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现代企业的管理学是在西方早期、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但并不等于说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缺少管理思想 。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都是中国管理文化的优秀成果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括: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组织管理 。《周礼》把国家的组织结构设计为360职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 , 不仅是军事管理规则 , 而且对现代企业和商战甚至政治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 。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二、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在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科举制度实行公开申报与竞争 , 多层次筛选录用 , 提高了人才的竞争 ,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 。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三、管理能力素质 。
荀子重视人的能力素质分析 , 把人分为五类: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 。
古人在衡量人的素质上 , 重视德才兼备 , 以德为主 。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 德胜才谓之君子 , 才胜德谓之小人 。
《孙子兵法》阐述了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作为将帅要足智多谋 , 赏罚分明有信 , 爱护士卒部属 , 勇敢果断 , 军纪严明 。
“智信仁勇严”是对将者的要求 , 同样适用于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
“智” , 足智多谋是一个领导人必备的素质 , 能对纷杂的事物进行正确分析、判断 , 能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 靠的就是智慧 。
“信” , 诚信、守信 , 用人不疑 , 疑人不用 。多用正向鼓励激励员工 。
“仁” , 能够“以人为本” , 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 感情投资是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激励 。
“勇” , 勇敢果断 。和平年代不需要领导带兵打仗 , 冲在前面 。而是需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 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 , 勇于创新 , 承担风险 。鼓励员工集思广益 , 大胆实践 , 失败的责任由领导承担 。有这样勇敢的领导 , 企业就会凝心聚力 , 共克时艰 。
“严” , 严格管理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 , 领导要以身作则 , 奖罚分明 。
领导干部如果具备了“智信仁勇严”这五种素质 , 那就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领导 , 极具个人人格影响力的领导 。
《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曾国藩被誉为清末中兴名臣 , 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 为清王朝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其教育思想如瀚海遗珠 , 博大精深 , 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实际上 , 曾国藩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 , 既体现出其做人的品行、态度和胆识 , 也体现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径 。曾国藩是传统伦理纲常的卫道者 , 一生志向高远 , 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 自拔于流俗 , 克己立身 , 注重家训家风建设 , 以家书为媒介 , 勉励家中子弟 , 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 , 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同样 , 《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学之道既是曾国藩治学经验的具体总结 , 又是曾国藩治学之道的生动示范 。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对于《曾国藩家书》值得看的问题 , 先看看名人们怎么看 , 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接着从《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上加以说明: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第一、名人对《曾国藩家书》的肯定毛泽东:在延安时 , 毛泽东还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这本书 。《曾国藩家书》编撰者唐浩明: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 , 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 , 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钱穆:钱穆先生在论及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和学问成就时指出:“至论学术 , 曾氏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之旗帜与地位 。述说近百年来之诸儒读书论 , 曾氏是极可注意的一人 。”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问成就的高度评价 。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

文章插图
第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内圣之教、外王之道“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遵循内圣外王之道 , 内圣之教包括学问之道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 , 外王之道包括处世之学和持家之方两个方面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时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 而且对其家人和部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内圣之教(1)学问之道
首先 , 读书以明强为本 。曾国藩在守父丧的一年多时间里 , 对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省 , 反省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只靠法家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能成事的 , 必须杂糅黄老之学 。曾国藩把《中庸》中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 , 归纳为“愚必明 , 柔必强”六个字 。所谓“愚必明 , 柔必强” , 就是说想要做愚公 , 必须明白事理;要是柔弱处世 , 就必须自身变强 。
其次 , 读书以立志为要 。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 ,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规模远大 , 指的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抱负 。所谓“志” , 指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 , 对某种追求的恒心和决心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及做人要有志、有恒、有识 , 志向和恒心、胆识是经常一起提及的 。
最后 , 关于读书的方法 。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 , 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 。其一 , 读书宜体察涵泳 。所谓体察 , 指的是将课本知识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 , 切身体会书中的意思 。所谓涵泳 , 指的是将圣贤所说的当作雨露来洗涤读书者的内心 , 就像雨露滋润花草树木一样 。其二 , 勤做读书札记 。曾国藩虽然身为朝廷重臣 , 但是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的读书学习 , 某次书信中要为儿子的《诗经》作指导 。在此基础上 , 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一个读经史的具体方法 , 勤做读书札记 。曾国藩提到了两个做读书札记的好处:一是看到自己有新的见解的地方 , 就记下来自己的心得;二是遇到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 将自己的疑惑记下来 , 以后有了新认识再将这个过程记下来 。其三 , “猛火煮 , 漫火”法 。猛火煮就是要快速大量的阅读 , 刚开始读书时宜快速阅读全貌 , 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 , 有一字不能采访人员 , 不必苦求强记 , 今日看几篇 , 明日看几篇 , 久久自然有益” 。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 。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
(2)立德修身
首先 , 既要慎独 , 又要敬恕 。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 , 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 , 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 , 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 。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 , 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 。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 , 不敢慢了 , 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 。一方面 , 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 , 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国家太平;另一方面 , 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 , 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
其次 , 综理密微 , 克勤小物 。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 ,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 , 只会夸夸其谈 , 好高骛远 , 也是不会成功的 。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 , 还要有严谨的态度 , 脚踏实地的作风 。
最后 , 不可虚掷光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 , 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 , 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 。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 , 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 , 醒后勿沾恋 。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 , 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 , 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
外王之道(1)处世之学
首先 , 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 。“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 , 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 。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 , 要以诚待之 , 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 , 不搞特权压迫 , 不摆官架子 。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 , 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 。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 , 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 , 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 , 有了物质保障 , 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 , 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 , 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
