汉代人已用“含丹”、“朱唇”①来夸赞外表引人注目的女性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西安出土的西汉女立俑 。拱手端立,长袖曳地铺开,姿容端庄娴静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她小小的嘴唇上抹着鲜艳的口红,显得分外美丽 。
身材:身材修长是汉时美女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舞俑,俑体腰肢纤细、臂部丰满、双腿修长而匀称,侧面轮廓呈一个柔美的S形,极好的表现出汉代女性纤长的体态特征 。
体态:修长的身材可以呈现出轻柔纤丽的体态 。史籍记载的汉时女子因体态轻柔纤丽得宠的例证有很多 。如《汉书 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但因病早死,武帝令画工将李夫人的形象画在甘泉宫的墙壁上 。武帝对她思念不已,亲自作赋哀悼,说李夫人“美连娟以修嫮兮”“函菱荴以俟风兮”“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突出描绘了李夫人的轻柔与妩媚 。此外,赵飞燕由于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而得汉成帝宠幸入主后宫,这是对西汉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史实 。统观汉画像砖、画像石上长袖曼舞或吹竽弹笙的女子无不细腰袅袅、轻盈欲飞 。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了解汉代美女的体态特征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
意态、举止:与曼妙的身材与轻盈欲飞的体态相映衬的应是那温柔可人的意态、举止,这是一种由内而发的美 。文帝窦皇后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出土的侍女俑就表现了汉代女子温婉、淑静的意态美 。
看唐至五代的壁画,除了面部轮廓饱满,身体线条还是很柔和的,在衣着之下显出一点丰满的体态,但是整体的身体线条还是很柔和的 。这些,还可以从敦煌壁画和一些佛教石刻中看出来 。唐的审美观,主要还是从北朝继承发展下来的吧,看看北周时期的石刻,面部就已经显得很饱满了~ 盛唐“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内涵盛唐时期的“以胖为美”是有一定标准的,它要求体态丰腴,凹凸有致,身体健硕,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并非越肥越美,这也与现代意义上有赘肉的不健康的胖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区别看待 。本文将通过诗词文献和留存下来的唐朝壁画、绘画、陶俑、雕塑等图形作品,对“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内涵加以分析 。(一)体态丰硕,骨肉均匀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当属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即人们熟知的杨贵妃 。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用来说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 。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 。《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这“艳”就体现在贵妃皮肤白皙,花容月貌和肌理细腻上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一词上,我们能知道杨贵妃是个肌肤白皙细腻的美人 。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而唐朝人尤其喜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花型丰硕,宽大,代表着富贵的寓意,正显盛唐气象 。所以在大诗人李白的诗里,用牡丹来比喻这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把牡丹的美与杨贵妃的美交织在了一起 。在《杨太真外传》中,有对杨贵妃三姐妹的一个整体描绘:“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 。”由此可见,不但是贵妃丰腴,连同其他姊妹都是有丰硕体型的美女,在留存的唐代风俗画中我们更能直观的感受这种审美观 。在盛唐时期的贵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们多彩多姿,情态极妍,其造型多为秾丽丰肥之态,姿势动作和面目神情,各不相同,发髻衣饰各式各样,仪态温婉端庄,落落大方 。(二)身体矫健,肌肤白皙唐代女性除了具有丰硕的外部体形特征外,身体矫健、肌肤白皙也是唐代女性之美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这从她们选择的穿衣方式中就能发现 。盛唐时期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唐代女性积极投身生产,参与社会劳动,身体素质也在劳动中得到了良好锻炼 。由于民族的融合,对外交流的加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在中原也日渐兴盛起来,女性纷纷参与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穿胡服和女着男装成为了女性展现矫健之美的重要方式 。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结合,它与中原以往的宽衣大衫有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为盘领,紧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饰较前代更加开放,更加强调了体态的美感 。胡服不但便于开展农作劳动,也是女性参与骑马、郊游等社会活动的首选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体态丰腴中,增添了一种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绘画、壁画、佛像雕塑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女性为展现肌肤白皙之美,选择了较为开放的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 。唐代诗人方干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描绘了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突显了女子白皙的肌肤 。在唐代另一位著名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纱衣下肌肤的丰腴、白皙和仕女仪态的雍容华贵 。可见,盛唐时期的女性已经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躯,它们不再裹上布质的厚重内衣,而是仅用薄纱蔽体,将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开放的方式将自己丰腴秾丽的身躯,白皙的皮肤展现于世 。
出现“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原因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并非唐朝首创 。在春秋时期也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诗经·卫风·硕人》篇中就体现了人们喜欢高大白胖的女子,那么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唐朝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人们生活富足,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代经济之所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唐朝皇帝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当时,与唐朝相互往来的国家达到一百三十多个,在对外交流中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统治者施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无不促使着经济的发展 。唐朝的人们有了强大的物质生存的保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随着粮食储备的不断增加,农业品种的日益增多,外加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人们生活上的富足,使人均食品消费量就比其他朝代的人们要多,这就为唐朝人的体形向“胖”的趋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开明的政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唐源流出于夷狄”,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皆为胡种,而非汉族 。”由此,唐朝具有着鲜卑族的血统,并有着北方游牧民族开放自由的思想 。基于对传统生殖崇拜的影响,他们认为身体健硕的女子生育能力强,因此注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女性受到的封建束缚也在减少,这就为女性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
(三)统治阶级审美取向的转变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有着绝对的引领作用 。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统对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他们喜欢肥大壮硕的牛羊,因此对美的认同有一定的传统认知性,喜欢体态丰腴的妇女,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 。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唐代盛行的丰腴之美有着重要引领作用 。《新唐书·外戚传》中对武则天有这样的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这句是说武则天像太平公主一样有着丰硕的体型,宽大的方额,下巴圆润,面相较为宽阔,这样的外貌成为了一种美女的评判标准,武则天也是凭借着这样的美貌,赢得了“媚娘”的称号 。
(四)佛教发展对审美取向的影响唐朝政治开明,对外交流加强,使得外来宗教——佛教对唐朝文化有了进一步渗透,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了佛教信仰的忠实信徒 。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变化在唐代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和壁画中就能深切感受到 。菩萨、供养天、飞天佛等宗教造像摆脱了以往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情和神秘的气息,开始被形象为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赤足的造像形象所取代,她们体形均为丰腴之形,显得温柔典雅,生动柔和,温和圆润,端庄秀丽,神色中透露着喜悦甚至有妩媚之色,然而却蕴含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尊严 。这样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唐朝女性的审美观,致使作为佛教忠实信仰的女性群体,在内心开始以佛的形象塑造自己,继而在生活中更加敢于展现自己的形体之美,开始穿羊肠裙,袒胸露臂,尽显肉体的丰腴和婀娜多姿的体态 。
(五)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发展由于唐朝皇帝励精图治,唐朝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这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唐朝是统治时间相对较长,社会最为繁荣,人民生活最为安定的一个朝代 。这样一个没有内忧外患,没有战争硝烟,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极大发展的盛世里,人们过着无忧无患的闲适生活 。古人云:“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人们丰衣足食之后,更多的就是享受生活的乐趣 。盛世时代,民族融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融合,生活的融合,鲜卑游牧民族把骑马、射箭、胡舞等活动融入到了社会生活里,加之中原本土的蹴鞠活动,社会娱乐活动也就丰富了起来,人们也更加喜爱出游,唐朝人出现胖的趋势是与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相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