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



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是指遗留下来的诗文,指《观沧海》一诗 。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浪淘沙-北戴河》 。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市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也是,换了人间 。
译文翻译:
大雨落在了幽燕,奔涌波浪纹连天,秦皇岛市以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浪涛里都已看不到,也不知道漂去哪儿了 。
旧事已有上千年,那时候魏武帝曹操策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咏颂过诗文 。秋风瑟瑟到今日,世间却换了一个新颜 。
鉴赏:
这首词一开始就为人们展示出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尽而成,给人一种雨的声音如鼓势如箭的感觉了;随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魄,写下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波涛汹涌,“暴雨”、“白浪”,一飞落,一腾空而起,相触相激,更兼消息如吼,翻云扫雨,助力,真的是声形声情并茂气候气势磅礴 。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阙中,毛主席写到:“秦皇岛市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主席同渔民沟通交流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主席对海上渔船安全的牵挂和关怀 。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阙上说到曹操,并把曹操的“秋风瑟瑟”提升为“萧瑟秋风今也是,换了人间”,使人们体会到了一种浓烈的豪爽热情 。
上阙前两句,一为仰瞻,一为展望,伴随着视角的转变,室内空间界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表明视野由近而远的逐渐变化,富有质感 。“秦皇岛市外打鱼船”回复开始一句的“幽燕”,主旨地址,又与题型相符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源自于古代人对海洋汹涌澎湃的描述,但《浪淘沙》是小令,弯曲铺陈,用精练的设问句式表达出来,化实则虚,以简驭繁,真乃作壁上观!与其说描写人物写船,倒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比较小的意境放置宽阔极大空间当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强悍旷悍,突显风雨中的碧海蓝天莫辨、浩茫杂乱、旷荡无际景象,进而扩张著作空间容积,显现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空间感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上阙景物描写,有景柔情似水,而下阙抒发感情,情中曲径通幽 。秦皇岛市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当然会使人感悟到一千多年前曹操仰观碣石山海景历史的旧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汉末,豪族群起军阀割据,“势利眼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 。年年大战,生灵涂炭,曹操雄才兴起,“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几十年的争霸,总算围剿了分割的世族军伐与豪族阵营,统一了中国北方,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历史具有一定的发展功效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够笼罩着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达了它的政治抱负、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从而体现了汉未人们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阙先给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反转时光,呈现人类的历史界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如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剪影,简括而独特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初策马奔腾、爬山靠海的雄姿英发,让人觉得十分壮观 。“萧瑟秋风今也是,换了人间 。”是点明主旨的语句,升华了古诗词活动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