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_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的重点审计领域有哪些

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的重点审计领域有哪些
一、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任务落实情况 。
重点审查、评价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制定的扶贫开发规划是否符合《扶贫纲要》要求 。
二是重点关注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有无建立扶贫项目库,并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和立项;是否按照规划下达计划与分配资金,并具体、明确地落实到贫困乡、村、户 。
三是重点关注否存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的问题;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问题 。
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和管理情况 。
一是重点关注财政部门是否将扶贫开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有无通过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等方式搞虚假投入的问题 。
二是重点关注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财政滞留、抵扣及挪用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
三是重点关注建设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以及进行报账核算制度,资金安排、支出核算和管理是否到项目 。
三、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
一是重点关注用款单位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有无虚列支出、截留、转移、出借、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项目管理费是否按规定安排和使用,有无擅自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等问题 。
二是重点关注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是否按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逐级逐项落实到村、户;项目计划批复和执行中有无自行改变计划,扩大(缩小)范围、调整建设内容的问题 。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上报完成计划的真实性,切实加强对乡、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和扶贫到户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或将非扶持项目纳入扶贫项目中来等问题,发现线索要一查到底 。
四、扶贫项目实施和效益情况 。
重点审查项目是否经过专家论证、按规定立项、组织实施和验收;以乡、村为单位,调查项目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完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界定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问题 。
五、扶贫贴息贷款投放、管理和使用情况 。
一是重点审查扶贫贴息贷款计划是否符合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要求;农业银行是否按规定将扶贫贴息贷款用于支持重点贫困地区;有无擅自改变贷款投向、以贷还贷、以贷转贷、扶富不扶贫、擅自提高贷款利率、多计利息、预扣利息或保证金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贷款和贴息的问题 。
二是重点审查扶贫贷款特别是小额信贷的计划执行和贷款质量及回收情况;使用扶贫贷款单位的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 。
扶贫资金使用四个有利于指的是什么?
(一)扩大县一级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权限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四到县”机制 。
目前,各地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打破现有体制束缚,扩大县级政府自主发展经济权限的政策 。有些省已全面下放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权限,将除涉及国计民生等重大项目外的相当一部分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 。财政扶贫项目再由省级财政和扶贫部门审批,将与这些政策相悖 。
(二)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要求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四到县” 。
应该说,现行财政扶贫开发机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发展、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以及构筑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需要投入力度更大、运作方式更灵活、推进措施更加切合实际的新型机制与之相适应,特别是责任落实和绩效考评环节,更需要“四到县”的机制来相互配合 。
(三)有效解决“四到省”出现的问题,产生“五个有利”和“一个防止”的效果 。
“五个有利”包括:一是有利于县级政府在资金、权力与任务、责任的统一 。从而更好地调动县级政府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扶贫工作效率;二是有利于资金整合和县级政府因地制宜安排扶贫资金和项目,将资金真正安排到群众最关心和最急需扶持的扶贫规划项目上;三是有利于省(区、市)级政府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宏观管理,不再陷于具体、繁杂的资金项目审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监督检查,搞调查研究,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四是有利于基层政府部门集中精力搞好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改变过去忙于跑资金、争项目而轻管理的状况;五是有利于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有效的解决了当年项目跨年度执行的问题 。“一个防止”是可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权力下放后,县级政府的基层部门不再往省级政府部门“跑项目、争资金”,可以大大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钱权交易现象,从制度上阻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