其次 , 思报社会之恩 。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 , 曾国藩认为 , 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 , 要有责任心 。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 , “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 。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 。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 。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
最后 , 适当的交际圈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 , 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 , 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 , 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 , 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 , 一位是刘蓉 , 一位是郭崇焘 。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 , 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 。他指出 , 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 , 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 , 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 , 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 。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 , 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
(2)持家之方
首先 , 让儿孙一无可恃 。曾国藩在当官之初 , 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 , 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 。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 , 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 , 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 。“历觉有国有家之兴 , 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 , 则反是” , 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 , 激化了社会矛盾 , 导致国家的灭亡 , 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 , 主张重俭黜奢 。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 , 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 , 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 , 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
其次 , 睦邻为和家之辅 。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 , 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 , 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 , 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 , 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 , 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 , 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 , 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 , 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
最后 , 治家八字诀 。所谓的八字诀 , 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 , 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 , 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 , 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 。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 , 总结了治家八字诀 , 即“书蔬鱼猪 , 早扫考宝” 。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 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 。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 , 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 , 亲自动手劳动 , 自给自足 ,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 。至于“早扫考宝” , 早就是早起 , 扫即打扫庭院 , 考指的是祭祀祖先 , 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
第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思想渊博 , 其家训思想的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处世、持家等众多方面 , 内容之丰富 , 体系结构之严密 , 是其家训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 。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容深刻而浅显易懂 , 看似具体零碎而结构紧密 , 既具有一般家训思想的普遍性又具有曾氏家训的独到之处 , 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曾氏家训思想的全面性以及吸收西方思想的先进性等突出特点 , 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到之处 。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以家书的形式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 , 并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 , 所以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家书中体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 , 每一封家书都是书写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 , 即使在战事吃紧的紧张关头 , 依然不忘对家中子弟的谆谆教导 , 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 , 在战乱时代依然把家书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对家训传承的重视程度 。
(2)、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
曾国藩不仅在为官之时做到知人善用 , 在教育兄弟子侄时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出发 , 因材施教 。曾国藩的几位弟弟的性格都不一样 , 曾国潢与曾国荃的性格截然不同 , 曾国潢虽不及曾国荃能力出众 , 但是性格成熟稳重、心思细腻 , 适合留在家中打理家族事务;曾国荃在几个弟弟中资质较高 , 但是心高气傲、急于求成 , 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可塑之才便悉心教导 , 他在家书中说道:“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 , 而发言尤为尖刻 。凡傲之凌物 , 不必定以言语加人 , 有以神气凌之者 , 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 他真正的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 开中国近现代的先河 , 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展 。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 , 曾国藩在和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 , 于是产生了洋务意识 。晚年的曾国藩积极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 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 , 给儿子聘请英国家庭教师学习英文 , 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优秀的外交家和数学家 , 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去国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 , 而后又唯一例外地学成归国 , 以自身所学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 , 不拘泥于科举考试 , 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 都是源于曾国藩具有超前的洋务意识 。
(4)重视知行合一的过程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 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 足以说明曾国藩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 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不仅严格的要求子弟完成课程 , 监督子弟的学习 , 对自己也同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 , 每天都要坚持看书、写日记 。曾国藩在教导子弟的同时 , 以身作则 ,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 在生活中给子弟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
(5)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刚步入仕途时就和家人表达了不存做官发财之念的想法 , 一生清廉 , 而且不给子孙积蓄钱财 。他认为家族的财富只是一时的 , 官宦和商贾之家都“富不过三代” , 过多的财产只会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 , 只有培养人才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 。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传承寒门子弟的耕读家风 , 不忘农家根本 , 自食其力 , 自力更生 , 为官便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 为民则安分守己、持家兴旺 。这就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要求 , 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 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曾氏后世子孙还出了著名的教育家以及诗人 , 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 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
结论:如《曾国藩家书》中描述的 , 曾国藩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 , 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 , 他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 , 每天都要坚持完成 , 在生活中以身作则 , 给家中子弟树立了榜样 。他以曾氏家训教育族中子弟 , 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 , 家族长盛不衰 , 为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启迪 。
实际上 ,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 。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 , 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 , 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
【中国古文中关于领导力或管理的论述有哪些?】(图片均来自网络)